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关乎环境,关乎文明。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继上海等城市强制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之后,北京市也进入了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其实早在20年前,北京就被确定为垃圾分类试点,但垃圾分类这事好像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广大市民的体验感并不强。那么这次的垃圾分类和之前有什么不同?北京的垃圾是怎么分的?执行情况又如何呢?
虽然《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今年5月才开始执行,可北京居民对于垃圾分类却并不陌生。
从2000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前前后后二十年过去了,北京的垃圾分类效果却一直不理想。那么这次的垃圾分类与以往相比会有哪些不同呢?
除此之外,新版条例还根据不同情况确定10类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如果居住在有物业管理的小区,那么物业公司就是这儿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如果居住在由单位自管的小区,那么这个单位或者是单位委托的物业公司就是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
市民进行垃圾分类变成了法定的义务,小区里的物业公司成了监督垃圾分类的管理责任人,这表示这次垃圾分类与以往相比带有了更多的强制性。
除了前端的强制垃圾分类外,后端的垃圾运输和处理也要按照规定进行分类。
此外,这次实施的新条例还明确了垃圾分类的标准。2000年北京市成为垃圾分类试点城市时,垃圾是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来分类的,到了2011年,北京市发布了《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垃圾分类调整成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这四类,这次新版的条例又进一步明确了这种分类的标准。
按照这个标准,各小区都配备了分类垃圾桶,其中绿色的是厨余垃圾桶,灰色的是其他垃圾桶,蓝色的是可回收物桶,红色的是有害垃圾桶。
这次新版条例并不要求所有的地方都要摆放四类垃圾桶,而是鼓励各小区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垃圾桶。在居民家中,垃圾桶站的设置就更简单了,只需要配置“两桶一袋”。
虽然垃圾桶站的设置并不复杂,分类标准也很清晰,可在实际操作中居民还是会产生疑问。比如“过期的罐头属于什么垃圾?”“喝了一半的珍珠奶茶该怎么处理?”按照规定,包装内的食品属于厨余垃圾,而外包装则是可回收物或是其他垃圾。很多人不太会把它们分开处理,北京这次的垃圾分类会有容错的机制。
为了让居民初期能够更容易更轻松地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北京市也给了一些缓冲空间,在执行上暂不要求一步做到位。比如,扔厨余垃圾时要将垃圾倒出,再将垃圾袋扔到其他垃圾的桶中,这叫破袋处理,而北京市目前倡导破袋处理,但暂不要求居民必须破袋。
那么新条例已经出台一段时间了,北京市的垃圾分类执行情况怎么样呢?记者走访了10多个居民小区,发现尽管这些小区都配备了分类垃圾桶,但很多居民扔垃圾时仍没有分类,无论什么垃圾都一股脑地扔到这个垃圾桶里。
记者又走近看了看这些垃圾桶,发现各个桶里的垃圾并没有什么区别,垃圾依然是混投的状态,你看这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当中就混进了不少塑料袋和塑料泡沫,这红色的有害垃圾桶里也都是各种生活垃圾。
针对这种情况,新版条例就规定相关部门可以酌情进行处罚。不久前,海淀区城管执法部门就对混投混放垃圾的居民进行了处罚。
可城管执法部门无法随时监督居民,检查他们的垃圾分类投放情况,这就需要物业作为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积极履行职责,配合有关部门管理好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那么目前物业的管理情况怎么样呢?据记者观察,北京的居民小区在垃圾分类的管理上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小区设有垃圾分类指导员。像这些站在桶边带着绿袖标的人就是垃圾分类指导员,他们的职责是指导帮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虽然说是这么说,可垃圾分类指导员还是从这位居民刚扔的垃圾中拣出了一些剩菜,这些垃圾分类指导员大多是小区的保洁人员,看见居民混投垃圾有时也不好多说,只能是自己将居民混投的垃圾分拣后,再重新投入垃圾桶,很多垃圾分类指导员就变成了垃圾分拣员。
居民扔垃圾时不分类,仅靠垃圾分类指导员来代分,既分不过来,分的效果也不理想。中午11时,记者看到厨余垃圾车来收垃圾时,这个小区分出的13桶厨余垃圾中有8桶不合格,被退了回来。
目前北京市共有2万多名垃圾分类指导员。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北京市常住人口达2100多万。按照每80到120户配置1到2名垃圾分类指导员的标准,全市大约需要10多万名垃圾分类指导员。这表明目前北京市还有很多小区没有垃圾分类指导员,那么这些小区的垃圾分类谁在管呢?
记者来到一个没有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小区,发现这里虽然配备了分类垃圾桶,可垃圾却并没有按照规定分类投放,灰色的其他垃圾桶中还有果皮这样的厨余垃圾,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内还混着纸壳这样的可回收物。早晨6时多,一位垃圾收运人员推着一辆标有其他垃圾标识的三轮车来收垃圾。按说带有这样标识的收运车只能收运其他垃圾,但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位工作人员除了将灰色垃圾桶内的其他垃圾倒在车上外,还将绿色垃圾桶内的垃圾也铲到了这辆三轮车上。这也就是说,在这个小区前端扔垃圾没有分类,后端收运垃圾也没有分类。发现这个问题后,记者向小区物业公司反映情况。
为了证实物业工作人员的说法,记者跟着这辆收运垃圾的车,发现它并没有去往物业工作人员所说的那个地点,而是到了附近的一个垃圾楼。在这里,也没有人对垃圾再进行分类,这一车混装垃圾被直接倒入这辆大车里,在现场记者看到陆续还有其他小的三轮车来这,把垃圾同样倒在这辆大车里。
调查中记者发现,目前仍有一些小区的垃圾收运不规范。针对这种情况,新版《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要求建设台账制度,像物业公司这样的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要履行责任,对小区内各类垃圾的数量进行记录,并且要将垃圾分类交给有资质的企业进行收集运输,垃圾分类的全流程都要做到有据可查。对于未建立生活垃圾管理台账,或者不如实记录责任范围内生活垃圾排放情况的物业公司,相关部门会责令立即改正,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这份近日印发的方案,其中提出的一个实施目标就是到2023年,具备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目前,上海等地垃圾分类效果已经十分明显,北京垃圾分类的条例虽已实施,但一些地方在落实上还有不小的空间。好事要想办好办实,一方面要想办法消除居民疑虑,鼓励居民真正地行动起来;另一方面,还要压实物业等各方责任。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才能把垃圾分类做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