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土壤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土壤污染、退化问题愈发严重,严重限制了土地的生产力,由此土壤调理剂应运而生。合理使用土壤调理剂产品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状,补充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同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数量进行调整,从而改善土壤的障碍因子,使之可再次进行高质高效的农作物生产活动。但土壤调理剂的不合理施用会直接引起土壤退化加剧甚至产生二次污染,同时长期施用土壤调理剂也可能会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导致土壤的产能与品质下降,引发农产品安全等相关问题。
本文根据现阶段我国土壤调理剂研究及应用状况,分析不同类型的土壤调理剂在施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并对土壤调理剂的施用提出了展望及管理建议。
展望与管理建议:
通过对近5 a 土壤调理剂相关的研究内容整理分析,发现多数研究结果均表现的是土壤调理剂的积极效应。研究集中在土壤调理剂施用种类的选择、调理剂的施用量以及调理效果等方面,调理机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土壤理化性状开展,而对地上作物生长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未能将地上部作物与地下土壤统一起来,研究的系统性不足。目前土壤调理剂的研究与应用多局限于盆栽试验和小区试验,研究的时间短、范围小,缺少较大范围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调理剂针对的目标作物多为经济作物,其中在茶叶和烤烟中尤为突出,这可能与茶田土壤易出现酸化,烟叶易富集重金属元素有关。多数研究将土壤调理剂与其他改良剂配合施用,少有研究仅通过单一的土壤调理剂进行土壤的改良,常见的组合方式有土壤调理剂+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微生物、土壤调理剂+泥炭等,通过其他物质的添加为植物提供更多的养分,从而达到更好的调理效果,有研究表明利用土壤调理剂与特定植物联合修复污染土壤也达到了较好的修复效果。对于目前土壤调理剂材料的选择,多数研究中提到的土壤调理剂主要以天然矿物类、有机无机废弃物及其相关制品为主,新型高分子土壤改良剂的有关研究仍相对较少。近期有研究提出利用餐厨垃圾制备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结构并供给土壤养分,经过长期施用的定位试验验证了餐厨垃圾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有助于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的赋存转化,提高团聚体的稳定性和土壤抗侵蚀能力。也有研究提出了钛石膏作为土壤调理剂的可能性,这为废弃物的再利用以及土壤调理改良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整合分析发现,土壤调理剂相关领域目前主要的问题是施用后的风险研究较少,未能形成标准化的风险评价体系,长期、大量、连续施用是否会给土壤生态系统造成危害需要进一步探索。
管理方面,当前土壤调理剂生产市场存在产品种类众多,原料繁杂,功能稳定性和产品使用风险性缺乏统一、规范、可靠的第三方监测,评价认证流程和机构,导致土壤调理剂大规模生产和应用无据可依,企业“自卖自夸”现象严重,从而给土壤调理剂使用过程带来许多不可控的风险因素,也给有关部门进行规范化的监督管理带来实际困难。因此,建议尽快强化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功能。通过在全国建立典型性、代表性土壤类型、污染或障碍类型以及种植制度不同的集中化、规范化、长期性土壤调理剂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定位监测点,由土壤调理剂官方评审、登记部门认可的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与监测点当地环境监督管理部门合作,对不同品牌、不同原料、不同功能(如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盐碱化及连作障碍治理等)的土壤调理剂产品进行统一、连续、规范化的使用过程跟踪监测与评价。由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定期向评审、登记部门提交监测结果与评价报告,从而为土壤调理剂产品登记提供科学数据支持。同时,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也可以向土壤调理剂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提供产品优化和使用安全性指导建议。
随着相关领域研究的持续推进以及土壤调理剂检测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我国土壤调理剂产品的调理效率、施用效益、施用风险必将得到更加全面科学的评价,土壤调理剂相关行业也将得到飞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