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的一口水井,这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水井,这个竖井四壁有由四排木桩组成的方形桩木墙,排桩内顶套着一个方木框,以防排桩向里倾塌,反映出当时建井所采用的方法已相当科学,曾为后代广泛沿用。约7000—5000年前,凿井而饮,最早凿建水井的目

首页 > 环境修复 > 地下水修复 > 市场 > 正文

中国地下水修复发展简史

2019-10-23 11:16 来源: 达西环境DE 作者: Crazy GW

1973年,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

考古工作者发现的一口水井,这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水井,这个竖井四壁有由四排木桩组成的方形桩木墙,排桩内顶套着一个方木框,以防排桩向里倾塌,反映出当时建井所采用的方法已相当科学,曾为后代广泛沿用。约7000—5000年前,凿井而饮,最早凿建水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供人们饮水用。

勤劳的劳苦大众逐渐发现,一些井水咸的喝不了。原来井水周边的背景值导致的水中卤族元素含量升高,也可以被利用。“井盐”就是打井汲取溶有盐质的地下水制成的盐。

中国井盐看自贡。

位于四川盆地西边的自贡,靠着高浓度的地下水,使其在国内大多数地方都还处于农耕社会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工业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城镇,井盐文化璀璨发展。

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四川自贡盐区钻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shēn)海井,两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继续保持古法制盐。

燊,旺盛之意。预示着这口井像是从取之不尽的海水中取盐,地下水带来的发展可见一斑。

那些地下水带来的财富,无外乎来自于水量和有资源属性的物质含量两种。

那些地下水中无资源属性的物质,就是污染。

从建国后的地下水水量研究到21世纪后逐渐关注的地下水污染研究,从科研工作者到政府部门,慢慢开始关心地下水污染带来的环境影响。

初期,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在强烈依靠地下水作为饮用水的华北区域,地下水水量的勘探刺激着地下水水流的研究,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拉动了地质学的一个分科——水文地质学的发展。

在跨入21世纪后,某些国家霸权主义遭遇严重挑衅,无暇顾此及彼。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迎来2001年之后的韬光养晦、高速发展黄金十年,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没有阻碍独自发展的中国的前进步伐。

尽管作为人均水资源量相对弱势的国家(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110名之后),在黄金十年中将南水北调提上日程,这项1952年被伟人提出来的浩大工程让丹江口水的源源不断奔流1432公里,汇入了玉渊潭。

2015年的春天,丹江口的水把玉渊潭的樱花滋润的绚丽无比。

玉渊潭的东南角,正是这一切的策划者——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地下水的水资源量要保证有足够的保底量,同时也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用水需要,这也是水利部门一直以来关心的事情。

行业发展是社会需要变化的外在体现。

有水喝,但是我不能喝脏水。

2008年,国家环保总局更名环境保护部。十年的发展期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的。农村的孩子在经历了黄金十年后,相同的家乡,同样的夜晚,可能没有了萤火虫和星空。工业化和制造业的飞速发展,让中国用了强大的小商品制造能力,让“Made in China” 出现在世界各地。然而,法规的约束性,规划的前瞻性,群众的自觉性,人们的贪婪性,带来的环境破坏似乎到了难以恢复的地步。

连续的雾霾天,夜晚路灯下伸手不见五指的北京。陆续出现的毒大米事件在网络世界牵动着劳苦大众的神经,彰显着粗放发展背后的担忧。住宅、商业、教学用地频繁出现土壤地下水污染事件,刷新了人们的认知,这样的土地上,人类长期活动是要命的。

身体出了问题,谁会放置不管?求生欲是本能。

坏了,是要修的。你弄坏的,你也要赔。

2004年,宋家庄时间撬动了土壤修复的万亿蓝海

如果说土壤有蓝海,那么地下水修复蓝海从何时开始,又在哪里?

