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碳达峰时间节点主要由粗钢产量峰值决定,据初步判断,我国钢铁行业碳达峰时间节点为2014年或“十四五”前期,峰值约为17—18亿吨。6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在2021首届南湖论坛(唐山)﹒钢铁工业低碳高质量发展暨全国钢标委增材制造标准化工作组成立大会上认为,我国钢铁行业碳达峰比较容易实现,而且有可能在2014年就已经实现。由于近几年粗钢产量增长过快,有可能出现新的峰值,可谓“达峰”不难,“下坡”不易,并非完全取决于钢铁行业自身。殷瑞钰表示,钢铁行业碳达峰既取决于吨钢碳排放强度,包括高炉—转炉长流程和全废钢短流程之间的比例,同时也受到粗钢总产

首页 > 大气治理 > 碳交易 > 评论 > 正文

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有利碳“下坡”和碳中和

2021-06-23 14:48 来源: 中国工业新闻 作者: 孟凡君

钢铁行业碳达峰时间节点主要由粗钢产量峰值决定,据初步判断,我国钢铁行业碳达峰时间节点为2014年或“十四五”前期,峰值约为17—18亿吨。6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认为,我国钢铁行业碳达峰比较容易实现,而且有可能在2014年就已经实现。由于近几年粗钢产量增长过快,有可能出现新的峰值,可谓“达峰”不难,“下坡”不易,并非完全取决于钢铁行业自身。

殷瑞钰表示,钢铁行业碳达峰既取决于吨钢碳排放强度,包括高炉—转炉长流程和全废钢短流程之间的比例,同时也受到粗钢总产量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碳达峰主要在于减产减排,继续增产是背道而驰;对碳中和而言,减排减产仍然是主要的,增加碳汇是必要的辅助。”殷瑞钰认为。

要提高站位来看待碳达峰、碳中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司二级巡视员皮建华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提前完成压减产能任务,全面取缔“地条钢”违法违规产能,实现全行业脱困发展,行业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节能减排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但是,我国钢铁行业也面临挑战,从钢铁行业自身看,长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从环境资源支撑条件看,钢铁行业现状与新发展阶段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金属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王天义认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在控制钢产总量的同时,努力降低吨钢碳排放量。节能减排是降碳、减碳的有效手段,节能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目前的水平上,而应该向更深层次上进步,要更加重视能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殷瑞钰强调,要提高站位来看待碳达峰、碳中和,它不仅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艰巨的全社会脱碳工程。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

殷瑞钰分析,削减粗钢产出总量和流程结构调整发展全废钢电炉短流程钢厂是我国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的两大抓手,其余技术对碳减排、碳中和贡献相对较小。但是,钢铁行业越早实现碳达峰越有利于后续碳“下坡”和碳中和的实现,如果从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绝对量来说,单靠钢铁行业自身实现碳中和极其困难。

“如果考虑全社会协同,如采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增加碳汇,开展行业间碳交易等措施,钢铁行业未来也许有可能趋近碳中和。”殷瑞钰认为。

钢铁行业要提前谋划与布局碳减排工作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面对的最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资源和环境两大强约束下实现保证供给使命并持续保持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黄导认为,使命原则和竞争力原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和背离,使命是我国钢铁存在的价值和目的,竞争力是我国钢铁存在的理由和可能性,而钢铁绿色低碳发展将重塑钢铁行业发展格局,也对产业链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指出,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约束下,我国钢铁工业必须科学、系统、务实地制定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和路线图,加快推进钢铁工业碳减排工作,全面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展望未来也要立足当前,我国钢铁要加快做好行业低碳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提前谋划与布局碳减排工作,完善碳排放管理与标准支撑体系建设。”张龙强表示。

事实上,与工业化之前水平相比,全球平均温度上升限制在1.5℃时,可预防气候变化危险。黄导介绍,世界各国控制碳排放行政手段包括碳交易和碳税,我国钢铁行业要一手抓2.5(以PM2.5为代表的污染治理减排),一手抓1.5(以全球变暖马其诺防线1.5℃)。“我国积极进行碳市场建设,目前全国八个省市碳交易市场碳价流动性较差,波动幅度大,成交均价20—50元。”黄导表示。

我国钢铁行业必须打好强链“主动仗”,下好创新“先手棋”,抓好供需“基本盘”,走好开放“升级路”。“我国钢铁工业低碳绿色发展路径,一是钢铁与化工、建材、农业、社会多产业低碳固碳,二是低碳冶金及相关技术创新,三是钢铁行业绿色低碳技术进步,四是研发应用推广低碳高性能钢材。”黄导表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