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白银市人民政府印发《白银市“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制定了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培育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加快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促进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实施传统产业“三化”改造、推进“两高”项目

首页 > 大气治理 > 脱硫脱硝 > 烟气脱硫 > 政策 > 正文

《白银市“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印发

2022-05-11 14:32 来源: 北极星环保网 

近日,甘肃省白银市人民政府印发《白银市“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制定了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培育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加快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促进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实施传统产业“三化”改造、推进“两高”项目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完善绿色制造支撑体系等11个主要任务。推进实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机电设备节能改造、重点行业能效提升、落后产能淘汰退出、煤炭市场提标改造、工业节能专项监察等8项重点工程。

白银市“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白银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传统行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着力培育绿色发展动能,工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7.3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幅43.3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单位铜冶炼综合能耗比2015年下降29.39%,单位电锌冶炼综合能耗下降16.22%,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9.21%,单位电石生产综合能耗下降9.45%;单位铜冶炼水耗比2015年下降29.27%,单位电锌冶炼水耗下降29.97%,单位烧碱生产水耗下降28.6%。

(二)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形成。积极培育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节水型企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已成为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银光聚银公司甲苯二异氰酸酯绿色设计平台入选国家绿色系统集成项目;白银高新区、银西产业园入选国家绿色园区,刘川工业集中区入选省级绿色园区;中材水泥、聚银公司、中科宇能、容和集团、天孚实业5家企业入选国家绿色工厂,中天化工、高能新材料、大象能源等7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金龙建材加筋高强纸面石膏板和鑫隆建材、顺翔建材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3个产品入选国家绿色设计产品;华能景泰热电公司入选省级节水型企业,北方三泰、白银铜业公司、华能靖远热电公司入选市级节水型企业。

(三)工业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强化工业污染治理,率先在全省开展火电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实施白银集团第三冶炼厂烟气治理等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基本实现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民用散煤配送全覆盖,民用散煤配送率达到80%以上,煤炭质量从源头上得到有效管控。完成聚银公司PVC厂离心母液深度治理、赛诺生物污水处理站升级改造等废水治理项目,白银热电中水深度处理、稀土公司酸性含油废水治理项目建成投运。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完成聚银公司低汞催化剂替代含汞催化剂,有效降低有毒有害原料使用。

(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依法依规推进落后产能淘汰退出,累计淘汰水泥产能111万吨、钢铁产能60万吨、电解铝产能22万吨、铁合金产能3.06万吨、煤炭产能213万吨、砖瓦轮窑115座,为新项目腾出一定能耗空间。稳步推进企业出城入园,华鹭铝业、荣信电材完成搬迁,郝氏炭纤维在刘川工业集中区建设炭纤维循环应用产业示范园,新大孚科技化工公司绿色选矿药剂、宏达精益铝合金新材料公司30万吨铝合金新材料加工项目开工建设。充分利用白银高新区化工园区优势,承接省内危化品生产企业异地搬迁项目,靖远煤电清洁高效气化气综合利用(搬迁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华实生物科技全球新药生产服务基地一期建成投产。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开展取缔“地条钢”、打击稀土违规生产、产能置换、水泥企业错峰生产等工作。

(五)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实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39项,累计完成投资68.59亿元,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东方钛业依靠专利技术建成国内单体最大的钛白粉生产线,年消纳本地副产硫酸40万吨、电石渣17万吨及废液碱、废盐酸10万吨,形成循环产业链条。白银集团通过开展共伴生有价金属回收、矿山残矿回收、冶炼渣综合利用,实现年产共伴生多金属矿产资源30万吨,利用冶炼渣回收铜2万吨、铅锌6000吨、精镉600吨。天碁建材公司年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煤渣、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150多万吨加工水泥原料、国标粉煤灰、保温砖等产品。全市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78.64%。

(六)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持续加大对有色、化工、能源、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白银集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型“白银炉”跻身世界先进炼铜工艺行列,“闪速炉”建成投产,实现创新型“白银炉”与现代“闪速炉”优势互补,建成亚洲第一大锌焙烧炉,掌握新型白银炉、新型焙烧炉、低污染湿法炼锌技术、复杂铅锌矿伴生金属综合回收等一批行业领先核心技术,资源利用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稀土公司实施稀土精矿绿色冶炼升级改造,采用低温氧化焙烧、盐酸步进式浸出工艺,有效降低精矿处理成本,同时推进资源化利用硫酸镁废水、氨氮废水,氟化工艺改进等节能减排技改项目,清洁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容和集团应用先进清洗、修复和表面处理技术,对废旧煤矿机械进行回收再制造,使其性能达到或超过新产品。聚银公司等3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宏达铝型材、中集华骏入围国家试点。建成省级智能工厂1个,数字化车间2个。

(七)绿色生态产业不断壮大。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新动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白银市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印发十大生态产业专项行动计划。截止“十三五”末,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达到130.2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6.2%,提升幅度1.2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三。谋划储备清洁生产、先进制造、数据信息三个生态产业项目76项,总投资159.44亿元,昌元化工10万吨重铬酸钠及配套清洁生产项目一期、稀土公司稀土三废深度治理、宏达铝型材立体式智能化仓库、工业云服务平台等项目建成运行,白银集团湿法炼锌渣及无害化处理、中山管业微纳米涂层材料及微纳米减摩自修复技术在管道领域的推广应用、大象能源年产1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项目加快推进。

二、存在问题

(一)节能降碳任务十分艰巨。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314.74万吨标煤,比上年增长6.58%,五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489.41(当量值),增长7.9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35吨标煤,累计下降7.34%,与省上“十三五”分解下达18%的预期性目标有较大差距。随着东方钛业硫磷铁钛锂循环产业、银光集团光气化绿色循环产业链、中瑞铝业二期改扩建等项目的实施,“十四五”期间全市将新增工业能源消费量300多万吨标煤,工业节能降碳任务与新增能源需求矛盾突出,完成能耗“双控”目标任务难度越来越大。有色、建材、化工、火电等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处于同行业中等水平,与国内能效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以煤炭消耗为主的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偏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骨干企业仍为“一五”和“三线”时期建成的以原材料和重化工为主的企业,其中重工业占比约为97%,有色、化工、火电、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占比约为90%,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两高一资”的产业形态仍然十分明显。传统产业技术装备落后,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偏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不紧密,产业聚集度不高,竞争力不强,受外部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同时,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仅为1.36%,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水平不高。企业绿色发展意识不强,对现有工艺和设备绿色化改造的积极性不高。

(三)工业绿色发展动力不足。全市共有工业企业1458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5户,数量较少,规模不强,新的增长点不突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只有32.38%,对全市经济支撑作用不明显。中小微工业企业数量较多,但总量偏少,占比只有20%,规模普遍较小,对全市工业经济还没有形成有效支撑。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再生资源等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虽然较好,但体量小、占比低、牵动性弱,新旧动能“青黄不接”问题突出。

(四)园区环保设施建设滞后。“一区六园”废渣、废水等环保处理设施建设不到位、运行不正常。银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于2017年建成后至今还未运行,园区内企业如海普诺药业有限公司、皓天医药化工公司生产的废水无法处置,长期存放,存在较大环境风险隐患。银东工业园有机废水处理站不能达标排放。景泰正路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未运行,刘川工业园区、景泰工业集中区工业固废危废处置项目还处于前期准备阶段,目前仍由企业分散处理。园区资源化利用及处理处置设施、智慧园区服务平台、智能微电网等建设相对滞后,承载服务能力较弱。

第二章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碳达峰碳中和为重点方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是白银市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培育竞争优势的重要窗口期,在能源消费增长减速换挡、结构优化步伐加快、发展动力逐步转换的新常态下,国家对资源环境管控的导向更加严格,全市经济提质增效的要求更加迫切,对工业绿色发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工业绿色发展新的内涵和要求,推动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契机。我国力争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甘肃省提出大力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行动,推动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实现梯级达峰。碳达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绿色转型的重要节点,根本目的在于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上,这为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为工业绿色发展带来新机遇。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白银市是黄河流域重要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是兰西城市群主要节点城市和兰白都市圈核心城市,黄河资源优势独特,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白银市将大力培育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三)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全方位全过程践行绿色理念开辟新路径。《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加快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生产过程中危险废物管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白银市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生态产业为重点率先突破,加大对有色、化工、能源、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全面带动重点行业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为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开辟了新路径。

(四)国家多种政策叠加为工业绿色发展增添新活力。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产业发展逐步走向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有助于加速构建低能耗高产出的绿色产业体系。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纵深推进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兰西城市群、兰白都市圈建设深入实施,有助于激活区位及特色资源优势,加速提高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壮大。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为工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面对的挑战

当前,白银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成,传统行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窗口偏紧,技术储备不足,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火电、有色、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需在2060年前完全实现脱碳化改造升级存在巨大挑战,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一是能源资源利用水平不高。白银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是全省的1.36倍、全国的2.32倍,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任重道远。二是承接产业转移难度大。白银市是兰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点地区,但受资金、技术等制约,承接项目大多仍是传统“两高一资”项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业态项目较少。三是发展基础薄弱。科技水平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不高,产业结构重化的发展路径短期内难以改变,产业间、区域间、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间循环链接不足。四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随着国家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及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新建项目能源和污染物排放指标偏紧,白银市被水利部列入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超载地区并暂停新增取水许可。

第三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系列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统筹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碳,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改造,提升绿色低碳技术、产品、服务供给能力,着力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二、基本原则

坚持目标导向,整体推进。坚持把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总体导向,全面统领减污降碳和能源资源高效利用。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加强规划指导,强化政策引导,凝聚各方共识,顺应产业发展趋势,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

坚持创新驱动,动能转换。发挥创新对绿色产业发展的主推作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和供给。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协同融合,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坚持保护优先,协调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决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坚持循环利用,绿色转型。以再利用、资源化为重点,着力提升重点领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大力提高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科技支撑能力,补齐资源回收利用设施等方面短板,切实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园区及重点企业制定落实碳达峰方案,促进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坚持示范引领,重点突破。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为突破口,选择重点行业,建设绿色园区,推进绿色示范重大工程建设,引领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加快推进绿色产业体系建设。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工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清洁生产、高效生产、低碳生产占主导地位,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为 2030 年工业领域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绿色生态产业逐步壮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生态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清洁生产、先进制造、数据信息产业产值不断提升,单个产业增速高于GDP增速。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下降完成省上下达任务,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8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资源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持续提升,有色、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主要产品单耗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工业领域非化石能源占比持续升高。