人类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在开局之年——2011年,颁布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其中要求:

到2015年,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全面启动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

到2020年,全面监控典型地下水污染源,有效控制影响地下水环境安全的土壤,科学开展地下水修复工作。

要明确修复及治理的责任主体和技术要求,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被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由造成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负责修复和治理。

开展典型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借鉴国外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经验,在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工业危险废物堆存、垃圾填埋、矿山开采、石油化工行业生产(包括勘探开发、加工、储运和销售)等区域,筛选典型污染场地,积极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工作。

十年转眼已过,我国地下水修复工作也度过了悄悄冒尖的十年,还未到荒蛮的地步。尔后回首再看规划,试点也开展了,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是好的,落实可能缺点意思。

土十条水十条,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大大提高了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成本。

尽管如此,地下水的重视还远不如土壤。

人们愿意为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埋单,为未知埋单是赌博,甚至是浪费。

2011年之前的十年,土壤修复的大门被外资和一大批留学回国的有志之士打开,集中冲进土壤修复市场,大家都明白,在行业荒蛮发展的初期,没必要考虑太多,土壤先弄好就行,站稳脚跟最重要。

说白了,还是弄脏了的地下水还威胁不到生命。

此后,在逐渐意识到地下水污染对饮用水水源地的影响,会引发群众事件,会影响政绩的时候,一场地下水污染修复的运动自上而下展开了。

地下水污染必须带有敏感性。

近十年间的地下水污染规划还是仅仅对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部署,对地下水修复有前瞻性,但是落实凸显难度。

整个中国的地下水修复市场的崛起是伴随着土壤修复发展而后知后觉的。市场弱肉强食,两类企业逐渐在地下水修复企业的狼群中冒尖:

大而全的掌握资源的龙头企业,小而精的掌握关键技术的核心企业。

我们相信这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不同于土壤修复的“可视化”,地下水修复需要详细的设计和施工、效果评估。

2014年,地下水修复指南应运而生。然而,这像扔进池塘的小石子,泛起的涟漪渐渐消散,鱼儿依旧睡着懒觉。与之产生对比的是,上海环科院领衔的土壤修复导则,一个更具有约束性的国家标准颁布!即便土壤修复导则可圈可点,短小精悍,但是终归站稳了脚跟。可以预见的是,从法规层面,此后土壤地下水分家了。

土壤导则提到:地下水修复单独出导则!

从研究的角度,其实很好理解,非饱和带和饱和带传统意义上具有天然的界面,土壤和地下水研究甚至可以看为两套不同的体系,即便是目前非饱和-饱和耦合研究的发展,但是正在市场化应用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市场的需要来看,业主方在使用一块场地的时候,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使得该场地能够最大限度换得利益,政府也逃不脱,利益包括金钱和政绩等其他。法律和导则等约束性文件均分开讨论土壤地下水,这其实对《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中的要求协同防治是很不利的。

纵使2018年机构改革,土壤司下设地下水处,但是管土壤的地块处和地下水处的业务交集估计很少。

地下水修复导则诞生

分而治之,不妨碍地下水修复工作的发展。从滚滚不息的我国地下水发展历史来看,能够在地下水污染方面按部就班,步步为营,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胜利!终于,在2018年12月底,《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开始征求意见。

编制组自2011起开始相关调研,历时9年,包括长达179天的征求意见时间内,我们坚信整个编制组经历了各方的压力和左右,但是肯定是以一种公允的态度,将地下水修复导则公布与众。

公允很重要,从目前导则的内容来看,这是我国地下水修复历史里值得竖起一座“丰碑”的文件。而后的五年,十年,二十年,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对导则的修订完善会不断继续,但是2019年6月18日,中国地下水修复市场强约束性标准,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DE多次提及,此刻地下水污染的真正工作者,会如同《地下水环评导则》出炉后的心情一般激动却又复杂。激动在于里程碑意义,复杂在于,这个市场正式打开,修复过程的整个复杂程度其实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从名称来看,“场地”变成了“地块”,是为了和《土壤法》统一。

