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严重的场地污染问题已经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并成为我国土地资源安全再利用的重大瓶颈。污染场地的修复和再开发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环节,然而场地风险评估是修复方案筛选的重要前提。5月7日上午,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姜林在上海环博会高峰论坛场地修复分论坛上做了关于

首页 > 环境修复 > 场地修复 > 人物 > 正文

【独家】姜林: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你了解多少?

2015-05-18 11:07 来源: 北极星环保网 作者: 常改英

日益严重的场地污染问题已经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并成为我国土地资源安全再利用的重大瓶颈。污染场地的修复和再开发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环节,然而场地风险评估是修复方案筛选的重要前提。5月7日上午,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姜林在上海环博会高峰论坛­­­­—场地修复分论坛上做了关于《风险评价在修复方案筛选中的应用》讲解。

姜副院长讲到,大多数的风险评估都在场地调查以后,做出基础风险评估来确定修复目标的。以北京某食品添加剂厂为案例进行分析,根据场地基础调查,土壤主要污染物为:氯仿、二氯甲、烷、苯超等标,通过垂向分布图可以看到,15米以上污染物浓度比较大,15米以下污染物浓度比较小。从地下水污染来看,第一层地下水污染度要比第二层高很多,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基础评估为需要场地修复。修复目标为:

1、防止室内室外吸入土壤挥发性污染物的风险高于可以接受水平

2、防止直接接触土壤摄入污染物的风险超过可以接受风险水平

3、防止室内室外吸入地下水的挥发性污染风险高于可接受水平

4、防止第二层地下水对第三层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针对以上修复目标确定了两种修复策略:源清除和根据风险分类管理。

第一种源清除是在假设最为保守居住用地情况下,清除全部超标污染物。通过场地概念模型分析出需要将23米以内的土壤都进行修复,并且要修复第一层地下水和第二层地下水,这样的修复成本和耗时就很高。第二种是在假设商业用地情景下,采用风险分级管理原则。15米深度范围内将重污染物的高风险土壤清除并进行异位修复,15米以下土壤进行工程控制。按照设计规划,进一步结合受体的暴露特征及建筑结构特征,计算健康风险。通过对15米以下土壤污染物的筛选值分析,以及第二层、第三层地下水的必要性论证,健康风险均是可以接受范围,因此选择第二种修复策略。

会议当中有专业人事提出,关于复合型污染物如何制定风险评估,以及计算出的数值与筛选数值不一致时应该怎么处理的问题。姜副院长说:“针对多种污染物时要考虑到复合污染物的累积风险,要进行特性研究,多方面进行评估。计算数值与筛选数值不一致这个问题,我国现在的参考数值都是根据场地提供的数值,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简单的模型,但是数值差距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接受的,我们也已经在研究一些方法,想办法在改进,并且有了一定的成效。”

最后姜副院长表示,希望我国能在风险评估时可以考虑未来用地的规划,不但可以有效减少修复经费,也可以使风险评估数据更加客观化。

【延伸阅读】

直击2015环博会—国际场地修复论坛暨展览会

( 来源: 北极星环保网 作者: 常改英 )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