——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上下达任务,有色、化工、建材、铁合金等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效,有害物质源头管控能力持续加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继续下降。

——绿色制造体系日趋完善。在重点行业持续建设绿色制造体系载体,大力推广绿色产品,培育发展本地化第三方服务机构,力争创建绿色工厂20家,开发绿色设计产品10个,打造绿色园区4个,建设节水型企业20家。

到2035年,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广泛形成,工业领域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绿色低碳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表1 “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第四章主要任务

一、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结合白银实际和国家省上下达的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要求,积极谋划推进碳达峰行动,制定工业领域和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实施路径,推进各行业落实碳达峰目标任务。

(一)制定工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认真贯彻国务院《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深入落实工信部《“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省工信厅《甘肃省“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准确掌握全市工业行业碳排放现状,制定工业领域和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督促白银集团、国电靖远发电、银光集团、中材水泥、东方钛业、中瑞铝业等重点企业制定落实碳达峰实施方案,统筹谋划碳达峰路线图和时间表,推动重点行业实现梯次达峰,引导有条件的行业率先达峰。

(二)明确工业降碳实施路径

明确重点行业主要碳排放生产工序,提出降碳和碳达峰实施路径。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支持企业实施原料、燃料替代,加快推进工业煤改电、煤改气。对以煤、石油焦、渣油、重油等为燃料的锅炉和工业窑炉,采用清洁低碳能源替代。通过流程降碳、工艺降碳、原料替代,实现生产过程降碳。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材料,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减碳。探索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资源化转化利用、封存等主动降碳路径。

(三)开展降碳重点工程示范

发挥白银集团、银光公司等重点企业集团示范引领作用,在主要碳排放行业及绿色氢能与可再生能源应用、新型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实施一批降碳效果突出、带动性强的重点工程。推动低碳工艺革新,实施降碳升级改造,支持取得突破的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和经验。

二、培育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以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为突破口,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使绿色生态产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

(一)加速升级先进制造产业

以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为重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发展云制造、云设计等新模式,促进工业物联网应用和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积极创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深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逐步形成完整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原材料产业基础和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依托白银集团、聚银公司、长通电缆、中天化工、郝氏碳纤维、大象能源等重点企业,强化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加大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端结构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等绿色低碳新材料。以靖远煤电清洁高效气化气综合利用项目为重点,按照园区化、规模化、绿色化、集约化要求,采用高新洁净煤转化技术,延伸发展煤制合成气(合成氨、甲醇等)、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产业链,做优做精煤化工系列产品。

(二)壮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围绕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进节能降碳、污染防治、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加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支持优势企业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创新平台,着力打造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带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强化稀土公司、中瑞铝业、宏达铝型材等企业引领作用,构建完善“电解铝-铝型材/新型建材-铝基复合材料/电动车用铝基复合材料/稀土耐热铝基复合材料”、“电解锌-纳米氧化锌-锌基合金-无机、超细锌粉/涂料-锌空气动力电池”、“氧化钕-金属钕-钕铁硼-应用器件-永磁电机”和“稀土金属-储氢合金粉-镍氢电池”稀土磁性材料、能源材料及稀土发光材料产业链、“锅炉装备制造/粉煤制备-物流配送-热力供应”等节能产业链;依托刘川工业区特色产业园,发挥稀土深加工产业技术优势和凹凸棒石资源优势,构建“镧、铈稀土化合物-催化净化材料-汽车尾气净化器”、“凹凸棒石材-环保吸附剂/生物工程材料/化工催化剂/土壤改良保水剂”等环保产业链;以容和集团、亿维变压器、白银风机厂、海佳电泵等企业为依托,培育发展节能高效液压支架、防爆电器、变压器、水泵、风机和污水处理、脱硫脱硝等领域装备技术,支持企业发展再制造产业,形成横向关联配套、纵向延伸拓展的产业网络。以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有色冶炼废渣、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大宗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建筑垃圾、工业余热余压、工业烟气尾气、废旧物资等综合利用,打造产品技术先进、集聚效应明显、配套体系健全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绿色化、规模化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依托国家和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积极培育发展节能环保第三方服务机构。鼓励白银集团、稀土公司、聚银公司、靖煤集团等重点用能企业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先进管理经验,大力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节能诊断服务、生态环境修复、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节能环保服务业。

(三)改造提升清洁生产产业

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大型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积极开展产学研用结合,加强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联盟等平台建设,加大清洁生产共性技术研发,开展关键工艺技术攻关,引进一批适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的先进成熟工艺技术,加快重大清洁生产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示范。不断完善工业循环产业链,促进产业互为上下游、原料互为支撑、良性循环耦合,引导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转向“全生命周期控制”。继续实施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计划,鼓励企业使用高效节能先进设备,实施设备运行绿色化管理,加大企业废物利用,加强资源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能源梯级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推进容和集团矿用智能型刮板输送机关键技术提升技术攻关等项目,不断拓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途径。

(四)有序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以构建绿色低碳安全能源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完善风光水火“四位一体”绿色能源产业链,着力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打造清洁能源开发转化消纳基地。在确保配套“陇电入鲁”新能源规模350万千瓦(风电150万千瓦,光伏200万千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项目,推进工矿废弃地及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技术基地建设、沙漠(戈壁)综合治理+光伏等项目,光伏装机达到400万千瓦以上。在景泰、靖远、平川等区域发展分散式风电项目,鼓励风电企业对已有风场老旧机组实施改造升级,风电装机达到380 万千瓦以上。积极推动储能产业发展,布局清洁能源储能项目,支持储能设施参与电网调峰,推进“源网荷储”试点项目。利用工业副产品熔融盐(储能材料),谋划建设光热发电+熔融盐储能项目,发展高效反光玻璃、熔融盐、光热支架等光热发电装备制造产业。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低成本绿色氢能源,为氢能应用端提供保障供应。支持企业开展液氢制备、储运、加注、供应产业化示范项目,推进氢能公共交通、物流运输、煤化工综合利用、储能等领域试点示范应用,提高氢能比例。依托丰富的硅晶原材料,重点扶持以光伏硅材料为核心的龙头企业,孵化一批耗材、辅材和配套设备产业集聚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培育风机主机制造企业建设主机总装项目,提升风电制造配套能力。引导工业终端用户优先选用清洁能源电力,鼓励工业园区推进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设,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比例。扩大清洁能源电力消纳空间,推进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和储能设施建设。

(五)积极培育数据信息产业

进一步深化与航天云网等供应商的合作,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生产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创建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把云计算、大数据应用贯穿于企业研发、生产、运营、服务和管理各环节。支持高端工业软件和新型工业APP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应用工业操作系统及工业大数据管理系统,提高工业软件产品的供给能力;建立面向全产业链的大数据资源整合和分析平台,开展大数据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和试点示范,推进靖远“5G+智慧工业”信息化云服务综合应用、会宁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工业防火墙、访问控制等工业信息安全产品在有色、化工、机械等行业的推广应用,提升工业行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三、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基地

建设优化特色产业基地,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生产要素投向绿色产业,培育形成绿色产业发展新动能。

(一)循环化工产业基地

以银光集团、靖煤公司、东方钛业、中天化工等企业为支撑,培育壮大硫磷铁钛锂、光气化工、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无机盐化工产业链。以东方钛业为引领,培育壮大硫磷铁钛锂循环产业链,重点发展钛白粉—硫酸亚铁—磷酸铁—磷酸铁锂等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链,构建形成硫酸—电石渣—钛白粉—钛石膏—绿色建材循环产业链,实施年产5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年产50万吨水溶性磷酸一铵、发挥白银高新区光化产业园、光化氢化产业产学研合作平台技术优势,以银光聚银公司为引领,打造异氰酸酯、聚碳酸酯、酰氯、氯甲酸酯光化产业链;依托银东工业园,以靖煤集团为引领,构建“煤气化—硝基复合肥”“尿素—三聚氰胺”“煤气化—TDI”“煤气化—聚酯”煤化工产业链;依托刘川新材料产业园,以中天化工为引领,构建无机氟化工、氟锂电池、含氟精细化学品氟化工产业链;依托银东工业园,以昌元化工、东方钛业为引领,进一步扩大钛白粉生产规模,形成以铬盐、钛白粉为主的无机盐产业链。

(二)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

发挥兰州理工大学白银新材料研究院优势,开展有色金属、稀土、碳纤维等领域前沿技术研发,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鼓励长通电缆、郝氏炭纤维等企业转化应用一批科技成果,开发一批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以白银集团为重点,发挥“白银炉”和“闪速炉”炼铜互补优势,实施闪速炉系统产能提升技术攻关,铜冶炼产能达到40万吨/年;释放铅锌冶炼厂两套湿法炼锌系统最大生产能力,实施全系统优化升级,锌冶炼产品产量达到29万吨/年;创新火法铅锌冶炼工艺,铅冶炼产品产量达到3万吨/年。突破提纯脱色、棒晶高效解离、纳米级制粉等凹凸棒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在应用领域从生态农业向环境修复、食品安全、轻工业、生物医药、化学工业等高值化产业领域拓展,加快形成凹凸棒石缓释肥、复混肥、保水剂、盐碱地治理材料等农业产业链,凹凸棒石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凹凸棒石基多功能高分子材料添加剂、重金属污染、水处理剂等基础材料产业链,脱色剂、干燥剂等吸附产品产业链,环保涂料油漆等建筑材料产业链,化妆品、日化品等精细化工产业链。加快推进甘肃宏达精益铝合金新材料公司年产30万吨铝合金新材料、白银有色长通公司职能装备用超微线材产能提升、甘肃稀土公司年产12000吨高纯稀土金属及合金材料生产线、甘肃萃华公司院士专家协同创新基地凹凸棒石产业成果转化产业化、白银丰宝农化公司年产10万吨凹凸棒石改性土壤调理修复剂等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建成特色鲜明的有色新材料、稀土新材料、凹凸棒石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园,打造绿色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三)绿色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依托白银高新区、银西生物医药产业园产业基础及资源优势,以皓天医药、康视达公司、华实生物、应龙公司、京宇新药业等企业为重点,积极构建以医药中间体为基础、以化学原料药和医疗器械为前导、以医药制剂等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以沣实生物、海普诺医药为引领,发展壮大高附加值医药中间体产业,推进沣实生物年产10000吨医药中间体、阿尔法农药原药及中间体、华实生物科技全球新药生产服务基地等项目建设;围绕3.1类药的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化学原料药产业,推动皓天医药原料药生产平台建设及骨化醇系列原料药的研发;依托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技术优势,以康肽生物为引领,培育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天然药物等生物技术药产业;鼓励康视达公司等企业开发软性亲水接触镜、多功能隐形眼镜护理液、消毒机、安全注射器等医疗器械产品,引进和研发临床诊断芯片等快速诊断医疗设备,壮大医疗保健器械产业。

