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接上篇《EOD项目操作逻辑和相关政策》案例二: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公益林碳普惠项目1.项目背景花都区地处广东省广州市北部,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被称为广州市的“北大门”和“后花园”。为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花都区依托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碳普惠制试

首页 > 环境修复 > 矿山治理 > 评论 > 正文

EOD项目操作逻辑和相关政策(中篇)

2022-06-15 15:55 来源: 中铁城市开发研究院 作者: 马天宇 等

本文接上篇《EOD项目操作逻辑和相关政策》

案例二: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公益林碳普惠项目

1.项目背景花都区地处广东省广州市北部,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被称为广州市的“北大门”和“后花园”。为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花都区依托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碳普惠制试点,选取梯面林场开发公益林碳普惠项目,通过林业资源保护,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储碳固碳的能力;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核算减排量、网上公开竞价等措施,将无形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化为有形的经济效益,构建了政府市场双向发力、多方参与共赢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为其他地区建立碳减排激励机制,推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2.项目具体做法

(1)政府主导,提供基础数据和制度保障

首先是制定林业碳普惠方法学和基础数据。2017年,广东省公布了公益林、商品林项目碳普惠方法学,其次是制定林业碳普惠交易规则。2017年7月,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出台了《广东省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交易规则》,对交易的标的和规格、交易方式和时间、交易价格涨跌幅度和资金监管、交易纠纷处理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步建成了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竞价交易系统,为林业碳普惠项目实践奠定了基础 。

(2)保护优先,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为保护和恢复梯面林场及周边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林场实行了最严格的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制度,停止了商业性林木砍伐,做好生态公益林和其他林地养护,积极开展防火带建设、防火设施添置、防火员技能培训等林地保护项目,着力提升森林抚育水平和生态产品质量。同时,积极推动广州市首个林业碳普惠项目,探索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通过正反案例教育,激发群众和林场干部职工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及行动自觉。

(3)第三方核算,明确碳减排量

2018年2月,梯面林场委托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分中心,依据《广东省森林保护碳普惠方法学》,对其权属范围内的林业碳普惠核证减排量进行了第三方核算,并重点核实了林场内森林生态系统碳汇量优于省平均值的情况。经省主管部门审核后,上述碳减排量被发放至梯面林场的碳排放权登记账户,可在广东碳市场自由交易。

(4)市场化交易,显化生态产品价值

广东省是首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地区之一,广东省每年设定碳排放配额总量,再分配给纳入控制碳排放范围的企业,企业的实际碳排放量一旦超过配额,将面临处罚。

3.主要成效

本项目通过市场化手段盘活了自然资源资产。在不影响公益林正常管护的前提下,利用其资源基础开发碳普惠交易,充分显化了森林资源所提供的固碳释氧、减缓气候变化等公共性生态产品的价值,依托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和碳普惠机制,采取市场化方式将其转换为经济效益,有效盘活了“沉睡”的自然资源资产,实现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

同时实现了“政府+市场”模式下的多方共赢。碳普惠项目是政府与市场双向发力、共同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参与各方都实现了预期目标,实现了多方共赢。

也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本项目的成功实施,开启了广东碳普惠项目交易的序幕,促进了碳汇交易市场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此后,广东省河源市国有桂山林场、广东省新丰江林场、韶关市始兴县、清远市英德市等地都依托自身丰富的森林资源,成功开展了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

案例三:云南大板桥矿山生态修复

1.项目概况

大板桥矿山位于云南省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西侧约1.5公里处。矿山于1986年投产,露天开采,主要为水泥厂提供石灰石原料,2016年8月采矿证到期并停产,同年由云南华新东骏水泥有限公司(原昆明水泥厂东俊及法国拉法基东俊)全资收购。该矿山开采损毁土地总面积约2707亩,经过多年开采,矿山北侧、东侧及西侧形成开采边坡,南侧开口与采场底部平台相连;釆场标高 2075—2179米,采深104米,形成7个台阶,台阶高15米,采场底部南北长1040米,东西宽219—451米;矿区东侧分布1个排土场。矿区地形地貌被严重破坏,原有自然植物已不存在,矿区遍布尾矿碎石和废弃矿坑,最深达104米,亟须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2.主要做法

(1)引进民营企业,共同开展矿山生态修复

华新东骏水泥有 限公司引入民营企业云南钢力建筑有限公司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双方本着合作共赢原则,经过协商由华新东骏水泥有限公司提供开采损毁的土地、固体废弃物,云南钢力建筑有限公司主要从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入手,采用削坡减载及植被恢复技术控制山体滑坡,边削坡处理边复垦复绿。

(2)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固体废弃物全部综合利用

生产剥离的表土集中堆于排土场用作矿山绿化覆土,部分土石用作生产水泥配料,不能作为配料的部分采用先进机械进行3级筛分,粒径≥45毫米的经破碎后作为骨料外售,粒径介于45-10毫米的用于铺筑矿区道路,粒径≤10毫米的作为绿化覆土配料,既实现了固体废弃物全部回收利用,又为矿区生态恢复治理提供了表土。

