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汛情,来得格外凶猛。仅6月份,安徽省平均降雨量就较常年异常偏多九成。7月7日黄山市歙县遭遇的洪涝灾害,更是迫使高考延期。就在黄山市多地饱受洪水围困之时,黟县的宏村却毫发无伤。
宏村小桥。 本报记者邓佳摄
土生土长的宏村人陈曼(化名)在宏村景区中心的月沼旁开了一家民宿。她在自己的账号上传了一段小视频,配文:“宏村安好,月沼无恙!感谢宏村设计师——胡重娘规划的村落排水系统,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这个小视频观看量达到30.5万次,2000多人点赞。
牛形古村的最“牛”水系
宏村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黄山西南麓,每年4月-7月是雨期,降水量占到年降水总量的65%,洪涝和干旱是这一地区的主要雨水灾害。
既然如此,宏村为何还能独善其身?
事实上,宏村并不是一开始就固若金汤。1131年,宏村汪氏系定居于此发展。1403年,陈曼所说的胡重娘建成“牛形村”的雏形。据传,胡重娘嫁入宏村汪家后,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三请风水先生何可达,对村庄重新布局。历经10年,利用地势的落差,终于将西溪水引村入户,并开挖了“月沼”“水圳”和“南湖”。由此,牛形村落的人工水系初步形成。
然而,1470年,一场大暴雨导致溪水漫溢、山洪暴发,把村落冲得七零八落,房屋损毁严重。1607年,宏村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进行了水系规划,将入河河口河堤砌高加固,修建了水圳系统和南湖。
虽然1470年的那场暴雨给宏村人带来难以磨灭的阴影,不过,若不是宏村“牛形村”的给排水雏形设计,可能还会遭受更严重的冲击。因此,胡重娘功不可没。为纪念胡重娘,她的画像至今被供奉在月沼的宏村祠堂正厅右侧,可见其地位之高。
此后,历经200多年,宏村村落的整体轮廓与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和谐统一,形成享誉世界的宏村水系,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理想境界。
2000年,以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站在高处俯视宏村,整个村庄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宏村的水系结合自然河流,大部分在于人工设计。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车伍是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新型排水系统等领域的专家,多年前曾指导研究生李贞子,专门对宏村的人工排水系统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他告诉记者:“宏村水系统总体布局合理,充分体现出先人对水的敬畏和与水和谐共处之智慧,包括以源头控制、中途和末端调蓄、调控排放等综合性措施。其中包含蓄排结合的可持续排水系统、建筑场地对径流的滞蓄及村落水系的多维度管理智慧,对现代雨水管理都是很好的借鉴。”
宏村的给排水系统,按照牛的形象设计而成,每个环节、每一部分都在发挥排水功能。
雷岗山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民居为牛躯,河溪上架起的4座桥梁作为牛腿。引清泉入村的水圳为牛肠,清泉穿巷而过,使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下雨时,雨水顺着水圳汇入形似“牛胃”的月沼。后经过滤,复又绕屋穿户,最终流入被称为“牛肚”的南湖。如此巧妙的排水系统,堪称一绝。
“牛肠”水圳是宏村给排水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1268米的水圳,顺地势而建,蜿蜒其中的水圳,沿房屋外围而铺设,将整个村落串连起来。既贯通了街巷的水系,又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据测量,从水圳进水口到南湖水面高差达3.96米,平均0.552%的水力坡度设计,可以让雨污较快排出,起到净化水的作用。
“牛胃”月沼和“牛肚”南湖的用途是巧妙蓄水。两者的可调蓄水量8700立方米,再加上截洪沟渠,可调蓄水量十分可观。利用天然降雨,月沼和南湖可以解决旱季缺水问题,同时可以削减洪峰、降低径流流量。
另外,院落中的天井也有巧蓄用水的妙处。“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收集雨水的典型做法,汇集到天井内的雨水,再由天井四周的地沟,经沟渠排入河道。村民将收集的雨水一部分用来生产生活,另一部分回馈给自然。
除此之外,宏村的石板街也暗藏“心机”。铺设所用的瓦片、卵石、石板等,都具有较高透水性。“既有利于涵养水源,避免场地积水,可以维护水资源自然循环,又能让缝隙间植物和微生物很好地生存。”李贞子说。
可以说,宏村的人工水系贯穿了进水、引水、渗水、蓄水、保水、利水、排水的完整体系。
古人“用”水智慧的现代启示
“水是生命之源,在古村落设计中,最首要的考虑就是如何利用好水。”黄山市城建设计院院长陈继腾说。
古人在选址建村时,对水的走向,包括水脉、水系、水池、水塘等关系,尤其看重。陈继腾进一步阐释,水不仅要做生活生产用,还要做到防火消防、改善气候等。古人在建造村落时,会通盘考虑,如何进水、引水、滞水,甚至如何让水分补给土壤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规划水渠、水塘、水槽等设施。
“宏村的排水系统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这也给今人一个启示,即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充分研究水的规律,利用水的自身重力,因势利导。”陈继腾告诉记者。
除了建得好,宏村还“护”得好。
宏村采用宗族管理制度。村中规定,生活污水不能直接排入水圳,并规定每天定时、定点取用饮用水,而对于洗衣等其他用水,则另外规定了时间及地点。此规定一直延续至今。车伍说,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村民还会定期在雷岗山上种植树木。
“除了宏村,徽州271个古村落,都有较好的排水系统,所以暴雨来了也不怕。”陈继腾说。
古人也讲究防水。“古人对水的‘防守’是一种规律性的保护,是疏导、因势利导,而现代有些城市建设则是在跟水‘对立’。”陈继腾说,比如有的城镇一味地在河岸两边做防护岸,形成一个澡盆型或容器型的防水,岸边过度硬化,这势必会增加防洪压力。
现今城市规划建设中提倡海绵城市理念。在我国千百年的城镇、村落建设中,不乏海绵城市建设所倡导的“源头-中途-末端”的统筹规划工程。如江西赣州的福寿沟、广州的六脉渠系统等。
车伍表示,“现代城市建设应该汲取古人智慧,在城市规划中,硬化河渠、填埋河湖水系的做法不可取,易形成大量的断头浜(笔者注:指一端为盲端、另一端与其他水体相通的河浜。城市地区的断头浜因水体流通性差、自净能力低,易发生淤积和水质恶化,严重时会造成河水黑臭和蓝藻暴发的现象),从而切断水的自然联系。防治城市水患,第一要保护原有水系、坑塘、湿地、林地等自然海绵体,其次是恢复自然的生态用地,修复已被破坏的‘海绵细胞’,最后才能谈海绵城市的建设。”
“儒学文化对自然的敬畏,也充分反映到对自然的利用上。合理利用水,成为徽州人世世代代心中绵延不息的信仰。宏村就是古人管理雨水智慧最好的体现之一。”陈继腾说。
原标题:无惧暴雨洪涝,宏村凭什么这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