(四)煤炭清洁利用转化基地

以煤炭清洁利用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构建以煤炭洗选为源头,以煤炭气化为核心,以煤炭转化和污染控制为重要内容的产业体系。全面推行煤炭洗选加工,推进靖煤集团王家山煤矿年330万吨选煤厂、甘肃德源盛达公司年700万吨原煤储存及洗选生产线、靖远鸿发原工贸公司100万吨原煤储存新型环保洗选厂等项目建设,减少煤炭使用过程中的消耗,形成以“原煤-洗选-精煤-水煤浆-废水循环-型煤及洁净煤-新型环保建材”的绿色低碳高效循环产业链条,实现煤炭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打造“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链条,以靖远煤电清洁高效气化气综合利用(搬迁改造)项目为依托,加快建设以煤为原料,采用粉煤加压气化、等温变换等先进节能技术生产合成氨、甲醇、尿素等产品,同时为银东工业园化工企业提供优质氢气、一氧化碳等原料,助推实现煤炭资源充分利用,拉长煤电下游产业链。

(五)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以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为契机,以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煤矸石、粉煤灰、化工废渣(脱硫石膏)、建筑垃圾及再生资源等工业资源为原料,发展壮大尾矿/冶炼渣综合利用、粉煤灰/脱硫石膏/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煤矸石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鼓励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检验检测、信息咨询、人才培训、融资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尾矿浆及冶金渣综合利用、奥斯麦特顶吹处理铅锌渣技术、MF三井炉处理冶炼烟灰等技术的研发,提高露天剥离废石、选矿尾砂和有色废旧金属再生利用效率;开展粉煤灰提取稀有金属元素技术研究,推广脱硫石膏替代天然石膏的资源化利用、电石渣替代石灰生产氯化钙等先进技术。推进宏达矿业冶炼废渣综合利用技术提升及产业优化(二期)等项目建设,打造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六)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依托会宁、景泰、靖远县境内及周边得天独厚的天然绿色有机农畜产业资源,以原料基地化、产业规模化、加工精细化为方向,从产业链的整体构建和高端环节入手,实现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加快构建会宁县马铃薯、小杂粮等绿色有机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支持景泰县发展主食加工、畜产品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以南部二阴地区中药材种植基地为载体,依托甘肃长征药业等重点企业,着力打造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中成药等优势产品,针对甘草、黄芪、肉丛蓉、板蓝根等特色生物资源,开展传统地道中药材精深加工,开发药膳和药食同源中药材相关产品,形成知名食品产业品牌;以靖远县金三角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为依托,以年转化枸杞鲜果40万吨枸杞深加工产业集群、年产1600万公斤红枣系列产品深加工、12000亩文冠果产业综合发展等为支撑项目,建设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四、加快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

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的工业用能结构,将节能降碳增效作为控制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措施,持续提升能源消费低碳化水平。

(一)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

鼓励铁合金、水泥、化工等行业企业利用氢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严格控制铁合金、化工、建材等主要用煤行业煤炭消费,新建、改扩建项目实行用煤减量替代,落实水泥等重点行业错峰生产。提升工业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在具备条件的行业加快推广应用电窑炉、电锅炉、电动力设备。鼓励工厂、园区开展工业绿色低碳微电网建设,发展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等,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加快城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的原则,推进清洁供暖,利用电采暖、天然气供暖、热电联产等方式,逐步代替燃煤散烧。

(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重点用能行业的节能技术装备创新和应用。煤炭行业重点推广先进煤气化、矿井乏风和排水热能综合利用、综采工作面高效机械化矸石填充、全粒级干法选煤节能等技术;电力行业重点推广新型节能导线应用、全光纤电流/电压互感器技术、大型供热机组双背压双转子互换循环水供热、基于快速涡流驱动及短路识别的电网运行控制等技术;有色金属行业重点推广高电流效率低能耗铝电解、氧气底吹熔炼、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新技术、粗铜自氧化还原精炼、高电流密度锌电解节能等技术;化工行业重点推广先进煤气化节能、新型高效膜极距离子膜电解、顶置多喷嘴粉煤加压气化炉等技术;建材行业重点推广水泥流化床悬浮煅烧与流程再造技术、富氧燃烧、大推力多通道燃烧节能技术、层烧蓄热式机械化石灰立窑煅烧节能、建筑陶瓷薄型化节能等技术。推动炉窑、电机、压缩机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加强高温散料与液态熔渣余热、含尘废气余热、低品位余热等的回收利用,对重点工艺流程、用能设备实施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园区建设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实现能效优化调控。积极推进网络和通信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降低数据中心、移动基站功耗。

(三)完善能源管理服务机制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专家指导”原则,推动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监督检查,定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能源审计、能效诊断和对标,并验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及运行的有效性;培育示范企业,宣传推广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典型案例、先进经验和管理成果,引导全市用能企业建立并持续改进体系建设。强化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度、执行能源计量管理制度、落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等执法监察,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及用能设备、差别化价格政策执行情况监察。积极开展节能诊断,为企业节能管理提供服务。

五、促进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

坚持总量控制、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原则,强化资源在生产过程的高效利用,削减工业固废、废水产生量,加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生产与生活系统绿色循环链接,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

培育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动力电池、废油等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龙头骨干企业,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依托优势企业技术装备,推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推进昌衍公司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及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项目建设,加大报废汽车自动化拆解设备、安全气囊引爆装置,高压热水清洁机、自动清洗机等回用零配件清洁设备、废轮胎常温粉碎及常压连续再生橡胶的推广应用,提高报废汽车拆解和再生利用水平。支持容和集团加强高效无损拆解、损伤检测、体积修复等装备技术研发与推广。推进中瑞铝业30万吨再生铝、中科隆能年产20万吨高端润滑油(脂) 10万吨车辆养护品5000吨炼油助剂、亿成环境重金属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置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再制造产品,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再制造,促进太阳能光伏组件、碳纤维材料、生物基纤维、复合材料和节能灯等新品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鼓励海佳电泵、白银风机厂、亿维变压器等企业提高再制造产品能力和水平。利用“5G+”技术,探索建立再生资源交易平台,鼓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回收网络,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

(二)推进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

推动工业固废按元素价值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尾矿(共伴生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化工废渣等工业固废在有价组分提取、建材生产、市政设施建设、井下充填、生态修复、土壤治理等领域的规模化利用。推动水泥窑、化工装置等协同处置固废。实施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通过以评促用,推动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率先实现新增工业固废能用尽用、存量工业固废有序减少。重点实施白银集团低品位含锌杂料回收、宏达矿业有色金属冶炼废渣综合利用二期等项目。推进鑫润环保年处理13万吨金属尾渣、中材水泥和寿鹿山水泥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等项目建设。通过实施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铜冶炼渣资源利用以及尾渣综合利用及环保治理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创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提升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加强产业间合作,促进煤炭、建材、化工等产业协同耦合发展,促进固废资源跨产业协同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和企业创建“无废工业园区”“无废企业”。加快工业装置协同处置技术升级改造,支持水泥、火电等工业窑炉以及煤气化、烧碱等化工装置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探索形成工业窑炉协同处置固废技术路径及商业模式。围绕工业固废生产建筑材料、再生资源分拣加工、高价值废旧物资精细化拆解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复杂难用固废无害化利用、再生资源高效高值化利用、自动化智能化柔性改造等共性关键技术及大型成套装备。积极推广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装备。加块推进白银华鑫九和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工业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甘肃恒达环保科技公司10万吨铝灰渣回收利用等重点项目建设。以甘肃江秀源煤业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吨洁净环保型煤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强煤矸石、煤泥、农作物秸秆等工业资源综合利用。

六、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

强化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高效治理相结合的系统减污理念,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引领增量企业高起点打造更清洁的生产方式,推动存量企业持续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引导企业主动提升清洁生产水平。

(一)健全绿色设计推行机制

强化全生命周期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在生态环境影响大、产品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的行业,创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探索行业绿色设计路径,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协同提升。构建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绿色设计平台,强化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协同关键技术供给,加大绿色设计应用。聚焦绿色属性突出、消费量大的工业产品,制定绿色设计评价标准,完善标准采信机制。引导企业采取自我声明或自愿认证的方式,开展绿色设计评价。

(二)加快清洁生产技术推广

按照《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鼓励有色、化工、建材企业推广应用一批高效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排放、降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显著的清洁生产技术,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有色行业实施氧化铝行业高效溶出及降低赤泥技术,铜冶炼行业短流程冶炼、连续熔炼,锌冶炼行业高效清洁化电解、氧压浸出,镁冶炼行业竖式还原炼镁等技术和装备改造;化工行业实施高效催化、过程强化、高效精馏等工艺技术改造,以及废盐焚烧精制、废硫酸高温裂解、高级氧化、微反应、煤气化等装备改造;建材行业实施煤粉强化燃烧及劣质燃料燃烧、脱硫脱硝除尘超低排放、余热利用(发电)“一体化”工艺技术和成套设备改造。支持企业与兰州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联合建立“产学研”研发平台,共同开展尾气治理、废水治理、冷却水循环化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引进、转化一批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修复、污水处理、气体净化、有毒有害材料替代及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等先进工艺技术和成套清洁生产装备。整合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研基础设施等科技资源,建设清洁生产技术产业化服务中心和“互联网+清洁生产”信息化服务平台,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清洁生产产业融合发展。

