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嗅觉可能不像你们那样的灵敏。”海正药业副总经理陈志明在柴静《穹顶之下》的采访中如此说道。而在柴静的该部纪录片中,海正药业所在地浙江台州当地的情况却是:“走过了长达几百米的海岸线,看到的都是同样的黑色化学淤泥,闻到了四到五种化学药品的味道。”
《穹顶之下》播出后,环保板块大幅上涨,多只股票出现涨停。而在片中被提到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业河北钢铁、海正药业的股价并没有受到影响而下跌。
为什么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环境问题并不敏感?在中国,环境丑闻对上市公司来说一般并非大事,罚款有限,极少被起诉,对业绩影响有限,所以连股价都难受影响。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发达国家里,这可能意味着遭遇巨额罚款,公众或NGO(非政府组织)的起诉,会让经营业绩受损,以及股价大幅下跌。
而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环境污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危害,这样的“污染门”屡屡被媒体曝光,一次次刺痛着公众的神经。新修订的《环保法》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对于上市公司在环保方面的风险增加了新的可能性。1月4日,环保部公布5项新环保法的实施细则,让新法落地,加大了连续处罚的力度。
社会各界对与空气污染的广泛关注、中央政府对治霾的意愿,也是大背景。多位长期从事环境染污治理的业内人士认为,新《环保法》确实带来不少改观,环境执法的触手正在更多地影响着资本市场。
排污有恃无恐
海正药业的水污染真的是陈志明所说的嗅觉不灵敏闻不到吗?
在台州市环境保护局网站上,2015年台州市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中,海正药业属于危险废物国控源。事实上,台州是环保污染敏感区域,此前几年当地环保部门已多次对当地原料药企业开出罚单与整改措施。部分企业乱排废水与废气处理不力的现象比比皆是,却难以禁绝。
而海正药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并非是第一次被提出。早在2003年11月,央视《新闻调查》就曾报道,海正药业存在超标排放和违规排放问题,台州当地的环保部门测评,当地50%的污染来自海正药业;也曾有医药杂志报道过海正药业药厂周围的村民癌症和呼吸道疾病的比例大幅攀升的事实。
2004年4月,海正药业一则公告称,公司位于台州的医药中间体车间发生了一起爆炸事故,该事故引发出环保问题。当年曾任职于央视的记者柴静就采访过海正药业,“海正药业老总说,保证企业没有违规造成污染。”
多年来,市场多次传出海正药业环保问题。然而,据《海正药业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称,“公司在过去5年共投入2亿多元用于‘三废’处理,公司的废水、废气等硬件设施已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延伸阅读:
频上黑名单的上市公司为啥不怕环保法?
2012年1月6日,每年投入大额环保资金的原料药大户海正药业再次陷入环境违法。根据2012年环保部的公告显示,海正药业被查出“外排废水COD超标排放,电缆沟积存高浓度污水;抗生素菌渣等危险废物擅自出售给无资质的企业;与环保部门联网的在线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问题。
2014年1月8日,海正药业公告承认,1月6日发酵废气集中处理中心出现了废气漏出的事故。1月9日,台州市环保局对海正药业下发了环境污染整改通知书。而自2012年以来,海正药业3年共有5次环境污染的违规记录。
根据2011年-2013年报数据显示,海正药业在2011年-2013年3年期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51亿元、58亿元和86亿元,利润总额分别为5.04亿元、3.01亿元、3.01亿元。而2012年公司在环保方面的投资是8500多万元,包括新建抗肿瘤药发酵渣焚烧炉、岩头清污分流设施改造、东外区新建污水处理站和废气处理站等。2013年年报没有明确环保方面的投资金额,仅说公司会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
海正药业作为原料药生产“大户”是中国最大的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生产基地之一,随着业绩增长,其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也相对增加。
然而,作为污染性较强的行业,海正药业的环保投入与其收入增长不成正比,2012年年报显示,环保投入仅占其营业收入的1.6%。