增加了“风险管控”,区别于土壤修复,地下水修复成本更高,技术更加复杂,部分场地可能采取风险管控措施即可,名字中有所体现,也是地下水修复的一大特色。

当我们真正面对一个地下水污染场地的时候,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地下水修复导则给出了答案。

首先开展资料搜集,这个过程是和场调过程无缝衔接,一般情况是在完成地下水场地调查后开展修复工作。

在搜集了足够多的资料后,需要开展修复模式的选择,这里的修复模式很大程度上是选择修复还是风险管控,在通篇读完导则后,想必读者会对“修复”和风险管控的天然分界线很模拟,因为二者相辅相成。

修复模式确定后需要开展可行性分析,这点类似于技术筛选,值得一提的是,技术可行性分析的方式,有小试、中试和模拟分析三种。将模拟分析作为可行性分析的一个重要部分,显然是污染源的运移模拟的市场需求使然,小试中试只能告诉我们当下,模拟分析却告诉我们未来。过了这三关,开展技术综合评估,确定我们可以采取的技术,具体的技术列表网上很多,导则附录也给出了技术列表,很实用。

接下来,结合技术路线,确定工艺参数,估算工程量,估算费用和周期。通过多种方案对比,比选,这里可以是单纯的修复方案,或者单纯的风险管控方案,或者二者结合的方案,最后形成综合的技术方案,你我都明白,具体做什么方案,经费额度是个决定性因素。

目前广泛使用的地下水修复实施方案是个奇葩,是个施工图深度的方案。类似于住建口的初步设计甚至是施工图设计,修复工程没有对应的叫法。这次导则给与了统一,开展初步设计再到施工图设计。但是留了个口:对于小型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进行施工图设计。还是一个实施方案走天下。

之后就是马不停蹄施工,施工过程中要保证一定的监测频率,这点在导则有详细说明。

从业人员最关心的是:怎么评估?换句话说,怎么证明一个场地有没有修好?

对于修复工程:在4个批次的工程运行阶段季度监测数据完成修复达标初判后,修复效果评估阶段应至少采集8 个批次的样品,采样持续时间至少为1 年。原则上采样频次为每季度一次,两个批次之间间隔不得少于1 个月。对于地下水流场变化较大的地块,可适当提高采样频次。

总结:修复工程至少需要1年(1年内采样8次)-2年(每季度一次)评估结束。

对于风险管控工程:污染物指标应至少采集4 个批次的样品,原则上采样频次为每季度一次,两个批次之间间隔不得少于1 个月。对于地下水流场变化较大的地块,可适当提高采样频次。

需要注意的是,风险管控评估还要评估管控工程的有效性,这点可以说是非常管用了,非常细致!

总结:风险管控至少需要4个月(1月1次)-1年(每季度一次)评估结束。

对照着上面的评估时间,企业就能根据评估结果拿到尾款,这是行业很关心的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后期的长期监测约束性不强,拿钱了事后的反弹,好像就管不住了。

相较于粗放的土壤修复导则,该导则可以说是细致入微了,可见编制组的良苦用心。此外,导则中的修复和管控目标,修复极限等等都是面面俱到,可供读者细细品味。

至此,我国地下水修复工作正式步入有序发展的阶段。

历史永不停息

中国的地下水修复的历史刚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做好地下水污染科普和修复技术研发、法规配套完善的情形下,我们有理由、有信心相信未来地下水修复的道路将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相较于千年的地下水利用发展史,不到百年的地下水修复史微不足道,却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研究史。

这一路走过去,未来可能会回到百年前的碧水蓝天,不同的是,后世的人们脚下的土地里留下了我们曾经修复的痕迹,那是我们努力的烙印,是我们汗水和智慧的活化石。

原标题:中国地下水修复发展简史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