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污泥年产量已突破6000万吨(以含水率80%计),“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围绕“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基本原则,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成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的突破.但污泥处理处置主流技术路线的全链条集成仍存在制约性问题.
现介绍“厌氧消化/好氧发酵+土地利用”、“干化焚烧+灰渣填埋或建材利用”作为主流技术路线的发展现状,分析总结其全链条推广瓶颈,并展望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领域的后续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得到了高速发展。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2017年,我国城市(包括县城)污水处理厂共有3781座,年处理污水量537.5亿m3,干污泥产量已高达1209.7万t,折合含水率80%的脱水污泥6048万t。
为了解决我国污泥安全处理处置问题,我国自“十一五”以来加大了科技投入,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如厌氧消化、好氧发酵、污泥干化、焚烧及二次污染控制等)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十二五”期间,污泥处理处置成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技术和装备得到了快速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体系和政策标准体系初具雏形。
经过实践和反复论证,形成了污泥稳定化处理与安全处置的几条技术路线:“厌氧消化/好氧发酵+土地利用”、“干化焚烧+灰渣填埋或建材利用”,以及阶段性和应急技术路线“深度脱水+填埋”。可以说,“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的突破,为技术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尽管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成果,但对照“水十条”及国家“十三五”对污泥处理处置提出的要求,我国目前的污泥安全处理处置仍任重而道远。
从“厌氧消化/好氧发酵+土地利用”、“干化焚烧+灰渣填埋或建材利用”两大主流技术路线应用和推广的角度来看,我国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主要分散在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回收、能源化利用技术、设备和产品的单元节点或局部环节,主流技术路线的全链条应用和推广、处理和处置的有效衔接等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
自“十二五”以来,我国在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领域的实践活动和进展具有几个显著特征:
(1)紧密围绕我国国情。“我国国情”即与欧美等大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众多、环境压力突出、人均资源短缺、环境承载能力不足,这决定了适用于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需具备集约、高效和稳定的特征,一些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不一定适用于我国。
(2)紧密围绕我国泥质特征。我国“泥质特征”即高含砂、低有机质、部分区域重金属等污染物浓度超标,这决定了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和设备在我国应用必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工艺性能下降、设备寿命显著降低、运行稳定性难以保障等;也决定了技术路线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多样并存。
(3)紧密结合未来发展趋势。所谓“发展趋势”,即认识到资源循环的大趋势,以及我国泥质的变化趋势,如管网完善有利于有机质比例升高,源头控制有利于重金属等污染物浓度降低,将更有利于资源和能源回收利用。
但是,也必须意识到,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在全链条集成推广方面还存在制约性因素。其中,科技因素主要有两点:
(1)主流技术路线在工程应用过程中集成化水平较低,缺乏包括物质流与能量流的优化分配、设备的衔接与选型匹配、流程控制与优化等集成研究。
(2)我国在污泥处理处置领域存在重“处理”、轻“处置”的问题,污泥稳定化处理与安全处置之间衔接不足,污泥出路问题尚未解决,产业链不通畅。
因此,基于我国城市污泥处理处置的现有基础,对照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目标和任务,迫切需要针对主流处理技术与资源化处置路线的应用现状和全链条衔接集成瓶颈开展研究,以推动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装备和产业的全链条能力提升。
原标题: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发展及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