伴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机械轰鸣声打破了红庙岭的寂静。一个是垃圾实现“零填埋”的核心工程,一个是垃圾分类后端处置的重磅工程,在连日高温和日晒的双重“烤”验中,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红庙岭生活垃圾焚烧协同处置项目、厨余垃圾处理厂正全力以赴抢抓进度。生活垃圾焚烧协同处置项目300多人

首页 > 固废处理 > 垃圾处理 > 餐厨垃圾 > 报道 > 正文

顶烈日抓进度 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上战犹酣

2020-07-16 09:01 来源: 福州日报 作者: 莫思予

伴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机械轰鸣声打破了红庙岭的寂静。一个是垃圾实现“零填埋”的核心工程,一个是垃圾分类后端处置的重磅工程,在连日高温和日晒的双重“烤”验中,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红庙岭生活垃圾焚烧协同处置项目、厨余垃圾处理厂正全力以赴抢抓进度。

生活垃圾焚烧协同处置项目 300多人山间酣战

正在建设的红庙岭生活垃圾焚烧协同处置项目现场,300多名工人每天不到6点就开工了。近来,他们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高温。

普通人顺着楼梯爬上锅炉安装作业平台就已汗流浃背,而工人们一干就是数小时,衣服总是湿了干,干了又湿。记者看到,负责焊接重点部位的工人更是从头到脚“全副武装”,隔着厚重的面罩,“制造”出一簇簇火花。

工人在红庙岭生活垃圾焚烧协同处置项目现场忙碌。记者 池远摄

酷暑天,工人体力消耗更快。管理人员已调整作业时间,采取“抓两头歇中间”的施工方式,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不安排施工。“尽管晴天难熬,但大家也怕下雨。”工程负责人说,红庙岭一下雨就起雾,对施工影响更大,因此工人们大多不喜欢驻扎在山上干活。为此,市城管委、项目公司等多方在建设中做好服务,加大投入,确保材料、设备到位,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专人在现场协调大小事项,让工人们得以全力赶工。“入夏以来,暂未出现工人中暑现象。”

“这是我10多年来遇到的最难项目,进度在全省同行业里却是最快的。”上述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设计垃圾处理规模为1200吨/天,于去年底开始主体建设,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近70%,年底前将实现并网发电。届时,福州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将实现“零填埋”目标。

作为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的“托底”工程,生活垃圾焚烧协同处置项目还可以处置园区其他垃圾处理设施排出的最终固体、液体废弃物,在烟气处理工艺组合中增设了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工艺,氮氧化物排放将远低于欧盟标准。

厨余垃圾处理厂 多线齐发安装设备

山岭更高处的首创海环厨余垃圾处理厂内,一条蓝色生产线如巨龙般蛰伏在预处理车间。工人们分散在“巨龙”各部位,焊接、组装等工序紧锣密鼓进行着。“早上5点多工人就到岗了,预处理车间,厌氧发酵、除臭系统等多个车间齐头并进,各类设备正加快安装。”项目公司福州首创海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卢川鑫说。

厨余垃圾处理厂内工人在安装设备 。记者 池远摄

厨余垃圾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为800吨/日,分两期建设。预处理车间里的“巨龙”属于一期工程,每天可“吃”下厨余垃圾400吨。

这套预处理设备是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的第一关。经过全自动分拣,厨余垃圾里的塑料、贝壳等非有机质被筛除,剩余的将送往干式厌氧发酵罐进行发酵,生产的沼气经净化后可用于发电。

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记者 池远摄

作为核心环节的厌氧发酵,采用了德国专利的干式厌氧发酵技术。“这项技术降低了厨余垃圾在工厂内的二次处理成本,可以适应一定含量的杂质,稳定性好。”卢川鑫补充,发电机组选用了奥地利进口设备,每立方沼气能产生2.2千瓦时的电,高于国内普通发电机组水平,从而提高了厨余垃圾转化为能源的效率。

此外,脱水后的沼渣将进行资源化利用,采用好氧堆肥技术转化为腐殖质,成为市政园林绿化的营养土或有机肥的原料,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标准,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内的新建项目,从工程建设、设备选型到工艺技术运用都参照最新、更先进的标准执行,确保我市今后30年的生活垃圾得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眼下,一个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近零排放”的森林式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正加速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