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要运用制度、政策、法律、市场机制及资金扶持等综合手段,加快制造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于技术落后、工艺落后、经济效益差、能源消耗利用水平低、产能落后及过剩、城市安全隐患大、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单位工业用地效率低的行业企业,进行逐步调整淘汰。
对于上海市产业调整重点区域,如桃浦地区、吴淞地区、高桥地区、吴泾地区等,均要推进专项调整。在政策配套上,可探索研究“原有产权企业优先参与土地二次开发”等机制,并将企业产能规模、腾出土地面积等指标作为扶持资金的补贴标准。
“十三五”是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化时期,面对工业4.0的来潮,上海制造业如何构建符合国家战略要求和“四个中心”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月26日,在全国政协人资环委“推进‘十三五’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专题调研座谈会上,上海市经信委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之前,不少政协委员也通过调研,提出了破题之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持续上升
市经信委表示,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上海的制造业已实现了“四个优化”,一是行业结构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的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持续上升,重化工业比重由“十一五”末的25%降至19%。二是投资结构优化——民间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技术改造投资比重上升,重化工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比重下降。三是布局结构优化——临港装备、漕泾化工、长兴船舶、民用航空等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对全市工业新的增长贡献率超过18%。四是能源结构优化——工业用能占全市比重从56%下降到53%,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从40%提高到42%,工业用能增长从10%下降到-3%。
为促进资源高效利用,近年来,上海市聚焦钢铁、焦化等耗能大户以及纺织印染、造纸等耗水大户,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自2007年以来,累计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6000多项,节约标煤830万吨。自2010年以来,除宝钢外,本市的焦炉已全部拆除,钢铁产能下降了300万吨,单位产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4%,单位产值水耗(吨水/万元)下降32.6%,单位人均产值(万元/人)上升18.5%,达136.5万元/人。节能、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正在逐步建立。
“四大要素”制约制造业升级
在分析上海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时,市经信委将其概括为“五个偏低”:
工业增加值率偏低。目前本市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工业结构以加工业为主,少数主导产业增加值率不到10%。
工业单位用地产出偏低,与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省市差距较大。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开发区单位土地产值近70亿元/平方公里,与之相比,日本东京都早在2007年,土地产值就达184.2亿元/平方公里,国内的深圳、苏州工业园区产出也已超过100亿元/平方公里。
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目前,本市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三成左右,产业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重点发展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生产性服务业能级偏低,仍然存在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不高、市场开放度不高等问题。
工业项目布局与城市功能匹配度偏低。上海在引进一些工业项目时,未能通盘考虑产业链、价值链、资源链的衔接,在生态、环境、人口、交通等方面与城市功能不相匹配,造成交通拥堵、人流潮汐、“产城不融合”等现象突出。
“十三五”期间,上海制造业还将面临“四大要素”制约。
一是工业用地资源减量化的瓶颈制约。如今,上海建设用地约占全市陆域面积45%,其中工业用地占比28%,是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的3—10倍。在“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上海需要在建设用地“零增长”的状态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难以为工业用地提供新的大规模支持。
二是工业投资增长放缓。本市工业实际投资规模已呈下降趋势,政府主导的开发投资模式面临重大挑战。
三是环境容量和能源资源约束。上海对能源的需求总量仍在不断增长,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强度在全国大城市中名列首位,能源约束趋于紧张的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四是创新创业人才、新兴高技能产业人才紧缺。上海既缺乏一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企业家队伍,也缺少从事高技能工作的“高级蓝领”,新兴制造业更面临“招工难”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海制造业的升级。
将“智造”作为科创中心主攻方向之一
如何破解上述难题瓶颈,推动上海制造业向高端发展,与环保相协调?市经信委提出如下思考:
首先要加快“四新”(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经济发展,以创新激活制造业的存量资源。目前,在国内智能制造领域,上海处于价值链相对高端的位置,并且产业链比较完善、创新链协调较强、资源链相对集聚,应充分发挥这些基础优势,并对照《中国制造2025》这一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将智能制造作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主攻方向,推动智能制造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脊梁骨”。在政策支持上,政府要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设立产业创新基金,用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资金、金融资本、风投机构向初创期创新企业投资,助其发展。
在各种新兴制造业中,新能源汽车广受关注。6月8日,市交通委宣布,《上海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规定,上海新建小区需留一成车位装充电桩。这些都体现了政府对这一新兴产业的重视和扶持。在市政协委员陈宁、刘艳看来,国家层面已明确以纯电驱动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国际国内汽车制造商纷纷摩拳擦掌、雄心勃勃地投入到这场博弈之中,同时,电器零部件、基础设施、电力供应及移动服务商等也积极参与到电动汽车的生产方阵中,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在形成。上海作为一个拥有国际、国内一流水准科研队伍和生产设施的汽车制造基地,理应走在电动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前沿,使电动汽车研发成为上海汽车制造业升级换代的突破口。
他们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电动汽车的研发、改进给予扶持,并推动其进入市场。政府要以身作则,带头使用电动汽车,以实际行动支持这一“智造”产业的发展,带动百姓消费。
电动汽车的案例,彰显了“自主创新”在汽车工业,乃至整个制造业中的重要作用。市政协委员潘跃进提出,上海曾是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领军者,但许多曾经享誉天下的品牌现已销声匿迹,说明“转型不易、升级更难”。上海若要步入“智造”行列,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则是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经济形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可以提升制造业在研发设计、测试验证、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的附加值水平,不断推动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目前,上海的实验室经济形态还很稚嫩,存在动力不足、模式不活、效率不高、规模不强等发展瓶颈,潘跃进建议上海充分发挥区位、经济、人才、文化、环境等诸多优势,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教机构为依托、各类实验室经济为平台,全面整合创新资源,汇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文化,进一步做大做强实验室经济,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
不少委员提出,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要运用制度、政策、法律、市场机制及资金扶持等综合手段,加快制造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于技术落后、工艺落后、经济效益差、能源消耗利用水平低、产能落后及过剩、城市安全隐患大、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单位工业用地效率低的行业企业,进行逐步调整淘汰。对于本市产业调整重点区域,如桃浦地区、吴淞地区、高桥地区、吴泾地区等,均要推进专项调整。在政策配套上,可探索研究“原有产权企业优先参与土地二次开发”等机制,并将企业产能规模、腾出土地面积等指标作为扶持资金的补贴标准。
原标题:“智造”让上海工业更环保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