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功能、美观两不误,中建三局项目团队通过超前设计和精益施工,将这座巨大的城市“净水器”——深圳福田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打造成集生态科普、运动休闲、网红打卡于一体的环水绿色生态综合体。
策划先行,拓展空间
“一个项目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前期设计管控是否到位。”深圳公司基础设施公司副总经理兼项目经理邬朦表示,因该项目为EPC工程,开工前,项目团队针对项目造价、施工组织与后续运营合理性,全面优化各项方案。
项目对施工工区划分、出入口和环场道路设置、施工流水、材料周转等都提前进行演练测算,确保工程建设实现高效快速推进。
想在设计之前、干在业主所想。提前对接设计需求是策划的关键。项目组织专人集中审图,牢牢把握出图前的窗口期,形成图纸、方案修改事项清单,确保事项上图。
比如按原设计,项目西区基坑左下角土堆保留原状不做处理,项目团队在现场勘测发现该处土堆将与基坑形成7-12米的高差,存在安全隐患。为此,项目团队积极与设计方沟通研讨,将其开挖平整后用作工人生活区用地,既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又解决了工人生活区用地,同时还实现了降本增效,可谓一举三得。
巧改桩基,缩短工期
“层少而平面面积大”是该项目结构的显著特征。然而面对场地狭小、降雨频繁、地下岩层强度高等难题,要保证桩基工程施工顺利完成,科学组织是关键。
项目技术团队经过多次实地勘探和BIM演练,最终决定调整底板配筋、桩基直径与长度,在不影响结构跨度的前提下,优化工程桩设计,最终大幅度缩短了钻孔开挖周期,减少了超长空桩的抗浮影响,有效提升工程质效、降低成本,得到业主方的高度认可。此外,项目团队科学安排工序,将土方开挖工序后置,合理避开雨季,缩短工期近3个月。
智能建造,破题创效
项目技术总工武国瑞介绍,团队创新采用90余项智能建造技术,为科学高效建成深圳市重点水务工程,助力深圳河湾治水攻坚目标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作为扩建工程,新建部分的工艺处理流程及管线布置原则与既有的部分有较大变化,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完成迁改作业,且不对原厂内管线造成破坏?
团队运用BIM技术对新建管线位置及施工方式进行模拟,以此选定最优迁改及施工方案。在调蓄池进水管施工中,面对与已经运营的一期工程水管完成接驳这个难题,团队从停水时间及周边市政排水冗余度、整体调度管理等角度进行周密分析,运用BIM技术将作业安排精确到小时,最终在不影响一期工程处理负荷的同时高效完成施工。
以科技助力施工生产,项目还成功应用5G智能塔吊、智能安全帽、无人化智能仓库等智能建造设备和技术,被深圳市确立为智能建造试点项目,致力在以智能建造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中,贡献更大的三局力量。
绿色建造,贯穿始终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闹市区,福田水质净化厂采用公园景观式的开放布局,地上是一座文体公园,串联起了深圳“山海连廊”滨海景观带。
项目执行经理鄢文龙说:“必须要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于项目设计、施工、运营全生命周期。”团队采用国内领先的AOA核心处理工艺,实现“污水、固废、能量”三项协同处理,致力打造“环水绿色生态综合体”。在设计阶段,工程创新采用“预处理+AOA+双层平流沉淀池+磁混凝沉淀池”超短流程工艺,可使处理后的尾水稳定达到地表水准四类水平,且相比传统工艺电耗及碳源投加量减少约20%。
在施工阶段,团队利用深圳地区日照充足的特点,在临建办公区屋面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年均可发电4.35万度。雨季时期,采用一体式泥浆分离器即时处理现场泥浆水,并将分离后达到排放标准的水集中收集,作为项目施工与卫生间用水,实现“变废为宝”。
团队采用基于BIM的数字孪生仿真模型、定制化AOA工艺控制单元和以工艺优化为引导的智能应用系统,实现了项目风险预判及处置、故障原因分析、能源优化利用、绩效评估指导等功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具备国际先进的自适应、自主判断智慧水务系统功能的“黑灯工厂”,将迈向城市污水厂4.0时代。
纯净一泓水,甘润一座城。中建三局项目团队匠心打造的福田水质净化厂犹如一台巨大的城市净水器,于2025年全面投产运营后,日处理污水可达70万立方米,将实现现代生活与山林湾海生态画卷无缝串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