让工业污水变成符合排放标准的水排出,工序复杂难度大,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恐怕正是如此,一些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就不顾直接排污造成的危害,侥幸地将工业污水直接排放。被相关部门发现后,或许会被罚点款,没被发现,企业就能节省很大一笔资金。
加大环境污染处罚
其实,海正药业只是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频频出现环境污染事故的一个缩影。
2010年,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造成汀江部分水域严重污染;2011年,哈药股份深陷“污染门”,哈药总厂被曝光排放的硫化氢气体超标千倍,周边居民忍受臭味10多年;同年底,永安药业被环保部挂牌督办,其1.4万吨酒精法环氧乙烷生产装置未批先建,污水处理站排水长期超标排放,现场检查时弄虚作假。
此外,中金岭南、升华拜克、北矿磁材等公司也接连曝出重大污染问题。
2014年12月25日,鲁抗医药大量偷排抗生素污水被媒体曝光后,制药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再次受到关注。近年来,在环保问题上“栽跟头”的制药企业并不在少数,联邦制药、海正药业等大型药企不断出现在环保部门督查整改名单中,有的甚至屡禁不止,频频上榜。
药企尤其是原料药企业历来都存在较为严重的排污问题。一方面这是当地政府为了追求经济而放纵药企排污,即使罚款,由于数额不大,震慑力也小;另一方面药企自身的生产产品特性导致药企的排污问题难以解决,药企产品较多,每种产品都会产生大量的不同的废弃物,而且药企用水量很大,这样不同的产品可能排放大量强碱性或者强酸性污水,给药企治理排污问题增加了很大难度,成本也非常高。
延伸阅读:
频上黑名单的上市公司为啥不怕环保法?
上市公司对于地方而言已经成为“大而不倒”的企业,环保部门执法缺乏强硬手段起不到震慑作用。由于赢利企业能够给地方领导带来政绩,对地方税收做出贡献,同时又能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
所以,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挡箭牌”下,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对污染企业多年来一直保持“宽容”态度,甚至充当污染企业的“遮阳伞”。
此外,上市公司环境污染的信息披露也不到位。长期以来,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仍然着重于财务、经营方面,哪怕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对环保也含糊其辞。正是企业有意识地隐瞒环境信息,导致外部监督难以作为,应把上市企业环境评价信息作专项披露,对重点企业应建立环境影响月报制度。
缺乏有效的追责机制。环境污染有一个累积效应,在缺乏有效追责机制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往往存在侥幸心理,不重视落实环保措施,不舍得投入。有关专家还建议,相关部门应打通投资者提起证券环境责任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诉讼的渠道。
除了行政处罚和对污染受害人的赔偿,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可能还应该面临股民索赔。上市公司敢于违规排放,根源还是违法成本太低,应当依法严厉打击不履行环境责任者,严重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月14日发布《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称,要发展环保资本市场。对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治理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实行优先审批。
2015年3月2日下午,环保部副部长潘岳通报新《环保法》生效以来的执行进度:按日计罚案件共计15件,个案最高罚款数额为190万元,罚款总金额为723万元。新法实施两个月整,查封、扣押案共136件,限产、停产案共122件,移送行政拘留共107起。
新《环保法》中提出“按日计罚”的措施落实后,处罚的金额会增加很多,污染企业财务方面的风险会大大增加,资本市场关注的正是切实的风险。而公益诉讼则给污染企业带来担负刑事责任等可能性,这些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不确定性。
不仅如此,从2015年起,中国政府开始推行史无前例的空气考核,如果空气污染程度降低速度不达目标,该省或该地市的政绩考核成绩将被一票否决。包括水环境、土壤环境在内的大环境考核政策,也正在酝酿之中。
无论如何,在举国治污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不惧怕环境污染丑闻的不正常现象,应当被终结。
延伸阅读:
频上黑名单的上市公司为啥不怕环保法?
原标题:穹顶之下 海正污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