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指导,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共同承办,中国高校PPP论坛、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协办的第六届中国PPP论坛在北京西郊宾馆成功举行,并通过清华大学视频号等进行直播。论坛以“面向‘十四五’的PPP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主题。
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PPP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天义通过视频发表主旨演讲,以下为发言全文。
王天义
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PPP专家委员会委员
碳中和目标下的PPP模式创新
——从以人为本到以碳为本
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大家在非常时期以非常的方式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国PPP论坛。
当前全球正面临着两大艰难挑战: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多轮反复,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艰苦努力构成巨大压力。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世界各国都面临如何将近期防控疫情、恢复经济、稳定就业与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相结合的艰巨任务。
对此,我们首先要对因果关系有清晰的认知。近几年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甚至某些疾病不可遏制的大流行,很可能是地球变暖带来的后果,而人类不当活动又是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所以,应对气候变化实质上就是人类要努力消除自身惹的祸,是人类自我拯救并惠及地球广大生命的空前运动,这场运动需要人类付出半个世纪甚至是有始无终的艰苦努力。在这个漫长而又急迫的过程中,充满了太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特别是短期困难包括突发事件。如果一遇到短期困难就动摇长远目标,那长远目标就永远遥不可及。
在这个大背景下,今天借PPP论坛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考,即碳中和目标下PPP模式创新:以人为本与以碳为本。我想分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什么PPP模式需要强调以人为本?二是为什么碳中和目标下PPP模式需要强调以碳为本?三是以碳为本PPP模式需要进行的机制创新,四是PPP模式与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投资。
一、为什么PPP模式需要强调以人为本
经济学上有几个概念: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人世间绝大部分产品都是私人产品,私人产品由私人部门提供。由于私人产品的排他独享性和充分竞争性,决定了市场机制在私人部门提供私人产品过程中的有效性甚至高效性,形成了一只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受到的“无形的手”。
但市场机制在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过程中会失灵,因为公共产品具有共享性和垄断性。也可以说,由于市场失灵才产生了公共产品的概念,公共产品只好由政府提供。但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过程中存在资金和效率不足等问题,产生政府失灵。正是由于政府失灵,又催生了PPP模式。
总之,市场失灵产生公共产品,政府失灵产生PPP模式。那PPP模式会不会失灵?肯定会,PPP三要素合作主体、合作内容、合作关系都存在失灵的可能。PPP失灵怎么办?思路有三:一是由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关键是解决好市场失灵问题,国内外实践证明,有些公共产品完全市场化或准市场化是行之有效的;二是由政府单独提供公共产品,关键是解决好政府失灵问题,很多国家很多公共产品的确是由政府单独提供的,也符合经济学要义;三是继续由PPP模式提供公共产品,关键是克服PPP模式失灵,要围绕PPP三要素合作主体、合作内容,特别是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提升,以期PPP模式行之有效。理想状态的PPP,应该是不冷不热,不温不火,不急不慢,不多不少。爱它也好,恨它也罢,它都会不卑不亢地站在那里。用它有用它的道理,不用它也有不用它的理由。这就是我心目中的PPP。
PPP模式存在失灵的可能,失灵的一个方面可能是以人为本的弱化甚至缺失。私人产品,顾名思义是面向私人的产品,以满足个体需要为目的和动力。由于市场机制的有效激励和约束,私人部门提供私人产品过程中似乎不用过多强调以人为本,因为不以人为本的私人产品很难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但公共产品就不同了,公共产品,顾名思义,是以满足公众需求为目的,从道理上讲,执政为民的政府为民众提供公共产品就应该以人为本,因为人民政府为人民。但由于存在政府失灵,即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对美好生活和高质量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这就叫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政府执政理念有问题,偏离为人们服务的宗旨,片面强调经营城市,也会失去以人为本的初心使命。所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时有必要强调和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