(三)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开展绿色设计能力提升、有毒有害原料替代、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绿色产品开发推广等行动,逐步完善产品生态设计标准体系,打造绿色生产体系。推进甘肃稀土公司年产1.1万吨萃取生产线升级改造、白银中天化工装备技术升级清洁生产、靖远高能新材料公司冶炼废渣综合利用技术提升及产业优化(二期)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刘川工业集中区创建第三批增量配电改革试点园区。继续实施污染物削减行动,鼓励有色、化工、能源等传统产业骨干企业对关键设备进行清洁化改造,淘汰一批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设备。加强企业、园区资源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能源梯级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

(四)加强主要污染物深度治理

严格执行《火电厂氮氧化物防治技术政策》《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政策》《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标准要求,开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烟(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治理。有色、建材、火电等行业要加强污染物源头治理;引导企业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过程污染物治理水平,降低污染物产生量;采用去除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氨的治理技术加强排放前治理。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推进新大孚科技绿色选矿药剂、多金属选矿高效开发利用、稀土公司尾液库污水处理和稀土萃取生产线VOCs达标排放等重点污染物治理项目建设。

七、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

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变革,采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管理水平,深化生产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应用,赋能绿色制造。

(一)鼓励建立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

鼓励有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分行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统筹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推动数据汇聚、共享和应用。基于平台数据,开展碳足迹、水足迹、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二)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

鼓励工业企业深化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应用服役、回收利用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绿色制造领域的应用。推动制造过程的关键工艺装备智能感知和控制系统、过程多目标优化、经营决策优化等,实现生产过程物质流、能量流等信息采集监控、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探索建立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系统,以数据为驱动提升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绿色制造和运维服务水平。推进绿色技术软件化封装,推动成熟绿色制造技术的创新应用。

(三)实施“互联网+”绿色制造

鼓励企业、园区开展能源资源信息化管控、污染物排放在线检测、地下管网漏水检测等系统建设,实现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加强对再生资源全生合用期数据的智能化采集、管理与应用。推动主要用能设备、工序等数字化改造和上云用云。支持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财务管理,推广“互联网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模式。

八、实施传统产业“三化”改造

坚持高端化引领、智能化支撑、绿色化驱动,组织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对关键环节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一)推进高端化改造

瞄准同行业先进水平,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更新改造,持续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发展高端产业集群,围绕培育壮大新能源、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培育壮大一批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龙头企业。

(二)推进智能化改造

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快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体系,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企业关键业务流程上云上平台,加大5G+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做好重点企业智能化诊断咨询工作,积极开展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及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申报,推动白银集团铜冶炼智能工厂、智慧物流园等示范项目建设。

(三)推进绿色化改造

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培育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工业节水型企业。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绿色设计,引导绿色生产,推动绿色设计平台建设、绿色关键工艺突破和绿色供应链系统构建,在有色、化工、装备等行业选择领军型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及科研院所等组成联合体,协同推进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开展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评价,培育和扶持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支持中材水泥、蓝天众成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等项目建设。组织实施能效“领跑者”和工业企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行动,对重点用能企业提供节能诊断服务,推广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发挥重点企业引领示范作用,提升工业能效水平。鼓励燃煤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进一步降低燃煤机组供电煤耗水平,推进火电行业节能降碳。

九、推进“两高”项目转型升级

根据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等政策规定,对存量、在建、拟建的“两高”项目全面进行排查,建立工作清单,明确处置意见,严禁违规“两高”项目建设、运行,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推动“两高”项目绿色发展,促进工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一)改造提升存量项目

对于已建成投产的存量“两高”项目,梳理形成项目台账,逐一进行排查评估。对有节能减排潜力的项目,督促企业实施节能节水技术改造提升,属于落后产能的项目依法依规淘汰退出。对节能、环评等相关审查审批手续不全的项目,综合考虑产业政策合规性、手续完备性、批建一致性等不同情形,实行分类有序处置,督促企业严格按照要求整改。对能效水平达不到本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项目,依法依规限期进行停工整改,并督促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提升,力争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按期无法整改到位的予以关停退出。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违规审批建设的项目,坚决从严查处。同时对存量“两高”项目定期组织节能监察机构开展节能监察,对能源消耗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用能企业严格执行惩罚性电价,对主要能耗行业用能企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常态化监管。

(二)全面排查在建项目

对已开工建设的“两高”项目,形成项目清单,逐一评估检查,实施分类处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严格对项目节能、环评等审查审批手续进行复核,对未履行相关审查审批手续、把关不严、落实要求不力的项目严格依法依规进行整改。对项目主要产品能效水平进行评估,能效水平低于本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按照有关规定停工整改,整改后达到准入值的方可复工。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没有按照规定落实减量替代政策要求的,一律暂停并进行整改。推动在建项目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国内乃国际先进水平。

(三)科学推进拟建项目

严把项目准入关口,严格落实产能置换、能源消费“减量替代”和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政策。对正在洽谈、尚未获批准的项目,深入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认真分析评估对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碳排放、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影响。对不符合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规划环评、产能置换等政策要求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对于行业产能已经饱和的项目,按照“减量替代”原则,严格落实压减产能和能耗指标以及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等要求,主要产品设计能效水平对标行业能耗限额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对于行业产能尚未饱和的项目,按照国家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严格落实节能、环评审查,在能耗限额准入值、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对能源消费量较大的新兴产业,引导支持企业使用先进技术工艺和绿色节能技术装备,提高能效水平,减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

十、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

推动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

(一)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减碳零碳负碳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复杂难用固废无害化利用技术、新型节能及新能源材料技术、高效储能材料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研发高精度铜板带、电解铜箔、精密铜管、铅基、锌基多元合金、超细高活性氧化锌粉、片状锌粉、高性能铝板带、高性能铸造铝合金等新材料;加快高纯及稀贵金属提取和深加工技术创新,研发精密硬质合金及深加工制品、高性能金属铍材、铍铝合金等新产品;提升从硅材料、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逆变器到新能源成套装备的完整产业链研发能力,加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专用通用设备制造关键技术创新;研发以氮化硅、碳化硅和氧化锆等为主的陶瓷功能材料,突破陶土精、陶瓷粉体及前驱体制备、烧结成型、精密加工等日用陶瓷加工关键工艺技术,研发生产高效节能新型墙体、保温隔热材料、无机防火保温材料、复合保温砌块和轻质复合保温板材等新型建筑材料;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和清洁生产技术升级,研发液体乳、乳粉类、干酪素及功能性乳制品等高端产品,推动草食畜、瓜菜、林果、马铃薯、小杂粮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

(二)加强主导产业技术攻关

聚焦光气化工、氟化工、铬锰钛无机盐化工、生物医药中间体和化学原料药产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开展五亚甲基二异氰酸酯(PDI)、硅氧烷PC、M-XDI及三聚体、氢氟酸溶剂法生产六氟磷酸锂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加快东方钛业硫磷铁钛锂全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大象能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关键技术突破。依托康泰生物积极研发生产具有保健功能的胶原蛋白肽系类产品;以长征药业、陇中药业为引领,加大中成药和功能性保健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支持白银集团、稀土公司、郝氏炭纤维等重点企业开展高端有色金属、稀土、碳纤维、电池、光刻胶、高纯度铁基粉、铝合金、凹凸棒石、特色建筑等新材料研发,推动煤化工一体化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三)推动新兴产业技术突破

充分利用光气资源和光化技术,开展异氰酸酯、碳酸酯、酰氯和氯甲酸酯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大含氟农药中间体、含氟液晶中间体、含氟试剂中间体等含氟精细化学品以及六氟磷酸锂、新型电解质锂盐、氟化石墨烯电极材料等氟锂电池新产品研发;利用气动流化塔法生产铬盐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医药级重铬酸钠、电镀级铬酸酐和涂料级氧化铬绿和铬黄产品;加强高附加值的医药农药原料及中间体、香料中间体、化学仿制药中间体、化学仿制药原料药和化学新药CMO/CDMO、化学原料药新产品研发;利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兽医所现有成果和技术,培育发展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和生物制品;加强健康保健食品开发,利用药食同源的特色中药资源开发功能性保健产品;探索聚酯一体化关键技术,积极开发全水溶肥、缓控释肥、多养分复合肥等新型肥料和二甲醚、车用尿素、碳酸二甲酯等新产品。

(四)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兰白自创区和兰白实验区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加速落地。围绕“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3个领域,推动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在绿色低碳领域培育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联盟、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着力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校、产业园区等力量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发挥大企业支撑引领作用,培育制造业绿色竞争新优势。大力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十一、完善绿色制造支撑体系

支持企业和园区按照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建材绿色化的原则创建绿色工厂、打造绿色园区,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开发绿色设计产品,鼓励重点用水企业和园区对标国家及省市节水企业标准,积极创建节水型企业和节水型园区。

(一)开发绿色设计产品

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遵循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原则,率先以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陶瓷建材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为突破口,以工信部发布的绿色设计产品清单为基础,以产品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为支撑,以稀土公司、丰宝农化、中海建材、恒大陶瓷、新乐雅陶瓷、山川陶瓷、泰瑞陶瓷、金龙建材、诺克保温建材、康宝建材等企业产品为重点,加快提升绿色产品设计能力,加强绿色设计关键技术应用,提高企业绿色设计能力,推进绿色设计制度建设和技术进步,促进绿色设计与产品创新开发、技术工艺改进相结合,大力推进绿色设计产品第三方评价和认证,培育开发一批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设计产品。