(3)种植苗木,发展林下经济

采用密植方式,在损毁土地上 栽植多种苗木,树苗长大后,间伐出2/3进行出售,剩余的1/3保留作为地表恢复植被。并在林下布置物种驯化实验基地(养殖鸡、鸭、鹅等)及草药试种基地(种植重楼、白芨等)。

3.运作模式

(1)通过在矿山损毁土地区域栽植大量绿化苗木外售获取直接经济收益。

(2)治理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全部回收利用,实现在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无新的废弃物产生和无旧废弃物残留,节约建设成本的同时获得了较好收益,也为无废城市建设做了很好的探索。

(3)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草药和养殖家畜等创收,为矿区地 质环境的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资金支持,获得收益。

4.主要成效

(1)完成矿区的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该矿山于2016年闭坑后,按照当地政府要求,在两年内完成整个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据初步统计,截至2018年底,已恢复治理面积约1922亩,栽植绿化树木137余万株。

(2)完善了矿区基础设施

经过近十年的恢复治理,矿区建设了完善的道路、截排水、供水、消防、绿化及管护系统,逐步复绿和增加物种。

(3)探索出残余资源分类利用模式

形成一条残余资源分类利用、剥离表土培育土壤、种植绿植销售、发展林下经济等生态循环产业链。矿区增加了园艺修剪、生态种植、管理维护等就业岗位1000 余人,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政府、企业、村民共赢。

案例启示:大板桥矿山是较早利用社会资本开展生态修复的一个案例。该项目通过引入专业化公司运作,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生态的同时,复合利用残余资源、种植苗木、发展林下经济等方式,既节约了成本,又实现了经济创收,还为当地提供生态就业,可谓一举多得。该项目的实施为社会资本参与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探索出资源循环利用、经济开源节流并举的实践模式。

案例四:浙江湖州建立竹林碳汇全链条金融支持体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加快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和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人民银行湖州市中心支行联合市金融办、银保监局等部门,建立了“林地流转-碳汇收储-基地经营-平台交易-收益反哺”全链条绿色金融精准支持体系,取得初步成效。

1.安吉县成立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交易机制,并提供全链条金融支持

安吉县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也是著名的“中国竹乡”,现有毛竹林87万亩,毛竹立竹量、年产商品竹、竹业综合产值均居全国第一。2021年12月28日,安吉县成立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机制(以下简称碳汇交易机制),首期竹林碳汇收储(含竹林预收储)规模14.24万亩,合同总金额7230.79万元,预计每年可产生碳汇5.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依托碳汇交易机制,湖州相关部门指导辖内金融机构聚焦竹林碳汇生产、收储、交易等环节,开展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为竹林碳汇提供全链条金融支持。其中,“碳汇共富贷”支持村集体按标准经营竹林、生产碳汇,再交易给收储交易平台实现增收,“碳汇收储贷”支持收储交易平台收储竹林碳汇,“碳汇惠企贷”为符合条件的优质绿色项目或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资金。截至目前,金融机构已发放“碳汇共富贷”3600万元,“碳汇惠企贷”1.19亿元,完成“碳汇收储贷”授信超40亿元。

2.主要做法

(1)出台林业碳汇交易实施意见,构建全链条林业碳汇支持体系

出台《关于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进竹林碳汇交易试点的实施意见》,针对竹林碳汇交易各个环节和阶段,推动金融机构以增汇减排为目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参与购碳,全力满足融资需求。通过村集体经营、平台收储、金融让利、企业购碳、保险护航等措施,实现生态资源有效转化,布局绿色金融助力共同富裕建设新赛道。

(2)主动向碳汇购买企业让利,培育企业自愿购汇积极性

金融机构以基本不增加竹林碳汇购买企业负担为前提,主动向企业让利。截至目前,仅“碳汇惠企贷”就为贷款企业节省利息支出52万元。同时,金融机构积极向央行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多渠道筹措低成本资金支持碳减排。

(3)探索“碳汇+保险”服务新模式,发挥风险保障和风险分担作用

一方面,为村集体、农户提供“毛竹碳汇价值恢复补偿保险”,当出现因火灾、风灾、暴雨等自然灾害造成承保区域内毛竹死亡,导致被保险人拥有或管理的毛竹碳汇价值损失时,由保险进行赔付;另一方面,为乡镇和村集体提供“竹林碳汇富余价格指数保险”,当市场价格波动造成保险碳汇的实际价格低于保险价格时,视为保险合同赔付,从而充分发挥保险经济补偿的“造血”功能,为竹林碳汇交易保底护航。

3.绿色金融助力竹林碳汇交易的成效

(1)有利于加快林业碳汇项目开发

2012年,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开展,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标准(CCER)启动,林业碳汇项目被纳入其中。虽然作为控排企业抵消自身排放量的一种方式,但被限制在5%-10%的抵消量之间。且在CCER项目登记注册平台暂时关闭时竹子造林和竹林经营项目共计6个,签发量较少,林业碳汇产品在碳交易市场中的存在感不强。