由于政府失灵产生PPP模式,把私人部门或企业或社会资本引入公共产品提供过程,希望同时克服由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市场失灵和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失灵,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与兼顾。但由于公共产品的共享性和垄断性,竞争不充分,民众无选择权,而企业要追求利润甚至利润的最大化,如果政府和社会监管不到位,社会资本很容易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追求,很容易忘记公共产品的为民属性和以人为本的要求。所以,PPP模式需要强调以人为本,在取得经营管理合理回报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广大公众和每位个体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二、为什么碳中和目标下PPP模式需要强调以碳为本
PPP模式需要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要以当代人为本,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既要满足当代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求,更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就是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碳中和以避免地球升温就是最大的以人为本。所以,碳中和目标下PPP模式有必要同时强调以人为本和以碳为本,甚至实现从以人为本到以碳为本的提升和跨越。
关于气候变化与碳中和,我曾在其它论坛上谈了我的认知。核心就一句话,从掘地千尺到仰望星空。
这里,我想借用物理学中“熵”的概念来加以解析和分享。什么是熵?简单地说,熵是衡量我们这个世界中事物混乱程度的一个指标,系统由有序转变为无序的过程就是熵增,比如系的鞋带会开,铺的很整齐的床单睡过后会变乱。而系统从无序转变到有序就是熵减。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孤立的系统总是趋向于熵增,最终达到熵的最大状态,也就是系统的最混乱无序的状态。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的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ödinger)说过:“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生命以负熵为生。”这句话可理解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其有主动抵抗自身熵增即追求熵减的意识和能力。“熵减”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在开放或得到外部能量输入的基础上,由低能态向高能态,由无序到有序变化的过程。以水为例,水必定是从高处流到低处,其实就是熵增,最终成为一潭死水,也就是熵寂。但是地球上的水并未成为一潭死水,水其实每天都在流动,是因为地球并非一个封闭的系统,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使水得以蒸发,从而实现地球上整个水系统的循环流动,这就是熵减。
地球曾有过“美好”的平衡态,地球的平衡可能正因人类的出现尤其是工业文明的发展而被打破。在人类和地球共处的漫长过程中,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可看作一场熵增和熵减的博弈。一方面,人类通过科技进步和文化积累推进了人类社会甚至部分自然环境越来越有序的发展,如由刀耕火种的农耕社会发展到井然有序、大厦林立的现代都市,是为“熵减”过程;另一方面,人类无节制的挤占、掠夺、甚至毁灭其他生物家园,使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掘地千尺,沉醉于地下化石能源,无节制开采使用,结果由“人祸”导致了“天灾”,过量碳排放,地球快速升温,人类走上了“熵增”大于“熵减”的不归之旅。
发达国家更早将关注重点从环境治理提升到了气候变化。由于气候变化比生态环境、空气质量更具有全球统一性,环球同此凉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解决自己国别的气候变化问题,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单打独斗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气候变化只能全人类共同做出努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需要同舟共济。但共同却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又体现着人类的公平和智慧。以全球的碳中和行动为例,其本质就是人类主动的抑制地球上的“熵增”,目标是使现有的及未来的人类活动全部“熵减”。
地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而人类只有600万年的历史,人类文明史更只有6000-7000年。人类出现之前,地球早就在那里,如果没有了人类,地球依然还会在那里。人类不能没有地球,但地球完全可以没有人类,即使气候升温2度、3度,海平面升高2米、3米,人类面临灭顶之灾,但地球依然会围着太阳转,月亮围着地球转,可能只是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比不是70%,而是80%抑或90%,蓝色地球会变得更蓝,水中生命可能依然“活蹦乱跳”。所以,人类追求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主要是人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顶多惠及众多陆地生命。
从熵增和熵减博弈的角度看,决定是熵增还是熵减的关键是维持系统发展的能量来自系统内还是系统外。人类过去的发展过度依赖化石能源这一地球系统内能量,而忽视了直接使用源于太阳的系统外能量。为了加快熵减,人类应该更多的使用来自地球外的能量,给地球“充电”而不是“放电”。我们需要从人与地球关系过去定式思维中摆脱出来,将目光从地下收回,从掘地千尺转向仰望星空,开发利用外太空浩瀚能源,寻求人类、地球与外太空更大的平衡。
有科学家测算,如果把太阳光照地球一小时产生的能量全部集中起来,可以满足全球一年的生产生活需要。风是由太阳热辐射引起空气流动的一种自然现象,风能本质上也是太阳能技术。使用这样的清洁电力,不仅可以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的温室气体排放,还可以产生附加的环境效益。我们应该为此感叹:风光无限好!
