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山东省德州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2020年,德州全市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改善49.5%,改善幅度列全省第一位;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较2015年提升25.0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赵华表示,“十三五”期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不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厚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成色,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明显提升。
全面推进污染防治,坚决打赢三大保卫战
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德州市不断加强扬尘污染治理,对255家工业企业堆料场、商混企业实施扬尘“清零”行动,完成钢铁、建材等各类无组织扬尘治理项目212个。全方位加严移动源管控,给7101台柴油货车安装OBD监控装置。严格管控非道路移动机械,完成13961辆移动机械编码登记。推进853家涉VOCs企业治污设施规范提升。巩固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清零”治理成果,307台燃气锅炉完成低氮燃烧改造。以全面管控推动应急减排措施落地见效,6169家工业企业、426个施工工地、116.3万辆移动源全部纳入清单动态管理。
为打好碧水保卫战,德州市强化“点源+入河支流+河流断面”全流域巡查监管,2020年实施生态修复、雨污分流等重点项目40个,29个项目纳入中央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批复总投资24.18亿元。乐陵市、庆云县实现雨污分流全覆盖,在全省走在前列。建成人工湿地23处,约1.04万亩,每日净化水量120万吨。4844个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验收,占比63.5%。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德州完成238个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信息采集和风险筛查,对31个重点企业进行详查。建立并更新71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全市危险废物综合处置能力26.7万吨/年,建设能力满足当前处置需求。5家垃圾焚烧发电厂基本建成,齐河、乐陵已点火投运。
完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夯实大生态、大环保格局
“十三五”期间,德州市各职能部门、县市区党委政府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凝聚治污合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017年,德州市在全省第一个成立市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2019年,调整加强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书记市长“双主任”、14位专业委员会主任和“专兼”办公室主任的“2+14+2”市级领导体系。13个县市区对照市级架构模式同步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全面夯实大生态、大环保格局。
德州市生态委办公室作为中枢机构,采用“专职行政管理+兼职谋划指导”双主任模式,由市政府办公室1名副处级干部和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共同担任,下设综合协调、专委调度、督办落实3个科室,主要负责综合协调、指导调度、督导督办等工作,及时掌握污染防治攻坚任务推进情况,每月对清单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对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检查、信访等案件实施跟踪督办。
德州市持续强化市领导督导、部门牵头督办、县市区负责落实、生态委办公室督导销号制度,确保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应对问题、有力解决问题。
加强监测监管执法,探索新型执法模式
德州市始终坚持科学治污、严密监测、严格执法,全面提升污染治理水平,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监测数据是实现科学治污、精准治污的基础,德州市建设空气质量监测超级站、颗粒物源解析实验室、预警预报平台。建成55处河流水质、30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布局101个乡镇空气质量监测站,实现监测网络镇街全覆盖。设立移动源污染防治中心,安装10套机动车遥感监测设备,实现机动车尾气监测自动化。启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全方位立体监管体系,确保精准治理、闭环高效。
德州市积极探索新型监管执法模式,树立全员执法、全面覆盖、全程监管新理念,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将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点问题作为执法关键,形成点面结合、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执法态势。建立包保责任制,市领导以上率下,帮包重点区域,加强主动服务和精准指导,提高科学治污水平。深化“一线工作法”,确保情况了解在一线、问题发现在一线、办法研究在一线、矛盾解决在一线,做到执法有力度、帮扶有温度。
原标题:德州构建大生态环保格局 2020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改善49.5%,改善幅度位列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