安吉试点竹林碳汇项目是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根据方法学认证核算的竹林碳汇项目储备。待CCER项目登记注册平台重启后可参与认证,增加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湖州金融机构大力服务竹林碳汇交易全链条,风险管理措施保障到位,有助于实现竹林碳汇“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变现”。经过有效经营后,安吉年碳汇量预计可达34万吨。

(2)有利于加快竹林产业转型发展

2021年12月,国家林草局等十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鼓励地方搭建林竹碳汇交易平台,开展碳汇交易试点。安吉竹林碳汇交易实践有助于统筹推进竹资源培育和开发利用,加快竹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构建完备的现代竹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统一。

(3)带动广大农户增收致富

竹林碳汇交易实现了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以每亩竹林产生0.39吨碳汇、每吨碳汇均价43元计算,安吉87万亩竹林每年至少为全县农户增收1459万元。

4.下一步工作计划

(1)有序扩充碳汇资源规模

依托安吉竹林碳汇交易机制,逐步有序收储全县森林碳汇资源,参与部分林地碳汇经营工作。进一步推动县林权流转,形成更多规模性林地经营主体。

(2)完善企业购买碳汇的激励机制

以创建浙江省第一批林业增汇试点县为契机,推动将企业购买碳汇行为纳入亩均效益评价等安吉县工业政策,引导企业积极降低碳排放或主动购买碳汇。

(3)加快数字赋能完善综合运营平台

开发竹林碳汇综合性数字化应用场景,逐步将企业能评、亩均评价、环评、森林资源等数据接入,搭建包含竹林碳汇登记、管理、运营、展示、生态保护等多功能应用的竹林碳汇交易机制,为对接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奠定基础。

(4)持续为竹林碳汇交易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满足植树造林或专业经营对资金的需求,为碳汇持续生产提供低价优质的新型保险保障。

案例五: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稻渔空间”一二三产融合项目

1.项目背景

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四十里店村位于银川市主城区北部,是引黄灌区和水稻传统种植区。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土地盐渍化严重、传统农作方式效率较低等原因,四十里店村长期面临水稻产量低、农副产品品质低、人均收入低的困境。

2012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四十里店村联合当地农业龙头企业,采用土地整治、以渔治碱、循环种养、统防统治等措施,改良盐渍化土壤,改善村内基础设施,提高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因地制宜开发了集农业种植、渔业养殖、产品初加工、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稻渔空间”生态农工旅项目,完成了从传统种植到稻、鱼、蟹、鸭立体种养,再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转型升级,获得了耕地保护、生态改善、产业提质、农民增收等多重效益。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对“稻渔空间”模式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业进行了调研,强调必须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群众持续获益。

2.项目具体做法

(1)土地整治,加强耕地保护

通过土地流转和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将原本小块地连接整治为平坦的大块地,提升稻田灌溉能力和机械化作业水平;通过挖沟降水、抬土造田、稻田养鱼等措施,改善土壤盐渍化程度,将水产养殖的塘泥返回稻田用于培肥;通过土地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形成稳定的农田生态系统,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保护四十里店村自然生态,提高水稻等农田生态产品产量和品质奠定了基础。

(2)立体种养,增加生态产品

改变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创新开展稻、蟹、鱼、鸭立体种养,在确保耕地保护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前提下,建设高密度鱼池、高标准稻田、深水环沟等新型农业设施,并采用“循环水养鱼+稻渔共作”技术,让农业用水在“鱼池—环沟—稻田”中闭合循环。

(3)“三产”融合,促进价值转化

提升“一产”,通过多种模式对比实验,精选优质水稻品种进行立体种养,大幅提升了大米等农副产品的品质;做优“二产”,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粮食代收、代储、代烘、代加、代销“五代”服务,同时做深水稻加工产业,开发糙米、米汁、米醋、锅巴等特色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三产”,以稻渔共养区为基础,重点开发富有生态田园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同时开展“跨业融合”,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打造集休闲、科普、体验、创意为一体的“生态农工旅”聚集区。

(4)创新机制,联农带农增收

通过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服务”的产业经营模式,建立市场主体与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既保证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又促进了村集体和农户持续收益。

3.主要成效

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通过稻渔立体种养,重塑了农田生态系统,优化了水稻种植、加工和养殖产业布局,实现了水产模块、农作物模块、畜禽的生态综合利用,形成了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自然生态复合系统 。

生态产品经济效益明显。通过“一产提质、二产带动、三产增效”,逐步形成了立体种养、粮食加工、电商销售、生态旅游、社会化服务等多种产业形态,一二三产业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农业功能不断拓展,产业集聚效益提升,实现了“1+1+1>3”的发展效应,促进了生态价值的转化。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通过“联农机制”,盘活了农民土地资产,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基本实现了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内生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共赢之路。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