总之,在碳中和目标下,很多PPP项目应该把绿色低碳作为核心的价值追求,既以人为本,更以碳为本。
三、以碳为本PPP模式的机制创新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大量绿色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绿色PPP大有可为。关于绿色PPP我曾提出五要素:绿色设施、绿色技术、绿色政府、绿色企业与绿色机制。
以碳为本PPP模式需要进行哪些机制创新?我想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增加气候影响评价
PPP项目立项时有一系列论证和评价,包括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社会经济分析评价、环境影响评价、风险识别评价、可融资性论证、物有所值评价等。各国对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和社会经济分析评价最为重视,参与的国家分别占89%、88%,其它论证和评价参与国家也超过80%。我相信,这里的环境影响评价不会包括碳排放和气候影响方面的评价。结合碳中和,有必要增加气候影响评价,即分析看看此PPP项目实现的是碳增还是碳减?增减多少?高碳排放的PPP项目可能面临过去不曾有的论证压力甚至难以立项实施。
二是增加碳有所值评价
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已经成为PPP模式的核心理念之一,物有所值评价基本成为PPP项目可行性论证的规定动作。在碳中和目标下,很多PPP项目需要强调以碳为本,需要增加气候影响评价。相应地,如果只从经济性角度进行物有所值的评价就不够了,应该增加气候方面碳有所值的评价,Value for Carbon Neutrality。物有所值看的是PPP项目为政府能节省多少钱?碳有所值看的是PPP项目能为人类减少多少碳排放,减排量越大碳有所值就越高。
三是争取绿色金融支持
绿色金融,顾名思义就是要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和项目的投资发展。PPP项目特别是绿色低碳PPP项目,要积极争取绿色金融的支持,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要善于在PPP项目的可融资性评价中,通过低碳、降碳、负碳贡献,增强绿色可融资性。
四是合理回报要计入碳交易收益
碳核算与碳交易是推动碳中和的重要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碳交易收益逐渐会成为减碳贡献大的PPP项目的重要收益,相应地PPP项目就应该计入碳交易收益,并以此决定合理回报。
四、PPP模式与ESG投资
前面谈到,PPP模式需要强调以人为本,碳中和目标下进而需要强调以碳为本。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到当下全球企业发展趋势,PPP模式需要关注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投资。
ESG是什么?环境、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这三个核心要素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当一个小公司成长至一个大公司,到一个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影响力的大大公司的时候,其关注的焦点不应仅局限在于单纯的公司治理,还应该承担的更多,比如社会担当和环境保护的责任。
发达国家ESG 投资已发展多年,但中国ESG 还处于起步阶段。香港上市企业必须发布 ESG 报告,目前在中国内地,发布 ESG 报告属于强制性和自愿性并存的状态,但自愿发布ESG报告的企业在不断增加。截止到 2020 年,总共有 1021 家中国A 股企业发布了 ESG 年度报告,远超 2009 年的 371 家。在未来,中国要想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ESG 投资的推动和发展是必然的。
ESG已经成为全球优秀企业的自我追求与自我约束,也成为国际有责任投资企业的投资准则,非ESG不投。预计到2050年,ESG企业资产将占到全球管理资产的1/3,达到50万亿美元。传统经济学讲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按照ESG的理念,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要受很多约束,而约束多了可能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就不太成立了,或者说企业追求的目标已经多元化了。
我所服务的光大环境,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开展可持续发展与ESG工作。我们每年的可持续发展ESG报告已经成为我们的经验总结和工作提升。我们核心价值观有两句话集中体现了ESG。一句话:情系生态环境,筑梦美丽世界,这关联着E。另一句话:创造更好投资价值,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这关联着S。我们去年获得香港十大企业管治最佳上市公司,这是对我们G的肯定。光大环境是中国最大环境企业,也是中国最大负碳环境企业,去年碳排放为负400万吨,实现了减污降碳的协同增效。
所以,PPP与ESG的结合,是PPP模式的与时俱进,也是ESG的价值体现。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与推广,也是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接下来要推进的工作。
我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