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碳汇、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我国已明确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碳减排、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政策工具,而推进自然资源碳汇建设并转化为碳排放抵消量纳入碳交易体系,是助推我国实现 “碳中和”的关键举措。
本文聚焦当前碳汇交易政策与运行形势,并结合国内外生态系统碳汇建设与交易案例,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求下自然资源管理的启示。
一、全球碳市场:碳交易价格呈上升趋势
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至今,全球重要经济体——欧盟、德国、韩国、美国加州等国家与地区,以及我国广东、湖北、深圳等省市已实施碳排放交易体系。碳交易遵循“限制和交易”原则,依据每年碳排放总额向企业发放碳排放配额。企业超额将遭重罚;未用完的碳配额,或通过增加碳汇获得的碳信用,可作为许可证在碳平台交易。
近年全球碳交易价格呈上升趋势。由于配额紧缩,欧盟碳排放权价格从2018年开始持续上升,并在2020年-2021年由不足15欧元/吨升至40欧元/吨。
随我国碳交易机制成熟与碳达峰战略推进,碳排放权价格会与欧美地区类似保持持续上涨的趋势。如广州碳排放权交易平台价格近5年年均涨幅15%, 2020年初不到28元,截至2021年4月涨幅30%,已突破36元。
通过生态系统碳汇建设形成的减排量交易是碳交易的重要类型。目前固碳量研究及碳汇交易以森林碳汇为主,如广州市各森林类型固碳能力每年每公顷在2.2~7.9吨碳之间,平均值5吨左右。
未来,将多种资源类型碳汇纳入交易体系将有力促进自然资源价值转换。
二、我国碳汇交易机制与典型案例
目前,我国正逐步构建完善的碳汇交易体系。2011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广东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2021年2月1日起《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碳汇交易制将从试点走向全国。
1、国家CCER碳汇交易机制
全国层面,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项目是我国碳交易的主要形式。CCER项目通过适用的“方法学”核算减排量,通过国家核证后进行交易。碳汇方面目前已形成竹林、草地、森林、耕作等6种方法学可用于核算及交易,目前应用案例主要仍集中在森林板块。
典型案例1
全国首个CCER交易项目——广东长隆碳汇造林项目:8.7平方公里林地的5208吨减排量以20元/吨出售。
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和广东省林业厅支持下,2011年在河源、梅州等地造林1.3万亩(约8.7平方公里)。2014年项目首期签发的5208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由广东省粤电集团以20元/吨的单价签约购买。
典型案例2
千松坝林场碳汇项目:9.6万吨减排量以平均价格37.6元/吨出售
2014年京冀第一单碳汇交易,是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千松坝林场碳汇造林一期项目产生的9.6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在北京市碳排放权电子交易分别被31家企业购得,平均交易价格37.6元/吨。该项目收益60%补偿当地农民、林场、牧场;40%用于项目后期维护。
2、各省核证减排机制
省市层面也在试点建立在地化的核证减排机制与产品。如广东省的PHCER(碳普惠核证自愿减排量)、湖北省的HBCER(湖北省核证减排量)、福建省的FFCER(福建林业碳汇)等。其中以广东省PHCER探索最早,体系最为完善。
2015年,广东省发改委选取了广州、东莞、中山、惠州、韶关、河源6个城市开展PHCER试点建设;2017年正式将PHCER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补充机制。至今,控排企业累计购买了150多万吨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为贫困地区、生态发展区带来了2500万元收入。
三、国外自然资源碳汇建设与交易典型项目全球来看,碳汇交易已经从森林碳汇走向海洋碳汇、湿地碳汇等自然资源碳汇交易,并与自然资源保护和修复形成互动反馈。
海洋碳汇:马达加斯加
“保护红树林”(TahiryHonko)计划
马达加斯加自2018年起联合OCTO(世界海洋交流大会)在西南部海洋沿岸地区开展“保护红树林”(Tahiry Honko)计划。截至2020年底,该地区已种植保护超过12平方公里红树林,每年固碳量超过1300吨,在自愿碳汇市场中,其碳减排量交易额达到2.7万美金/年,持续的交易收入对红树林保护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2015年,美国Waquoit湾研究保护启动BWM计划(Bringing Wetlands to Market,将湿地带入市场),并发布了美国首个湿地固碳量销售工具包与指南。通过该指南中提出的湿地修复项目市场准入标准、湿地碳市场交易协议与用于湿地潜在碳储量的预测模型工具,测算出Waquoit湾Herring流域湿地修复项目有 8.5万吨潜在的减排量,并以不低于10美元/吨在美国碳自由交易市场中出售,为当地湿地修复带来新的资金支持。
四、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启示
借助碳交易市场发展态势,开展多类型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碳汇建设与交易,是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践行“两山”理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重要途径。
面向碳中和目标的自然资源规划管理,我们认为未来可重点拓展以下方向:
1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控,探索建立碳汇绩效规划评估机制。强化林地、湿地等碳汇地区用途管制,结合单元规划探索建立乡村、生态地区的碳汇功能量变化的评估机制,将碳汇增量工作纳入自然资源管理。
2
加快碳汇地区生态修复工作,提升多种自然资源碳汇能力。开展国土绿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活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扩大重要湿地面积,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同时,推进国土绿化管理的信息化、精准化水平,以支撑碳汇统计与管理。
3
引入碳汇核算,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与生态补偿机制,助推绿色金融产品开发。健全自然资源调查—确权登记—生态资产核算—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的完整链条。重点探索自然资源碳汇价值核算机制,完善自然资源碳普惠方法学的制定,推动制定生态补偿地方法规,健全政策支撑,助力森林、湿地、海洋等碳汇绿色金融产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