(二)创建绿色工厂

引导泰山石膏、长通电线电缆、宏达铝型材、中集华骏、昌元化工、北方三泰、国凯新能源、金轮针布、康视达集团、寿鹿山水泥、金源面业、品高食品、赛诺生物、沃土科技、长征药业、建伟食用油、祁连雪淀粉等企业分类、分批创建绿色工厂,重点优化制造流程,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材料建设改造厂房,集约利用厂区;选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营造良好职业卫生环境,实行清污分流、废水循环利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采用先进节能技术与装备,积极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智能微电网和能管中心,优化工厂用能结构;推行资源能源环境数字化、智能化管控系统,实现资源能源及污染物动态监控和管理。

(三)打造绿色园区

在加快推进白银高新区、银西产业园国家绿色园区建设的基础上,支持刘川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绿色园区,鼓励平川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省级绿色园区,把刘川工业园区、平川经济开发区逐步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推行园区综合能源资源一体化解决方案,深化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优化空间布局。组织重点用能企业开展碳排放数据核查,完善碳排放核查体系。以园区绿色化建设和改造为核心,将绿色化贯穿于园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准入、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利用、污染物控制、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以循环化改造为基础,以绿色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强上下游企业有效衔接,重点打造循环化工、有色金属、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建材、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产业链,推动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服务化、高端化发展,全面提升园区绿色发展水平。

(四)贯通绿色供应链管理

倡导供应商生产绿色产品,鼓励工业企业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绿色运输体系建设,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形成绿色供应链。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协调与协作,发挥核心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确立企业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优先将绿色工厂纳入绿色供应商,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强化绿色生产,建设绿色回收体系,搭建供应链绿色信息管理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绿色发展。推动绿色产业链与绿色供应链协同发展,推动有色金属、能源、建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绿色产业链与绿色供应链协同发展,鼓励企业构建数据支撑、网络共享、智能协作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及供应链绿色化水平。

(五)建设节水型企业

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全面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甘肃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白银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严格用水总量指标约束,强化用水强度指标管控,开展节水目标责任考核,严把建设项目节水关口,深度实施工业节水减排。以有色、化工、火电、建材、食品发酵等行业为重点,大力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推动企业应用高效冷却、无水清洗、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加快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促进节水技术转化应用,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引导白银集团、白银热电、华能靖远热电、靖远二电、北方三泰、聚银公司、祁连雪淀粉等重点用水企业创建节水型企业,推进工业企业废水循环利用,持续提升工业企业用水效率,推进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六)培育节水型园区

鼓励白银高新区、银西产业园、刘川工业园区等省级园区对标国家及省上节水标准,实施深度节水、极限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培育节水型工业园区。深入分析“一区六园”水资源利用、污水处理、废水排放等现状,综合评估工业园区节水减排潜力,确定节水关键节点。预测和评价工业园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以及水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节水减排对策,制定节水减排方案,为工业园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督促园区企业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时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鼓励园区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和管理措施,大力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实现水资源梯级优化利用。

(七)打造绿色低碳人才队伍

聚焦绿色低碳领域,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依托重点企业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精准集聚创新团队和急需紧缺人才,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绿色低碳领域专业技能人才。强化专业型和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等各方作用,建立完善多层次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加快有色金属、能源、化工、陶瓷建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产学研结合,通过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等方式促进各种绿色低碳技术有机融合,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集成创新。大力开展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以及信息咨询、宣传培训等公共服务。依托知名企业、高等院校和高端培训机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大对企业科技人员的培训。


第五章重点工程

一、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程

持续落实“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要求,深入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牢固树立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产业链思维,围绕有色、化工、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充分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带动引领作用,补短板、固底板、锻长板、强韧性,着力构建“5+5+X”产业链,即做强硫磷铁钛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光气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稀土5条主导产业链,壮大生物医药、高端新型材料、特色装备、无机盐、农产品精深加工5条特色产业链,培育一批细分领域新兴产业链(即“X”),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产业,谋划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加快实现工艺和装备的迭代更新,加快推进东方钛业硫磷铁钛锂循环产业、靖煤集团清洁高效气化气综合利用、中瑞铝业二期改扩建、银光集团光气化工绿色产业链等项目建设进度,建设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要素集聚、业态体系完整的产业集群。

——“硫-磷-铁-钛-锂”绿色循环产业链:重点培育发展钛白粉—硫酸亚铁—磷酸铁—磷酸铁锂等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链;积极引进电池生产企业,延伸构建电池材料—电池生产产业链;培育形成硫酸—电石渣—钛白粉—钛石膏—建材循环产业链。

——煤炭高效清洁综合利用产业链:发展合成氨、甲醇、液体CO2、氢气、CO、尿素、硝基复合肥、尿素硝铵溶液、三聚氰胺等产品,重点延伸“煤气化-合成氨-硝酸-硝铵-硝基复合肥”产业链;“尿素-三聚氰胺”、“尿素-尿素硝铵溶液”产业链;“煤气化-合成气-TDI”产业链;“煤气化-合成气-甲醇-芳烃-聚酯”一体化产业链。

——光气化工循环产业链:加快实施TDI产能提升、年产5000吨硅氧烷聚碳酸酯及2万吨改性聚碳酸酯、年产2万吨五甲基二异氰酸酯(PDI)、年产2000吨间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M-XDI)、光气化中间体柔性生产平台等项目,重点发展异氰酸酯、聚碳酸酯、酰氯、氯甲酸酯等四大光化产业链;延伸打造农药、化学原料药、化学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业链。

——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围绕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产品,开发生产铸造铜铝合金、高铁配套铝合金、集装箱铝合金等工业型材和汽车铝合金轮毂、保险杠,建筑铝型材、铝模板等产品,重点发展电解铜—铜棒—高精度铜板带、电解铜箔、精密铜管、电工专用铜杆、超微细电磁线、特种电缆以及铜工艺品等完整的铜制品加工全产业链;“电解铝—铝合金及铝加工材—铝深加工制品”全产业链;引进铜铅合金生产项目,开发铅酸蓄电池和辐射防护服,延伸发展铅冶炼产业链;开发锌基合金和锌化合物,延伸发展电解锌产业链;开发金、银及金、银复合材料,延伸发展贵金属冶炼产业链。

——稀土产业链:重点发展稀土抛光粉、稀土贮氢合金粉、稀土金属、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五大类产品,延伸发展镨钕稀土金属—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稀土永磁电机等产业链;镧铈稀土金属—稀土贮氢合金粉—镍氢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电池等产业链;稀土抛光粉、抛光液和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分子筛催化剂等产业链;氧化钇铕、氧化铈铽—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系列产业链。

——生物医药产业链:利用光气、盐酸、氢氟酸等独特资源,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力强的知名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重点培育发展:医药中间体、化学原料药、生物技术医药产业、农药原药产业和医疗保健器械产业链体系。

——高端优势材料产业链:开拓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天航空、核工业等军工配套领域的应用市场,打造原丝—碳绳碳毡—炭/碳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制品的碳纤维材料产业链;进行高纯还原铁粉等铁基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拓展下游深加工,形成铁矿—铁粉—直接还原球团—铁基电子材料的铁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改性锰酸锂、六氟磷酸锂、磷酸铁锂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打造电池材料产业链;拓展凹凸棒石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应用领域,发展凹凸棒石材料产业

——装备制造产业链:重点研发系列风电叶片、风电机组、空气源热泵、太阳能光伏支架等零部件,引进电机、法兰、塔筒、制动器等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做强矿用支架、矿灯等矿山专用设备制造产业链;培育生产改装车、新型环保电动车和无人机、轻型飞机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链;以高低温超导、微细电磁线为支撑的,包括军工航天用线缆、特种电磁线和特种钢丝绳等产品的电气装备制造产业链;智能门窗和管道等通用装备制造产业链

——无机盐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氢氟酸—无水氢氟酸—无水氟化铝”无机氟化工产业链、“氢氟酸—氟锂电解液和石墨电极材料—锂电池”氟锂电池产业链、“氢氟酸—氟精细化学品”产业链,培育形成相对完善的氟化工产业链体系;扩大重铬酸钠产能规模,积极开发医药级重铬酸钠、电镀级铬酸酐和涂料级氧化铬绿、铬黄等系列产品,培育发展重铬酸钠产业链;引进高锰酸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发新型水处理药剂、土壤修复剂、工业级和食品级高锰酸钠等产品,发展锰资源深加工产业链。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肉制品加工产业,重点发展精细分割肉、低温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产品,建设肉制品加工产业基地;果蔬深加工产业,重点发展绿色林果、有机蔬菜、马铃薯等特色产品的产地初加工比例,着力提升采后拣选分级、储藏保鲜、冷链物流等初加工水平,建设罐藏、干制、腌制和速冻生产线,引导产品向生物基材料、医药辅料、保健食品等方向发展,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小杂粮和油料特色主食加工产业,重点发展小杂粮超微粉碎、微生物发酵、微波膨化等新技术,通过提取膳食纤维、生物活性肽、功能性脂蛋白、多糖类物质等功能成分,扩展大健康系列产品,推动特色主食产业提质增效。

二、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工程

按照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要求,制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积极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强化园区污染集中治理,推动具备条件的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实现园区能源、水、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二氧化碳、固体废物、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提升改造重点方向: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根据物质流和产业关联性,进一步优化园区内企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体现产业集聚和循环链接效应,积极推广集中供气供热供水,推进供电、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促进产业循环链接。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引进实施关键项目,合理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促进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物料闭路循环、物尽其用,切实提高资源产出率。

——推动节能降碳改造。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动企业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优化升级,推进能源梯级利用和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利用可再生资源,鼓励园区、企业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展清洁能源替代改造,提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高能源利用管理水平。

——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园区重点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原材料和废弃物源头减量。加强资源深度加工、伴生产品加工利用、副产物综合利用,推动产业废弃物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加强水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推进中水回用和废水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开展雨水、再生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利用。

——强化污染物集中治理。加强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推动废液余热余压资源化利用、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实行污染治理的专业化、集中化和产业化。强化园区的环境综合管理,构建园区、企业和产品等不同层次的环境质量和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排放。

