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正式“开市”。截至7月26日,七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量488.09万吨,累计成交额2.52亿元,成交均价达到51.69元/吨。
伴随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山东碳市场服务中心已同步启动,山东首批发电行业338家企业全部上线,上线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山东是能源消费大省,也是碳排放大省,实现双碳目标面临巨大压力。全国碳市场的启动,为山东碳减排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
排放有成本,减排有收益
何为“碳交易”?
在碳交易市场的具体运行中,政府确定碳排放总额,并根据一定规则将碳排放配额分配到企业,企业之间围绕碳排放权进行交易。如果企业的排放高于其配额,就必须在碳市场上进行购买以弥补配额缺口,交易额就是该企业要付出的代价。如果企业的排放低于其配额,则可以将富余的碳排放权在碳市场上进行销售,交易额就是该企业所获得的收益。
例如,有A和B两个企业,它们分别拥有40吨的碳排放配额。假设A企业的实际排放是15吨,A企业就剩余了25吨的碳排放权,假设B企业实际排放了65吨,B企业就存在25吨的碳排放权缺口。此时,利用碳交易市场,A企业就可以将富余的25吨碳排放权以一定的价格销售给B企业。从两者的交易可以看出,过度排放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而做好碳减排可以换来“金山银山”。
可以说,全国碳交易市场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确保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全国碳市场的正式上线,标志着我国运用市场机制“无形之手”,将技术和资金导向低碳发展领域,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迈出重要一步;意味着二氧化碳免费排放时代彻底终结,中国节能减排事业真正进入“排放有成本,减排有收益”的发展新阶段。
中国碳市场建设经历了从地区试点走向全国统一两个阶段。
2011年10月以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两省五市开展了碳交易试点。试点市场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碳交易试点建设取得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降趋势的效果,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7年12月18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明确了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分阶段、有步骤的逐步推进碳市场建设。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全国碳市场建设包括三个阶段:2018年为基础建设期,2019年为模拟运行期,2019年后为深化完善期。
2021年7月16日,发电行业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十四五”时期,碳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至八大重点排放行业。到2030年,全国碳交易市场将进入成熟运行阶段,初始配额的有偿分配比例进一步提高,碳金融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加大。
在交易主体上,全国碳市场运行初期,碳交易的主体主要集中在控排企业,机构投资者与个人尚不能参与。未来条件成熟后,机构投资者与个人可以成为碳市场的交易主体。
在交易模式上,碳交易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进行,具体形式可以采用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其中,协议转让包括挂牌协议和大宗协议两种方式。挂牌协议主要针对单笔小于10万吨的交易,涨跌幅限制为10%,大宗协议则主要针对单笔超过10万吨的交易,涨跌幅限制为30%。单向竞价交易方式则是由交易主体向交易机构提出卖出申请,由交易机构发布竞价公告,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按照规定报价,在约定时间内通过交易系统成交。
数万亿级的“大生意”
随着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正式上线交易,中国碳交易市场已成为千亿级的大市场。“十四五”期间,随着八大重点排放行业的全面覆盖,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规模将达到万亿级。未来,伴随着碳交易市场产品的逐步丰富和交易机制的不断完备,中国碳交易市场将达到数万亿级。
从地方试点到发电行业全国碳市场的启动,碳交易市场规模从百亿跃升到了千亿。
截至2021年6月,开展碳交易试点的八个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累计成交额约114亿元,平均碳价约为24元/吨。
首批纳入全国碳交易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计2162家,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5亿吨。按照排放量纳入碳交易市场的比重上限40%来测算,发电行业全国碳交易量将达到18亿吨左右。按照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以来的成交均价51.69元/吨计算,全国发电行业碳交易市场规模将接近930.47亿元。根据《2020中国碳价调查》,2025年全国碳排放交易价格将上升至71元/吨,按此价格计算,全国发电行业碳交易市场规模将超过1278亿元。由此,随着发电行业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正式上线,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从发电行业到八大重点排放行业,碳市场规模将从千亿达到数千亿。
“十四五”时期,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将从发电行业到石化、化工、建材、钢材、有色、造纸和民航造纸等八大重点排放行业,八大重点排放行业的碳排放总量预计在100亿吨左右,同样按照排放量的40%纳入碳交易市场来测算,八大重点排放行业碳交易量将达到40亿吨。按照《2020中国碳价调查》预测的2025年全国碳排放交易价格71元/吨计算,八大重点排放行业的碳交易市场规模将达到2840亿元。未来,中国碳交易市场将实现全行业覆盖,届时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规模仍将继续扩大。
随着碳交易产品的丰富,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将成为一个数万亿级规模的市场。目前,中国八大重点排放行业碳交易规模约40亿吨,未来碳期货市场批准上市以后,按照50倍左右的杠杆放大,碳期货市场交易量预计能达到2000亿吨。按照《2020中国碳价调查》预测的2025年全国碳排放交易价格71元/吨计算,中国碳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将突破14万亿元。
念好碳交易这本“生意经”
山东是能源消费大省,也是碳排放大省,山东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0%。山东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实现双碳目标面临巨大压力。全国碳市场的启动,为山东碳减排创造了重大机遇。
碳交易是一门“大生意”。如何念好碳交易这本“生意经”,是政府、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必须破解的新挑战。
作为全国碳排放大户,山东应紧紧抓住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的契机,用好用活碳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尽快适应碳市场交易规则,加强碳资产管理和发展战略布局,着力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首先,“有形之手”要配合好“无形之手”。各地政府不仅要增强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感,而且必须尽快适应碳交易市场规则,在用好用活碳交易市场规则的前提下,为发挥碳交易市场机制的碳减排作用提供精准服务。
一方面,要做好“裁判员”,避免碳交易规则出现漏洞、碳市场要素发展滞后等情况;另一方面,要做好“服务员”,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碳交易机制,化解可能的市场风险。特别是要依托山东碳市场服务中心,搭建山东双碳智慧服务平台,加强碳市场能力建设,开展碳资产投融资咨询服务。要加强对碳市场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引导财政预算规划同双碳目标相衔接,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碳市场的支持。
加强碳资产管理和发展战略布局。碳资产管理是一个新兴领域,应鼓励支持相关企业建立完善的碳盘查管理体系,将碳资产管理纳入企业运营管理战略中,制订最优的碳资产管理方案,以保证碳资产管理的战略有效落实。
要优化发展战略布局,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核电、智能电网及储能、热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可燃冰、海洋能等低碳产业,并加快推进CCER项目(国家核证自愿减排),丰富和完善CCER注册登记系统各方面的功能,提升不同层级部门对系统运维管理的能力,以满足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交易和履约的需求。
着力解决人才短板。碳资产管理和碳市场交易的人才短缺问题,是用好用活碳交易市场规则的最大短板。
应发挥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开设碳交易课程和碳资产管理课程,探索碳资产管理人才综合培养模式。可利用社会机构提供的培训服务和管理咨询服务,让企业了解碳交易制度框架、政策规定和实践经验,为企业培养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碳交易及碳资产管理人才。最后,加强顶层设计,将人才引进、培养、流动、评价、保障等各个环节纳入碳交易人才建设体系,有效弥补碳交易市场的人才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