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圭白,中国工程院院士,市政工程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给排水处理技术,包括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高浊度水处理技术,高锰酸盐饮用水除污染技术、流动电流混凝控制技术等。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
立志篇:风雨飘摇立报国志
01 动荡的童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军事侵略中国的开始。同年 9 月 25 日,李圭白院士出生于沈阳,童年饱经动荡。为了躲避战祸,李圭白院士几经辗转,全家从沈阳迁到南京,南京沦陷又迁到河南,继而迁到陕西以及四川,直到 1949年底在四川被解放。从1931到1952,年轻的李圭白院士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4场战争,受尽了生活的磨砺。
02 航空救国,12岁考入空军幼校
动荡的童年和战火的洗礼,使李圭白院士亲历战争残酷。他亲眼目睹身边人死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他坚定报国信念,考入空军幼校,并誓言:“练就铁臂,装上铁翼,飞上蓝天,与日本鬼子血战到底,为死难同胞复仇,把侵略者赶出国门!”
从12岁到18岁,从少年成长为青年,李圭白院士6年的岁月都在空军幼年学校度过。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塑造了他坚韧、豁达、开朗的性格,也为他将来的人生轨迹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03 四川解放,重拾读书希望
但是,由于读书勤奋刻苦,以及受有限的学习条件影响,视力的下降使李圭白院士无法继续进行航空飞行,从空幼毕业后,即不幸处于毕业就失业的状态,航空救国的梦想被迫终止,为了维持生计,李圭白院士尝尽人间辛酸。
然而,新中国的成立重新点燃了李圭白院士求学成才的希望。1950年5月26日,教育部发布了新中国第一份高校招生考试文件,高考成为了李圭白院士命运的转折点。赴京赶考,三所院校榜上有名,李圭白院士最终选择就读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扎根篇:逆境坚持扎东北根
01 奋发刻苦,在哈工大快速成长
初入象牙塔,李圭白院士便以极强的适应力融入了大学的生活,强健的身体状态帮助他在1950年秋运动会中勇夺百米冠军。顺利通过预科课程后,1952年,李圭白院士被分配到给排水工程专业学习,成为新中国给水排水专业的第一批大学生。由于出色的学习成绩和拔群的科研潜力,1953年,时仅大三的李圭白院士被苏联专家抽调到研究生班学习,并在1954年学习研究生课程的同时,又被提前抽调担任本科生教学工作,有趣的是,当时李院士任教的第一个班就是1950年跟他一起入学的同班同学。
1955年6月,李圭白院士以“优等”的夺目成绩从研究生班毕业,成绩单上39个科目的成绩中多达37个成绩为“优”,毕业论文《一个工业企业的供水设计》受到导师А•М•莫尔加索夫的好评。
从1955年起,李圭白院士受聘留校任教,开启教师生涯,讲授“给水处理”等三门专业课和“水化学”、“水力学”两门专业基础课,并承担了如习题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实习、水厂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全部教学环节。
02 锋芒初露,八百壮士光荣一员
扎实的专业积累,以及教学经验的逐渐丰富,李圭白院士积极参与专著教材的编写工作。先后参编由哈工大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给水排水》,以及我国第一套给水排水工程专业高校通用教材《给水工程》,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奠定了在我国给水排水专业的领军地位。
回忆这段往事,李圭白先生这样说:“当时同济和清华给水排水专业课程都有一批老教授教,而哈工大没有老教授,就是这些‘少壮派’,却与清华和同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每个人在艰难的生活中快乐地工作。”
领路篇:推陈出新领净水路
01 开创地下水除铁除锰新工艺
教学之余,李圭白院士在科研上硕果累累。对于地下水铁、锰含量超标,除铁除锰遭遇技术瓶颈的难题,李圭白院士创新引入催化技术,开发出了一种高效的接触催化除铁除锰新工艺,经过不断的研究、试验、应用、总结,接触催化除铁除锰工艺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完善,研究成果逐步进入教材、写入规范、编入手册,并在全国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记录我国水处理技术发展历程的著作《我国地下水除铁除锰发展史》中关于李圭白院士的工作有这样一段发自肺腑的评价:“李圭白和他领导的学会,没有一项技术保密,大家全力以赴地推广这项技术,给我们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02 开拓混凝投药自控新领域
为了大幅度提升我国自来水处理行业的技术能力,李圭白院士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开拓了我国流动电流混凝投药技术的新领域,充分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应用经验,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团队从引进到创新,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流动电流检测系统,使我国混凝控制技术上一跃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如今,由李圭白院士团队所研制的国产设备已在国内水厂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在这项艰难的从创新到应用的工作中,李圭白院士充分展现了其坚毅的性格,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工作态度,60岁做实验,70岁下现场,80岁写文章,90岁出专著,他把无尽的热情和智慧播撒在我国水处理行业进步的大道上。
03 谱写锰化合物净水传奇
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环境问题对供水行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20世纪 80年代,为了提升供水行业对多种污染物的去除能力,李圭白院士领导团队在我国首次将高锰酸钾用于饮用水除污染并进行了长达 20年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研发成功一系列除污染技术。20世纪90年代,李圭白院士进一步发明了以高锰酸钾为主剂的高锰酸盐复合剂除污染技术,并大量推广应用,为饮用水除污染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此后,锰化合物净水技术在密云水库,松花江,北江等多次应急污染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的安全用水需要。
04 走进膜滤时代,引领第三代净水工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饮用水水质要求的日益提高,李圭白院士深刻领会到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经过缜密的思考与研究,2006年,李圭白院士在世界水大会上提出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指出膜技术在水厂的饮用水处理中会有重大的发展前景。2007年开始,为了推动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李圭白院士亲自下现场、听汇报、指问题、定计划,于2009年带领团队指导建成我国首座大规模超滤水厂——山东东营南郊超滤水厂,深刻推动了膜技术在我国水厂中的应用。
《城镇给水膜处理技术规程》编制组会议合照育人篇:春风化雨育水业人
01 我国给排水专业改革的领导者
作为我国给水排水专业教育的先驱者之一,李圭白院士曾任全国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他力主给水排水专业教育改革,将专业定位由服务于“城市基础设施” 定位为“水的社会循环”。李圭白院士始终把教材建设当作专业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从培养方案到教材建设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为我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02 良师益友,规格传承
三代净水,规格传永久,水业群芳开; 四世同堂,桃李满天下,功夫永流传。
如今,我国给水排水行业中,处处活跃着师从李圭白院士门下的杰出弟子,他们深受李圭白院士的熏陶,将学识、热情、敬业的作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中国工程院曲久辉院士认为:“我的学术思想受李老师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李老师在做研究的时候始终是瞄准应用的目标,从工程当中提炼科学问题,要把工程科学研究的成果反馈到实践应用当中,这一点我是从李老师这学来的。”
中国工程院马军院士也如此评价:“李老师的思维很活跃,我们讨论完以后李老师经常会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另外他这种做事态度对我们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支持和鼓励,使我们能够更认真地、更踏实地去做事。”
后记
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人
工作之余,家庭和生活中的李圭白院士,是一位和蔼、亲善、博学的良师益友。他热爱家庭,传承家风,培养出杰出的下一代,打造“给排水世家”;他热爱友情,70年同学情深,相濡以沫,荣辱共担;他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田径、音乐、天文、动物、植物、书法等均有涉猎。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人,这就是李圭白院士的真实写照。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祝李圭白先生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