——提高园区循环化管理水平。突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明确园区循环化改造管理机构,建立园区循环化改造协调机制。完善园区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建立完善重点企业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监测统计制度,加强统计业务培训和业务交流。加快推进园区废物交换平台、循环经济信息和服务平台、循环经济科技研发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园区组建重点领域循环经济产业联盟,积极开展东西部技术合作与交流。强化对园区内企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管。开展园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培训,形成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三、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工程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节水技术装备,强力推进有色、化工、食品等重点行业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着力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促进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实施废水循环利用提升行动。聚焦废水排放量大、改造条件相对成熟、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行业,稳步推进废水循环利用技术改造升级,提升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废水排放量。有色金属行业强化用水强度控制,落实国家鼓励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积极推动节水技术改造,完善串联用水和废水分级分质回用的网络化、智能化调配系统;推广应用有色冶炼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高盐废水资源化处理等废水循环利用先进装备技术工艺。化工行业在化肥、氯碱、纯碱、硫酸等重点用水子行业有序开展用水审计、水平衡测试、节水诊断,对节水效果显著用水指标先进的企业产品积极推荐水效“领跑者”,推动重点用水企业水效对标和节水技术改造。鼓励白银高新区、银西产业园等园区实施化工企业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一企一管、明管输送、实时监测”。大力推广应用电化学循环水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回用、水管网漏损检测、智慧用水管理系统等废水循环利用先进装备技术工艺,降低废水排放量。食品行业大力推动高浓度有机废水、高盐废水、发酵高浓废水等出来后再用于锅炉用水(软化水、冲渣)、地面冲洗、厂区绿化等,减少有机物排放,提高行业用水效率。

——强化关键核心装备技术研发。完善企业供用水计量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强化生产用水管理;推广中水回用、水资源梯级利用、热力和工艺系统节水、高盐水处理和综合利用等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加大节水新技术在有色、化工、建材、水泥、火电等行业的推广力度,加快推进东方钛业废水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突破一批工业高性能膜及组件、绿色水处理药剂、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材料及工艺技术。有色行业突破有色冶炼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湿法冶金高含盐废水回收与资源化、重金属冶金污酸废水资源化及处理、低能耗生物膜处理等关键核心技术。化工行业突破高盐废水单质分盐、高盐有机废水脱盐与浓缩蒸发、含盐废水催化湿式氧化处理技术、含氨废水高效汽提及资源化利用、热膜耦合高含盐废水资源化、低能耗生物膜处理技术、膜法底成本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废水厌氧生物深度处理等关键核心技术。食品行业突破食品高倍浓缩蒸发及脱水干燥超低VOCs排放等关键核心技术。

——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在火电、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重点用水企业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引导企业水效对标达标,进一步提升用水效率。大力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先进节水工艺技术,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鼓励工业园区及企业开展核心工艺技术和关键装备节水优化改造,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积极创建节水型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推动工业园区实行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梯级用水、循环用水和废水集中治理模式,促进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实现水资源梯级优化利用和节约集约利用,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形成园区耦合用水。

——加快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实行再生水配额管理。督促白银热电公司生产用水全面使用城市中水,推动企业冷却水优先利用城市再生水。推进矿井水综合利用,靖煤集团等煤炭企业建立矿井水处理利用设施,矿区生产必须充分使用矿井水,矿区生活用水优先使用矿井水。加强洗煤废水循环利用,对未合理利用矿井水的企业督促限期改正。重点用水企业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加强雨水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加强重点行业用水定额管理。落实工业用水定额标准,严格执行国家用水定额和《甘肃省行业用水定额》,加大重点行业检查力度,强化高用水企业生产过程和工序用水管理。严格落实差别水价制度,促进高耗水企业加强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强化企业节水管理,推动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节水管理制度,健全节水管理机构人员,明确岗位管理职责。督促企业加快配备水计量器具,规范用水计量和用水统计,减少跑冒滴漏。组织用水企业开展用水审计,对照用水定额指标和有关标准对用水各环节进行剖析、审核,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分析水平衡关系和用水效率。引导烟煤和无烟煤开采洗选、水泥制品制造、铜冶炼、铅锌冶炼和稀土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企业水效对标达标。

四、机电设备节能改造工程

严格执行机电设备能效标准,强化对照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管理,以电机、变压器等用能设备为重点,加快高效机电设备推广应用,实施节能改造升级和能量系统优化,不断提升用能设备能效,持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一)电机系统能效提升重点和方向

——组织开展存量电机节能改造。鼓励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用能设备节能诊断,结合设备能效水平和运行维护情况,评估先进节能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潜力,引导企业实施电机等重点用能设备更新升级,优先选用高效节能电机,加快淘汰不符合国家能效标准要求的低效电机,鼓励企业对低效运行的风机、泵、压缩机等电机系列开展匹配性节能改造和运行控制优化等。

——加大高效节能电机应用力度。细分负载特性及不同工况,针对风机、水泵、压缩机、机床等通用设备,鼓励采用2级能效及以上的电动机。针对变负荷运行工况,推广2级能效及以上的变频调速永磁电机。针对使用变速箱、耦合器的传动系统,鼓励企业采用低速直驱和高速直驱式永磁电机。大力发展永磁外转子电动滚筒、一体式螺杆压缩机等电动机与负载设备结构一体化设计技术和产品。

——加快提升绿色设计能力。支持白银风机厂、海佳电泵等生产企业加快提升绿色设计能力,推进电机系统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鼓励通过电机性能优化、铁芯高效化、机壳轻量化等系统化创新设计,优化风机、水泵叶轮尺寸和线性,大力发展与高校节能电机合理匹配的新一代风机、水泵产品,提升电机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扩大高效节能电机绿色供给。

——大力推动基础材料及零部件绿色升级。加快高效节能电机关键配套材料创新升级,提升高性能电磁线、高磁感低损耗冷轧硅钢片、轻稀土永磁、水性绝缘漆及防锈漆、低挥发无溶剂浸渍漆等材料绿色化水平。优化升级高效节能电机生产工艺装置和模具,加快应用消失模铸造、近净成形等技术,提升机座、端盖铸件等绿色生产能力。

——提高电机产品绿色制造水平。加快推广定子正弦绕组、转子冲片冲槽切气隙、转子低压铸铝、转子闭口槽等工艺,提升高效节能电机生产保障能力。加快应用定转子冲片级进模高速冲、自动摇摆冲、自动压装、自动喷漆、自动绕线嵌线等设备,提升电机生产自动化水平。鼓励使用能源管理、电能回馈式电机实验等能源计量监控和优化利用系统。

——加快推进电机系统技术创新。推动风机、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节能技术研发,加快应用离心式风机、水泵等二次方转矩特性类负载与高效节能电机匹配技术、低速大转矩直驱技术、高速直驱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等,提高电机系统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优化电机控制算法与控制性能,加快突破永磁电机效率最优控制和无位置传感器磁阻电机参数精确辩识等技术。

——积极实施电机高效再制造。推动完善废旧电机回收利用体系,拓展高效节能电机产业链,鼓励废旧电机回收利用、电机高效再制造与电机使用企业加强合作,创新电机高效再制造运营模式。加强再制造电机与负载匹配技术研究,推进再制造电机质量控制、工艺装备和检测能力建设。组织开展电机高效再制造产品认定,规范再制造电机生产,引导再制造电机产品应用。

——加快推动电机系统智能化。促进电机生产制造智能化、自动化,鼓励应用自动嵌线、绕线、机壳组合铣钻加工、自动冲压、自动化装配、自动检测等设备。推进电机产品互联网统一标识和解析技术应用,探索电机全生命周期智能化跟踪管理。开展电机系统能效优化模型和智能算法研究,完善电机故障诊断机理模型。加快应用电机智能感知器系列产品、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等,推进电机系统运行数据采集、计算、存储、通讯一体化。

——协同推进电机系统数字化。鼓励搭建数字化协同制造平台,推动生产计划、工艺技术、物料配送、设备监控与维护、质量管控、物流跟踪等系统间数据高效交互,集中管控工艺制造和生产管控数据;推动电机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运维等产业链各环节数据监测和信息共享,鼓励电机系统设备上云。

——严格电机能效监管。严格执行《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8613-2020)等国家标准,大力推广使用YX3系列高效节能电机,严禁企业购买使用和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电机产品,禁止使用能效等级低于3级的电机产品,加强电机能效标识备案管理,确保新增电机产品全部达到高效电机能效标准。加大节能监察力度,对电机用户开展能效监管,依法督促企业淘汰达不到强制性能效标准限定值的电机产品。

——强化节能宣传服务。充分利用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节能宣传周等渠道,加大高效节能电机宣传推广力度。积极组织有关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开展高效节能电机进企业系列活动,统筹实施技术交流、业务培训、标准宣贯和供需对接等。积极开展电机能效标准对标、电机系统先进技术、电机高效再制造等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电机系统专项节能诊断,提出节能改造合理化建议。积极培育第三方节能服务机构,发展综合能源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模式,推进电机节能提效改造。

(二)变压器能效提升重点和方向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开展高牌号取向硅钢片、高压大功率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超净交联聚乙烯(XLPE)绝缘料、特高压直流套管、非晶态合金、新型合金绕组、环保型绝缘油、绝缘纸(板)、硅橡胶等高效节能变压器用材料创新和技术升级。加强立体卷铁芯结构、绝缘件、低损耗导线、多阶梯叠接缝等高效节能变压器结构设计与加工工艺技术创新。开展精细化无功补偿技术、宽幅无弧有载调压、智能分接开关、智能融合终端、状态监测可视化等智慧运维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创新,提高变压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亿维变压器公司等企业主导作用,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加强变压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提高产业链创新能力。聚焦可再生能源、新基建等新兴领域需求,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系统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突破重大核心技术,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推进供应链绿色化改造。引导非晶合金带材、硅钢片、绝缘材料等材料生产企业开展关键工艺技术提升,改进材料性能,降低材料的单位损耗、噪音,提升材料的稳定性。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加快提升叠片整形、卷铁心卷绕及拼装、线圈绕制等生产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变压器制造装备用核心器件、专用软件的质量提升和规模化应用。支持变压器制造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和绿色管理,持续提升高效节能变压器生产质量和绿色供给水平。禁止企业生产、销售低于国家能效标准要求的变压器。

