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海南省新闻办举行“十三五”建设发展辉煌成就系列之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会上,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有关负责人分别介绍“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新能源汽车推广、水生态文明建设、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活垃圾处理和装配式建筑等方面的情况。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
全省取消2/3市县GDP考核,绿色发展导向牢固树立;推进生态文明制度集成创新,形成一批制度成果,9项改革举措入选国家推广清单,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更加优化。“多规合一”改革全国领先,全省一心、一环、三江、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稳固确立,以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更加绿色低碳。初步统计,2020年清洁能源装机占全省装机比重67%,较2015年提升约23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占比37%,较2015年提升约11个百分点。
系统有序推进实施“禁塑”工作
海南2020年颁布了国内第一部禁塑地方法规《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发布了第一批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发布了国内第一个禁塑地方标准《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 通用技术要求》及配套检测方法标准,为生产、监管、流通、使用各相关方提供了标准依据。搭建了禁塑工作管理平台,通过监管二维码实现了禁塑替代品生产领域企业产品认证、流通领域执法部门监管和使用领域人民群众监督的全流程可追溯闭环管理。积极引导本地企业升级转型,省内形成4.5万吨/年的替代品产能。2020年12月1日禁塑实施以来,已有84家企业获得了禁塑替代品监管码,替代品销售量逾两千吨。
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持续保持全国领先
环境空气质量方面,海南各项指标显著改善,均创历史最好水平。2020年,PM10、PM2.5均值分别为25和13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了28.6%和35%;臭氧第90百分位数为105微克/立方米,下降11.0%;NO2和CO在极低浓度水平下进一步下降,分别下降了22.2%和27.3%;优良天数比例为99.5%,较“十二五”上升1.6个百分点,是新空气质量标准实施以来最高水平。水环境质量方面,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国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100%,省控地表水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从2016年的96.4%提升至100%,城镇内河湖水质改善明显,水质达标率从2016年的42.2%提升至91.3%。
海南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显著
海南2019年新能源汽车推广量同比增长79.6%,2020年同比又大幅增长142.5%,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迎来“加速期”。全省保有量占比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0年底,海南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6.4万辆,保有量占比达4.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2.4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第4,紧随上海、北京等地区。2020年全省个人用户新能源汽车推广量占全部推广量的73.4%,较2019年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9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南老百姓青睐,走进千家万户的脚步正逐步加快。
水生态文明建设,河长制湖长制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
2020年全省20名省级河湖长,2048名各级河长和5858名河湖专管员累计巡河5.3万人次,各级河长巡河常态化、制度化。完成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管理范围划定,实现了河湖“清四乱”行动规范化。目前已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5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指标目标,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0平方公里。目前全省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91个,到2020年底的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60.7万立方米,173个建制镇中,已有38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11个正在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能力稳步提升。
海南在全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验收中名列前位
海南目前颁布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立法成效初显。全球联合攻关,海南开展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已恢复到5群33只。2020年12月中旬,“创建管理体制扁平化、土地置换规范化、科研合作国际化的国家公园新模式”成功入选第十批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案例。
海南垃圾处理能力提升,告别填埋进入全焚烧时代
2020年底,全省共建成9座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11575吨/日,是十二五期间2380吨/日的3.8倍,同期全省生活垃圾处理量为10999吨/日,焚烧处理能力首次超过处理量。城市垃圾机械化清扫率达93%,比十二五增长13%;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比十二五增长15%;城市环卫车辆11202辆,比十二五增长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