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日趋成为大家推崇的良好风尚,建设低碳城市,追求绿色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泉城济南坚持走低碳路线,从绿色建筑、资源循环、生态修复等方面全方位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探索水资源循环利用途径
济南回民中学把绿色低碳生活的理念融入办学的每个环节中,加强校园低碳装置和环境文化建设,建设了完整的雨水收集循环利用系统。该系统利用学校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楼顶的雨水管道回收雨水,累计安装28个高1.3米的回收桶。这些雨水回收桶通过管道并联起来,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集中使用。通过安装感应电泵,解决了雨水桶出水压力小的问题,满足学生涮拖把、接长水管喷水、浇花等需求。自今年9月份开学以来,学校累计使用了至少46吨雨水,减少了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的自来水消耗量,将雨水充分利用。该项目荣获2020年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大赛二等奖,成为校园低碳建设的优秀项目。
山东省绿色社区银丰山庄,也建设了一套收集雨水的循环系统。为收集雨水,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银丰山庄在网球场南侧设置了一个35立方米的蓄水池,用于收集雨水。这套雨水收集系统主要收集屋顶、道路和绿化区域的雨水,用于绿植浇灌。按照济南平均每年672.7毫米的降雨量测算,每年可回收雨水1590.12吨,可用于约2800平方米的绿化区域的日常浇灌。
生态修复改善生态环境
全福河等河道生态补水工程项目,是2020年济南市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宜居典范城市的重点建设任务之一,是济南市第一次大规模利用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向河道生态补源的试点,对保障小清河水质稳定达标,改善城区河道水环境质量,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项目总投资1.7亿元,修建修复河道拦蓄设施18座,通过建设加压提升泵站并敷设再生水压力输送管道,将水质净化一厂处理后的再生水,分别向全福河、柳行头河、历山路边沟、黄台南路边沟和山大路边沟补水,总设计规模10万立方米/日,近期运行规模8万立方米/日。该工程于2020年7月份开始建设,建成后将涵养改善长约9.1公里河道水生态,惠及沿线多处小区、单位和院校。
土壤是不可再生资源,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四分之一存在于土壤之中,健康的土壤可以确保粮食安全。土壤污染防治关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位于济南历城区鲍山街道办事处路家村东的山东塑料试验厂原厂区场地主要污染物为镍,污染面积约79平方米,总土方量约39.5立方米。自2017年起,济南市生态环境局按照《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规定,督促山东塑料试验厂原厂委托第三方陆续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场地环境风险评估、治理修复、修复效果评估等工作。目前,根据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修复目标值,已完成了污染地块的治理修复工作,成为按照2019年1月颁布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的新要求、新标准和新程序,“全流程、整链条”完成治理修复的第一个污染地块。
开启绿色建筑时代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采用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和气密性能,再通过新风系统对热、冷进行循环回收,实现热循环回收75%、建筑节能92%的环保节能效果,给用户提供舒适室内环境。当前,济南绿色建筑领域创新科技领跑全省,以“汉峪海风•海德堡”项目为代表的一系列绿色社区,在技术等方面已经逐步走在全国前列,获得住建部和德国能源署双认证,是山东省境内体量最大的被动式住宅体验示范项目和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示范区。
在没有安装空调暖气的“被动房”内,冬季室温可达到25摄氏度左右,在高舒适度和能耗之间达到平衡。超低能耗“被动房”室内恒温恒湿恒氧恒静,住户不需要额外配置空调、暖气、风扇、加湿器等家电用品,以装配式建造方式,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室内一年四季可以保证温度在20到26摄氏度之间,湿度保持在40%到60%之间,噪声分贝白天可以控制在35分贝、晚上30分贝以下,居住体验舒适。这些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提升了建筑品质,绿色低碳、环保节能,已成为当前推广的试点示范项目。
冬季清洁取暖气代煤不仅关系到老百姓能否温暖过冬,还关系到低碳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济南市高度重视清洁取暖建设工作,印发了《关于启动2020年平原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攻坚工程建设的通知》,确定了36.8万户改造计划。
经测算,正常取暖季每户约用3吨煤,用煤取暖价格在2700元左右,相当于用1200立方天然气,1200立方天然气费用约为3355元。清洁取暖加补贴1200元后,每个采暖季用户支出节省655元。目前,清洁取暖气代煤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用户采暖运行补贴存入燃气账户中,各区县正在组织工程验收和全面排查整改等收尾工作。
公益组织助力低碳城市
12月3日,济南市首批低碳试点建设单位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济南正式步入国家低碳城市行列。济南低碳建设工作首次引入了公益组织参与,职能部门统一指导、公益组织专业辅导、示范单位具体执行,很好地解决了政策最后一公里落实难的问题。
赋职、赋能,搭建三方协同工作组织架构,调动公益组织工作积极性。在创建伊始,就吸收低碳专业公益组织---绿块公益参加,组建以生态环境部门、公益组织、创建单位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生态环境部门统筹领导,制定低碳创建标准;绿块公益分解落实各项指标,制定实施细则,协助创建单位落实到位;各创建单位组织人员、提供场地物料,共同完成创建。
整合资源、事半功倍,节约创建单位人力物力。通过公益组织汇集共性需求,开发、提供统一的培训课程,集中设计、制作、采购、安装各种宣传用品,做到各单位标识风格和规格的统一,提高了创建效率,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成本。
专业引领,取长补短,提供专业咨询与技术帮助。发挥公益组织特点,组织全国低碳、环保业内专家,为创建低碳单位提供专业咨询与技术帮助。组织创建单位小组成员到低碳创建先行区杭州实地考察,学习先进城市低碳社区、企业、景区相关经验,拓展低碳城市建设思路,提高济南低碳城市创建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