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我们国内市政院申请多点进水工艺专利之前,类似工艺在欧美已经取得了成熟的工程应用经验。波兰Jelenia GoraWWTP 1998年就已经采用了一个非常类似的工艺构型(见图7)。比较两者,十多年后我们国内申请的多点进水专利似乎并无原理性实质性创新。

图7 波兰Jelenia Gora污水厂1998采用的step-feed生物池工艺
再欣赏一副堪称美术与数学完美结合的大师级作品,国内某大型市政设计院X申请的多级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发明专利(见图8)(2012年1月申请),乍一看以为是数学建模里面的无限迭代模型,仔细看原是污水处理厂生物池工艺流程,要是真的按照这个模式设计运行,估摸搞运行的人要是碰到这样的厂子,肯定要哭了,晕死!污水厂一个A2O就没运行明白,这么多级A2O,进行串联,至一般是3-4级吧,这么多缺氧向下一级厌氧区的“内回流”,是不是能搞死运行人员?进水量发生变化时,我们的内回流比例也应该对应调整啊,那么实践中如何调整?才能达到最优工况?

图8 发明专利:某市政院提出的“多级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
多点进水工艺不但受到国内大设计院的追捧、研究和关注,而且科研机构的研究和开发也是不示弱的!国内某大学教授申请的一种“多级厌氧缺氧循环活性污泥工艺”(申请时间2011年5月)见图9,且有多个市政污水厂应用,不过,亲,你对比研究一下,跟图2所示工艺构型,差别大吗?有所区别的就是该发明在二沉池之前分配了少量的进水。这种专利技术算不算实质性创新?

图9 某大学发明专利:一种多级厌氧缺氧循环活性污泥工艺
亲,看完以上国内大设计院和教授们开发的step-feed或者多级A/O专利,估计你或许早已眼花缭乱了。我们国内著名的市政设计院,要是没有一个多级A/O或者分点进水专利似乎就“技术落伍”了;要是没有设计运行一个step-feed案例似乎就“跟不上形势”了!
无法否认的现实,主流生物除磷脱氮工艺没有我们原创性自主发明的,对主流工艺的革新我们是在模仿中微调,对比欧美的运行step-feed案例,和大概10多年后我们国内所开发的上述几个发明专利,你有何感受?试问专家同行,我们的研究机构和设计院,做了哪方面的本质上的技术革新?
三、反思
上文只是以step-feed工艺为例,我们看到,在常规主流处理工艺领域,我们走的是效仿和被动的跟踪路径,这种背景和基础条件下,中国污水处理从技术层面这是很难领先的
那么,我们在污水处理的革新工艺方面取得哪些自主知识产权或者本质上的原创工艺?我们革新污水处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什么水平?最近大家讨论比较多的可持续污水处理工艺,哪一个是我们主导发明的?
短程硝化反硝化?
好氧颗粒污泥法?
厌氧氨氧化?主流?侧流?

图10 革新的污水处理技术(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
这种基础上,我们有信心,在不算遥远的未来,中国污水处理能开始领先世界吗?在革新技术开发?还是革新技术的集成应用?还是在运行优化控制系统?但是我们国内污水处理总要有领先的地方吧?笔者思考,比较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可以在技术理念和出水标准方面领先世界。可惜的是,中国污水处理症结问题,恰恰不是技术和标准问题。
我们国家巨大的水专项投入,或许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催产出一批国际一流、引领世界水处理技术发展的原创性成果,否则情何以堪!届时,亲们,等着吧,中国污水处理引领世界的局面也或许真的开始了!
亲们,跟踪与效仿是我们不变的基因,但是我们看到了曙光!2014,中国新概念污水厂“已经吹响了中国污水处理开始迈向世界领先的号角!伴随着轰隆隆的战鼓,但黎明之前,我们还将继续在模仿与复制、憧憬与幻想复合交织、铿锵有力的聒噪声中踏歌远行!
编后语:国内同行、设计院及专利发明人不要对号入座,不文仅限技术发展讨论;此外,不文不是论文,是随感。因此,文字表述不会过多注重逻辑及严谨性,时间仓促撰写,笔误难免较多。(完)
延伸阅读:
污水处理创新之路:模仿与复制、幻想与憧憬中远行(1)
中国污水处理怪象:与可持续污水处理发展理念渐行渐远(图)
原标题:中国污水处理的创新之路:在模仿与复制、幻想与憧憬的浮躁中继续踏歌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