——加大新兴应用场景供给。大幅提高基于大功率的电力电子变压器、直流变压器、电容变压器、柔性变压器、新能源变压器等生产能力,以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拉动市场消费新需求,包括适用于长距离输变电线路的超、特高压电力变压器,适用于智慧城市的模块化、大容量、高阻抗变压器,可满足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电站、轨道交通、数据中心的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变压器,适用于船用岸电、电气取暖、高铁供电、电动汽车充电等季节性或交替性负荷场合的有载调容调压变压器等。

——培育壮大骨干优势企业。发展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效率高、效益好、管理水平先进的骨干优势企业,鼓励开展生产模式、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品牌培育,提升产业集中度。引导中小企业围绕细分市场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协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创建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培育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条完备、聚集效应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效节能变压器生产制造集聚区。围绕高效节能变压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维护服务、回收处理等,形成高效节能变压器制造产业集群,提升技术和服务能力,促进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

——加大高效节能变压器推广力度。严格落实《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2021-2023年)》等国家标准,新增变压器须符合国家能效标准要求,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变压器。新建项目使用的变压器能效水平达到3级及以上,且能效水平2级及以上的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达到75%以上。支持可再生能源电站、电动汽车充电站(桩)、数据中心、5G基站、采暖等领域使用高效节能变压器,提高高效节能变压器在工业、通信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比例。

——推动淘汰低效变压器。对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变压器节能专项监察,加大对在网运行低效变压器的监察力度,推动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加快淘汰不符合国家能效标准要求的变压器。

——加快电网企业变压器能效提升。推动电网企业开展在网运行变压器全面普查,制定淘汰计划并组织实施,逐步淘汰不符合国家能效标准要求的变压器。加快电网企业变压器升级改造,推行绿色采购管理,新采购变压器应为高效节能变压器。

——全面实施节能诊断服务。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变压器生产应用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诊断,加强变压器经济运行测试,深挖系统节能潜力,协同促进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组织开展高效节能变压器“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加强供需对接,加快变压器升级改造和能效提升。

——开展变压器能效提升行动。对华能景泰热电、靖远二电、白银热电等重点企业在网运行变压器进行全面普查,鼓励企业制定实施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限期完成能效水平为3级变压器的升级改造。

——创新节能服务模式。强化能效标识管理制度,推行变压器节能认证,促进计量、标准、检测、认证协同发展。培育一批公共服务机构,提供全溯源链、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及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服务,提升高效节能变压器系统服务质量。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创新商业模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等综合服务,提供契合用户需求的前期设计、投资建设、产品供应、运营维护、检测认证等综合解决方案。

五、重点行业能效提升工程

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若干意见》《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水平和基准水(2021年版)》《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等文件精神,以有色金属冶炼、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建筑陶瓷等行业为重点,加强技术攻关,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引导企业改造升级,深挖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潜力,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到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重点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30%以上,其中烧碱领域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40%以上、纯碱领域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50%以上,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各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显著,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大幅提高。

(一)加强先进技术攻关,培育标杆示范企业。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单位创新资源,推动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相关设施装备攻关。推动能效已经达到或接近标杆水平的骨干企业,采用先进前沿技术装备谋划建设示范项目,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有色金属冶炼行业:针对铜、铝、铅、锌等重点品种的关键领域和环节,开展高质量阳极技术、电解槽综合能源优化、数字化智能电解槽、铜冶炼多金属回收及能源高效利用、铅冶炼能源系统优化、锌湿法冶金多金属回收、浸出渣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探索铝电解惰性阳极、新型火法炼锌技术等低碳零碳颠覆性技术,建设示范性工程,培育打造行业认同、模式先进、技术领先、带动力强的标杆企业。

烧碱行业:加强储氢燃料电池发电集成装置研发和应用,探索氯碱—氢能—绿电自用新模式。加强烧碱蒸发和固碱加工先进技术研发应用。

纯碱行业:加强一步法重灰技术、重碱离心机过滤技术、重碱加压过滤技术、回转干铵炉技术等开发应用。

铁合金行业:鼓励采用炉料预处理、原料精料入炉,提髙炉料热熔性能,减少熔渣能源消耗。推广煤气干法除尘、组合式把持器、无功补偿及电压优化、变频调速等先进适用技术。研究开发熔融还原、等离子炉冶炼、连铸连破等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能耗。

电石行业:加强电石显热回收及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降低单位电石产品综合能耗。加快氧热法、电磁法等电石生产新工艺开发,适时建设中试及工业化装置。

水泥行业:积极开展节能低碳技术发展路线研究,加快研发超低能耗标杆示范新技术、绿色氢能煅烧水泥熟料关键技术、新型固碳胶凝材料制备及窑炉尾气二氧化碳利用关键技术、水泥窑炉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与纯化催化转化利用关键技术等重大关键性节能低碳技术,促进水泥行业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建筑陶瓷行业:研究建筑陶瓷应用电能、氢能、富氧燃烧等新型烧成技术及装备,能耗智能监测和节能控制技术及装备。研发电烧辊道窑、氢燃料辊道窑烧成技术与装备,微波干燥技术及装备。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先进适用节能低碳技术产业化应用,促进陶瓷行业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二)加快成熟工艺普及推广,有序推动改造升级。对于能效在标杆水平特别是基准水平以下的企业,积极推广《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工业节能技术推荐目录、“能效之星”装备产品目录等提出的先进技术装备,加强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污染物减排、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公辅设施改造,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电石行业:促进热解球团生产电石绿色技术工艺推广应用,降低电石冶炼的单位产品工艺电耗和综合能耗。加强电石显热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应用,加强氧热法、电磁法等电石生产新工艺开发应用。推进电石炉采用高效保温材料,有效减少电石炉体热损失,降低电炉电耗。采用化学合成法制乙二醇、甲醇等技术工艺,推动电石炉气资源综合利用改造。推动电石显热资源利用技术。推广先进余热回收技术,使用热管技术回收电石炉气余热用于发电。回收利用石灰窑废气余热作为炭材烘干装置热源,回收电石炉净化灰作为炭材烘干装置补充燃料,提高余热利用水平。

烧碱行业:开展膜极距技术改造升级。推动离子膜法烧碱装置进行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改造升级。推动以高浓度烧碱和固片碱为主要产品的烧碱企业实施多效蒸发节能改造升级。促进可再生能源与氯碱用能相结合,推动副产氢气高值利用技术改造。在满足氯碱生产过程中碱、氯、氢平衡的基础上,采用先进制氢和氢处理技术,优化副产氢气下游产品类别。开展氯化氢合成炉升级改造,提高氯化氢合成余热利用水平。开展工艺优化和精细管理,提升水、电、汽管控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展针对蒸汽系统、循环水系统、制冷制暖系统、空压系统、电机系统、输配电系统等公用工程系统能效提升改造,提升用能效率。

纯碱行业:加大热法联碱工艺、湿分解小苏打工艺、井下循环制碱工艺、氯化铵干燥气循环技术、重碱二次分离技术等推广应用。采用带式过滤机替代转鼓过滤机,推广粉体流凉碱设备、大型碳化塔、水平带式过滤机、大型冷盐析结晶器、大型煅烧炉、高效尾气吸收塔等设备,推动老旧装置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升级。采用煅烧炉气余热、蒸汽冷凝水余热利用等节能技术进行改造。推动具备条件的联碱企业采用副产蒸汽的大型水煤浆气化炉进行改造,副产蒸汽用于纯碱生产。开展原料优化改造升级,加大天然碱矿藏开发利用,提高天然碱产能占比,降低产品能耗。

水泥行业:推动采用低阻高效预热预分解系统、第四代篦冷机、模块化节能或多层复合窑衬、气凝胶、窑炉专家优化智能控制系统等技术,进一步提升烧成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大比例替代燃料技术,利用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和生物质燃料等替代煤炭,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提高水泥窑协同处置生产线比例。推广分级分别高效粉磨、立磨/辊压机高效料床终粉磨、立磨煤磨等制备系统改造,降低粉磨系统单位产品电耗。推广水泥碳化活性熟料开发及产业化应用技术,推动水泥厂高效节能风机/电机、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系统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管理水平。加强清洁能源原燃料替代,建立替代原燃材料供应支撑体系,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支持鼓励水泥企业利用自有设施、场地实施余热余压利用、替代燃料、分布式发电等,努力提升企业能源“自给”能力,减少对化石能源及外部电力依赖。合理降低单位水泥熟料用量,推动以高炉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物为主要原料的超细粉替代普通混合材,提高水泥粉磨过程中固废资源替代熟料比重,降低水泥产品中熟料系数,减少水泥熟料消耗量,提升固废利用水平。合理推动高贝特水泥、石灰石煅烧黏土低碳水泥等产品的应用。合理压减水泥工厂排放,推广先进过滤材料、低氮分级分区燃烧和成熟稳定高效的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及装备,推动水泥行业全流程、全环节超低排放。

铁合金行业:加快推进工艺技术装备升级,新(改、扩)建硅铁、工业硅矿热炉须采用矮烟罩半封闭型,锰硅合金、高碳锰铁、高碳铬铁、镍铁矿热炉采用全封闭型,容量≥25000 千伏安,同步配套余热发电和煤气综合利用设施。研究对 25000 千伏安以下的普通铁合金电炉以及不符合安全环保生产标准的半封闭电炉实施升级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强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电力负荷管理,加大技术改造推进电炉封闭化、自动化、智能化,提升生产、能源智能管控一体化水平。以节能降耗、综合利用为重点,重点推广应用回转窑窑尾烟气余热发电等技术,推进液态热熔渣直接制备矿渣棉示范应用,实现废渣的余热回收和综合利用。逐步推广冶金工业尾气制燃料乙醇、饲料蛋白技术,实现二氧化碳捕捉利用。开展炉渣、硅微粉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综合利用新技术研发。

