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6月底前将上线,相关运行规则正逐步敲定。
5月19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和《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三份文件,进一步规范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活动,并明确三份文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这意味着中国的碳减排行动在加速。
在2020年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和“碳中和”首次被写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这两个陌生词汇也日渐为人熟知。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展现了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也和自身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眼下中国仍处在工业化阶段,制造业多位于产业链中低端,单位GDP能耗较高,碳减排是个巨大挑战,但也将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也将因节能技术和节能服务的广泛应用而改变。
碳排放权交易,被认为是实现低成本碳减排的关键。这是因为,气候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坐享其成者多、为之建设者少,因为投入所得到的回报并不能为其独有。碳排放权交易利用市场手段坐实了责任——谁排放谁买单,而减排者则可以出售排放权而获利,用经济手段促使更多人行动起来。
当然,有了交易市场并不意味着碳减排的顺利实现,还需要很多精准的制度设计。比如碳排放权总量的设定,太高或太低,都达不到促进减排的目的;再如交易主体的数量,只有各类企业都参与进来,相互之间能耗技术、排放水平差异较大,交易才能活跃。起而行之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市场的完善本身就需要不断的实践。
交易就意味着商机。这是一场重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许多观点都认为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绿色低碳投资将达到数百万亿元,对不同的企业和发展方式不同的区域来说,却也有“危机与商机”的云泥之别,就看谁能尽快进行转型、率先绿色发展。
对于领跑高质量发展的深圳而言,这是不容有失的商机。深圳是中国单位面积经济产出较高的城市,也是万元GDP水耗、能耗和碳排放强度较低的大城市,但能源消费需求巨大等因素对于碳减排仍然构成挑战。5月19日,新任深圳市长覃伟中在记者会上表示,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要以先行示范的标准率先实现碳达峰,并以碳达峰、碳中和倒逼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用地等的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和商机相比,深圳更应将碳交易当成“加速器”,让高质量发展再上台阶,让核心竞争力再获提升,这将是深圳的更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