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数字赋能,破解林业碳汇产品科学性开发和持续性利用等关键问题。重点打造“碳监测”“碳项目”“碳金融”“碳普惠”四大应用场景,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成碳汇数智治理标志性成果。(三)主要目标。
所谓碳汇生态产品,是指生态系统为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而提供的新兴生态产品,通过将不同生态系统碳汇开发为可备案可管理的碳汇产品,以备后续的一系列价值实现。
(1)生态价值转化。完善生态价值评价体系建设。研发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关键技术。开展碳核算机制、交易价格形成机制、交易方法路径与碳汇产品绿色金融创新研究,建立生态资产评估和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探索开展森林、湿地、海洋等碳汇核算和碳汇产品交易业务。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排污权、用能权等市场化交易。
第十一条 生态系统存量碳汇的使用应优先选择处于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碳汇产品,积极鼓励区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使用本地碳汇产品,助力其价值实现。
深入推进林草碳普惠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构建林草碳普惠相关制度和方法学体系,科学有序开展林草碳普惠项目开发,探索拓展林草碳普惠项目类型和项目减排量消纳渠道,推进开发具有多重效益的林草碳普惠碳汇产品
制定适合长三角地区的农业碳汇产品价值核算规范,拓展农业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推动农业碳汇资源权益交易,探索开展农业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示范。三是推广农业减排固碳技术。
12月1日,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遵义市ccer林业碳汇试点项目开发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按照ccer相关政策、方法学和流程,选择满足ccer项目条件的森林资源,开发ccer林业碳汇项目,最终形成碳汇产品进入国家
红树林被纳入ccer机制,体现我国对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重视,使碳交易成为实现红树林碳汇产品价值的有效方式,对于推动红树林生态修复、优化蓝碳资源的管理,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以省级低碳试点县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绿色能源基地,以健全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导向,通过实施蓝碳行动计划、打通蓝碳富民通道,激活发展海洋经济,努力为践行“双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