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治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国家重点治理“三河三湖”的难点,滇池治理一直备受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云南都对滇池治理作了重要指示。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察看滇池保护治理情况时,肯定了滇池治理的成效,并强调“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2020年11月3日,昆明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北京组织了“流域治理滇池模式研讨会”。滇池水环境治理技术总顾问、北京科净源公司董事长葛敬先生带领专家团队,讲述了滇池治理历程,剖析了《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滇池六位一体的治理模式“一套班子、两个考核、三个技术、四法治滇、双五标准、六个转变”,总结了滇池治理成果及经验,以期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完善“滇池模式”树立好“三河三湖”治理的示范作用,期待“滇池模式”在全国水环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王圣瑞教授进行了《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升级提效》汇报,本文根据他的发言整理。
滇池治理升级提效的要点
截污、治污不等于湖泊治理
多年的湖泊治理经验告诉我们,截污、治污不等于湖泊治理,对于滇池这样污染较为严重的湖泊,截污治污非常重要,但并不是滇池治理的全部。需要流域性和系统性开展保护和治理,其重点是要建立基于承载力的流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模式;同时,加强流域生态建设,实现“山水林田湖”五位一体综合治理;现阶段滇池治理的“山水林田湖”体系建设应该是到了整体发挥效益的关键性阶段。
湖泊不仅仅是一盆水
湖泊是由水体、湖盆及湖内生物等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因此,湖泊的治理不仅仅是水质的改善,其关键在于水系的修复及生态系统的治理与修复。而对于滇池来讲,下一阶段应把水系及生态系统的修复作为重要任务。需要把湖泊本身及其流域和人类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考虑;需要实施湖泊流域的全过程控制与修复,保障足量的清水入湖,明确划分清水产流区、污染控制、水质净化区及湖滨保护区与湖泊调控修复等区域实施有差别的治理与修复,发挥系统修复的整体效能,实现滇池整体流域全过程的清水保障和负荷削减。
湖泊的治理与修复不能仅仅停留在湖泊本身,其实质是要解决好湖泊保护与流域区域发展间的关系问题
在滇池最早了提出了湖泊治理的四退三还策略,特别是“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实施了大量的湿地修复与建设工程,如何解决发展的问题,如何处理临湖周边发展和整个流域发展间关系成为湖泊治理的关键。近年来,我国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生活消费水平得以提高,污染负荷排放特征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不能静态的看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2035年的阶段目标,要求“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与以往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目标相比战略进程基本提前了15年左右,要求更高更具体,为滇池治理确定了新的时代坐标。因此,“十四五”滇池治理“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基本构架应该要发挥更大作用。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的优化管控及红线落实等将成为关键;产业结构调整及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的统筹与流域全过程生态修复及精准治湖的机制和体制创新等是未来滇池治理的重要抓手。下一步的滇池治理将进入更为艰难的阶段,监管、考核及绩效评估体系的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提升,需要更加科学和实用。
滇池治理的升级提效
滇池治理升级提效的核心是要处理好水资源平衡、污染物平衡及生态平衡间关系。未来滇池富营养化治理应进入精准提效阶段,目标是足量清水入湖,水系循环完整健康,水质达标及水生态得以修复;其关键是要协调发展,其节点在于精准治理,治理要精准化,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水循环体系的精准提升,精细化和精准化的污染源系统综合控制与规模化水质改善;实施基于自然完整性的水系修复也是要点之一,而生态修复的提效则是新的增长点,包括流域多级生态格局建设、山水林田湖草与湖滨湿地规模化功能提升及长效机制建立及多级生态修复、湿地水系优化与功能提升和湖泊修复与污染净化等要点,最终构建完整的绿色流域体系。此外,多级截污和分区管控也是滇池治理提质增效大的要点之一。
滇池保护和治理需要实现城市功能和河湖功能的整合,需要在昆明市的整体发展格局中综合考虑河湖水系和滇池治理与修复的协调统一问题。下一步滇池富营养化治理要实现工程体系向综合治理体系的转变,防治规模化水华和水质持续改善并重,精准施策,提质增效,改善水质,有效保障,重点实施优化布局,转型发展;分质治理,清水保障;多级截污,改善水质;系统修复,综合调控;精准施策,精细管理;有效保障,整体提效等六项重要任务。
延伸阅读:
王圣瑞: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的要点在于升级提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