建筑陶瓷行业:推广干法制粉工艺技术,连续球磨工艺技术,薄型建筑陶瓷(包含陶瓷薄板)制造技术,原料标准化管理与制备技术,陶瓷砖(板)低温快烧工艺技术,节能窑炉及高效烧成技术,低能及余热的高效利用技术等绿色低碳功能化建筑陶瓷制备技术。加强清洁能源原燃料替代,建立替代原燃材料供应支撑体系,推动建筑陶瓷行业能源消费结构逐步转向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加大绿色能源使用比例,支持鼓励建筑陶瓷企业利用自有设施、场地实施太阳能利用、余热余压利用、分布式发电等,努力提升企业能源自给能力,减少对化石能源及外部电力依赖。合理压减终端排放,通过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低温余热循环回收利用技术等,实现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通过低品位原料、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与环保设备的改造升级,实现与相关产业协同碳减排的目的。

(三)稳妥推进改造升级,提升行业能效水平。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在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方面,电解铝领域重点推动电解铝新型稳流保温铝电解槽节能改造、铝电解槽大型化、电解槽结构优化与智能控制、铝电解槽能量流优化及余热回收等节能低碳技术改造,鼓励电解铝企业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铜、铅、锌冶炼领域重点推动短流程冶炼、旋浮炼铜、铜阳极纯氧燃烧、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高效湿法锌冶炼技术、锌精矿大型化焙烧技术、赤铁矿法除铁炼锌工艺、多孔介质燃烧技术、侧吹还原熔炼粉煤浸没喷吹技术等节能低碳技术改造。建设一批企业能源系统优化控制中心,实现能源合理调度、梯级利用,减少能源浪费;淘汰能耗高的风机、水泵、电机等用能设备,推进通用设备升级换代。在合理压减终端排放方面,结合电解铝和铜铅锌冶炼工艺特点、实施节能降碳和污染物治理协同控制。围绕尾矿及铝灰、大修渣、白烟尘、砷滤饼、酸泥等固体废物,积极开展无害化处置利用技术开发和推广。推动实施铝灰资源化、锌浸出渣无害化处置、电解铝大修渣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置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固废处置利用规模和能力。在创新工艺流程再造方面,加快推进跨行业的工艺、技术和流程协同发展,形成更多创新低碳制造工艺和流程再造,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鼓励有色、钢铁和建材等企业间区域流程优化整合,实现流程再造,推进跨行业相融发展,形成跨行业协调降碳新模式

六、落后产能淘汰退出工程

以铁合金、煤炭、水泥、电解铝、砖瓦轮窑等行业为重点,严格执行节能、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政策,通过完善综合标准体系,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依法依规淘汰不符合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要求的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装置,促使一批能耗、环保、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产能过剩矛盾得到缓解,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通过落实部门联动和地方责任,构建多标准、多部门、多渠道协同推进工作格局。

——全面排查落后产能及工艺装备。依据工信部等16部委《关于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指导意见》,对标节能、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政策,对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和工艺装备进行全面排查,确保不留“死角”,对排查发现的落后产能和工艺装备依法依规淘汰退出;对历年以来已关停退出的落后产能和工艺装备进行“回头看”,严防淘汰退出的落后产能“死灰复燃”。按照产业政策规定,淘汰相关工艺技术装备,须拆除相应主体设备。具备拆除条件的应立即拆除;暂不具备拆除条件的,依法依规断水、断电,拆除动力装置,封存主体设备(生产线),企业向社会公开承诺不再恢复生产,同时在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主管部门网站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并限时拆除,使相应产能不再恢复生产。

——依法处置能耗不达标企业。严格执行节约能源法,对达不到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要求的企业限期进行整改,逾期未整改或经整改后仍未达标的依法关停退出。对能效在基准水平以下,且难以在规定时限通过改造升级达到基准水平以上的产能,通过市场化方式、法治化手段推动其加快退出。

——落实差别化价格政策。对有色、化工、水泥、铁合金等行业中能耗电耗达不到强制标准的产能和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淘汰类的产能,严格执行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等差别化能源资源价格。

——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对有效益、有前景,且主动退出低端低效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实施兼并重组的企业,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积极予以信贷支持。对未按期退出落后产能的企业,严控新增授信,压缩退出存量贷款。运用市场化手段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

——严格执法监管。加大节能监察力度,全面调查重点行业能源消耗情况,严格依法处置主要工序或单位产品能源消耗不达标的企业。强化环保执法,督促企业全面落实环保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处理环境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的所有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期持证排污、按证排污,不得无证排污。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执法,全面调查生产许可获证企业生产状况和生产条件,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等违法行为。对因工艺装备落后、环保和能耗不达标被依法关停的企业,注销生产许可证。严格安全生产监督执法,组织检查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情况,依法查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强化惩戒约束。对未按期完成落后产能退出的企业,由相关部门将有关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在“信用中国”网站等平台公布,在土地供应、资金支持、税收管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债券发行、融资授信、政府采购、公共工程建设项目投标等方面,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和信用约束。

七、煤炭市场提标改造工程

根据煤炭市场体系建设要求,对全市8个一级煤炭交易市场、46个二级煤炭交易市场和360个配送网点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造,进一步有效管控煤炭质量。

——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布局合理、证照齐全、守法经营方便群众的原则,统筹布局优化煤炭经营市场和配送网点。积极争取省级专项资金支持,提升改造民用散煤交易市场和配送体系,督促经营主体按照《储(售)煤场地整治标准》要求,建设完善扬尘、污水、噪声等污染防治措施。整合规范煤炭经营网点,保障优质清洁民用煤炭供应。

——规范煤炭经营行为。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煤炭市场经营秩序,以城市建成区为重点区域,以大气冬防为重点时段,开展日常巡查,对非法运输、私售煤炭、销售劣质煤炭等违法行为进行依法查处,严防劣质煤炭流入管控区域。

——严格执行煤炭质量标准。严格执行民营散煤民营型煤质量标准,加大生产、销售、使用过程中的煤质检测检查力度,制定落实煤炭质量抽检方案。对煤炭经营市场采取固定抽检和随机抽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抽检,抽检结果及时反馈售煤单位及相关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以及经销不符合质量标准煤炭的经营企业,依据《煤炭法》《大气污染防治办法》等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八、工业节能专项监察工程

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工信部《工业节能管理办法》等节能法律法规,充分发挥节能监察的监督和保障作用,不断加大节能监察力度,持续提升工业节能管理和行业能效水平,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

——深入开展节能专项监察。对化工、有色、火电、铁合金等重点行业开展全面梳理排查,建立重点企业能源消费台账,制定重点行业年度专项监察企业名单,有序开展强制性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阶梯电价政策执行情况专项监察,实现重点行业企业能耗专项监察全覆盖。对节能监察中发现的能耗超限额标准或其他违反节能法律法规的企业进行“回头看”,对未按照要求整改或整改落实不到位的企业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持续做好日常节能监察。加强用能企业日常节能监察,主要包括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立、能源管理岗位设立和能源管理人员履职等能源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能源计量、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执行情况,低能效落后产能及设备工艺淘汰退出情况以及节能教育培训开展情况等。监察情况及时反馈企业,并跟踪督促整改落实。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企业能源消费情况实行季度监测制度,对发现有苗头性不合理用能企业及时进行节能监察,规范企业用能行为。

——强化节能监察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节能监察业务培训,宣贯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创新节能监察模式,采用跨县区交叉执法、联合执法、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协助监察等方式,确保节能监察工作质量。推广用能设备产品能效在线核对、节能监察结果在线填报、重点企业主要用能设备电子档案等模式,提升节能监察信息化水平。加强跟踪指导,对节能监察中发现的不合理用能行为、能源管理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引导企业定期开展节能诊断、能效对标达标等活动,加快推进企业节能优化和绿色化改造。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结合各县区各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实际,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优化区域绿色工业布局、重点项目,落实规划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分工,靠实工作责任,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督有力的工业绿色发展体系,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创新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构建工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对绿色发展重点项目优先受理、优先办理。创新绿色发展制度,探索建立企业绿色发展诚信制度,落实环保信用评价和公示制度,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强化工业绿色发展的法规、标准约束,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建立覆盖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的绿色管理体系,落实负面清单限制类、禁止类产业准入管控要求。

三、加大政策支持

从土地、财税、运营监管等方面实施政策创新,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要素保障,促进各类要素聚集绿色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绿色制造试点示范、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资金支持,严格落实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及环保(专用)装备等领域财税支持政策,将绿色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大力实施“强工业”行动,积极落实《白银市推动“产业兴市、工业强市”的若干措施》和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3+2+15”创新驱动政策,完善财政资金激励政策,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四、完善技术保障

结合产业基础,在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共同作用下,聚焦战略性、引领性、重大基础共性需求,建成一批高水平制造业创新中心,优化完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布局,集中资金、人才、设施等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注重将应用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建设一批机制灵活、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坚持市场化主体运作以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试验检测类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大数据公共平台的服务水平,强化产业共性技术对企业投资和绿色发展的支撑能力。

五、发展绿色金融

以绿色金融支持工业绿色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利用好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优势,积极对接省级清洁生产产业发展基金,推进相关金融机构建立切合本地工业绿色发展实际的金融服务项目,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制造业,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便捷、优惠的担保服务和信贷支持,积极发展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提升金融支撑能力。

六、优化营商环境

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广使用涉企政策精准推送和“不来即享”服务系统,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对政策“不知晓”“找不到”,企业反映困难“没回音”等问题,切实增强企业的获得感。推进“一网通办”“全程网办”,通过线下线上融合发展、协同服务,实现更多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将优化服务向优势产业发展、重大项目落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聚焦,全面推行帮办代办机制,真正做到“企业带着资金项目来、剩下的事情我来办”,为企业创造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成长空间。

七、强化宣传引导

引导新闻媒体积极宣传节能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重点工业行业企业在绿色发展方面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定期宣传节能监察、环保执法等行政执法情况以及绿色制造体系和循环经济试点建设等绿色发展情况。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扩大绿色可持续发展知识普及、节能目标考核及环保执法工作的社会影响,加大节能宣传周、低碳活动日等主题宣传力度,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大力弘扬生态道德,广泛宣传绿色理念,为工业绿色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