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就有100多种,其中储量为世界各国前列的金属矿产近20种。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和开采技术的发展,采矿量在不断增加。矿产资源和开发利用,给人类提供了各种物质和能源,但也破坏了土地资源,污染环境。特别是在我国一些工矿区由于矿产资源开发中为考虑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致使土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在工矿区遏制破坏土地资源趋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l 我国矿区土地修复的紧迫性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金属、工业矿物、建筑材料等矿产资源被大量开采,给陆地自然环境带来了相当在的损害。据统计,1994年中国就有500万手工矿业工人工作在28万个矿区。大量的小规模手工采矿业,虽然发挥了重要的经济作用,也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但是加剧了对周边地表植被或水文条件的破坏和对大气、水体、土壤的污染。据报道,我国受采矿业影响土地大约有300万hm,其中受乡镇企业影响的占1/3,在上世纪末每年因采矿造成的废弃地面积达3.3万hm2。
我国矿区受损土地的恢复相当缓慢,但比例在逐年提高。上世纪80年代初得到修复的矿区废弃地只有0.7%一1%,到80年代末提高到了2%,90年代初增至6.7%,1994年达到13.3%。1994年得到修复利用的矿区土地面积是1992年和1993年的总和,占全国在1987年至1995年期间共修复土地的3.7%。目前,有关矿区土地的修复与生态恢复工作仍存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由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土地破坏总量的一半能被恢复并用于农业生产,那么我国每年的粮食产量会提高400亿kg。可见,修复与恢复矿区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健康对我国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矿区土地修复与恢复重建研究工作
在过去50年内我国土地修复与恢复重建研究工作,总体上可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① 上世纪50、60年代,矿区土地修复沿用传统思路:以通过填埋、刮土、复土等措施将退化土地改造成可耕种土地为目标的土地修复工作。②进入70、8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矿区土地资源的稳定利用以及相关的环境工程的配套问题,使得土地修复更加系统化。例如,中国煤矿学界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包括煤矿开采引起塌陷的预报预警系统、抗建筑变形理论、修复煤矿塌方土地的综合技术系统等L2]。③ 到了90年代,在矿区土地修复问题上更多地强调了生态学方面的观点,包括:选用适宜的表土、植物和肥料;研究先锋植物根的生长及根系分布结构;研究重金属的迁移模式;优化回填肥料的性质,例如利用煤炭垃圾或粉煤灰回填来促进植物生长;在生态恢复中综合考虑景观美化、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等问题。目前,生态学的观点在中国矿区土地修复研究与应用中被广泛接受,但客观地说,这种朴素的实用生态学观点与上升到西方科学家所推崇的“完全生态恢复”,即回复到最初的生态系统,在理论上还是有差别的。这个时期的土地修复是一种以植被复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的生态修复。④跨入2l世纪以来,一种以矿区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安全为恢复重建目标的污染土地修复在中国逐渐受到重视。其中包括了重金属矿区土地的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及其联合协同修复等多项环境与生物新技术。
3 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的自然限制因素
采矿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包括被剥离的废土、废石和尾矿等。尾矿废弃物通常含有混合的土壤、不同粒径的砂砾、尾矿废物及其风化产物等,与正常的土壤有很大的区别。不同矿区尾矿中有害重金属的浓度不同,其有机质、氮、磷的含量均很低,大概只有正常植被覆盖土壤平均背景值的20%一30%。这些废弃物简单堆放在陆地表面,给周边地区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江西德兴铜矿区、广东韶关和乐昌的铅锌矿区等。它们往往非常不稳定,除了直接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以外,还将引起其它的环境问题。其直接影响包括耕地、森林或牧地的损失、对土壤有机质分解和氮矿化过程的抑制、对植物生长的毒害、以及土地生产力的下降等;间接影响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和河流淤塞等。这些都将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衰减、景观资源和经济财富的损失。因采矿、冶炼及其废弃物的影响,矿区土壤表土常常缺失、压实、周期性侵蚀、温度波动大、并且受重金属污染、养分贫乏、生物多样性减少及其功能衰退。这些都构成了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环境恢复重建中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的限制因素。
4 矿区退化、污染土壤的修复
4.1 物理性修复
矿区土壤的表土常常会流失或遭到破坏。粉碎、压实、剥离、分级、排放等技术被用于改进矿区退化土地的物理特性,实际操作还包括梯田种植、排流水道和稳定塘设置、覆盖物或有机肥施用等L3]。植物残体余物(如稻草或大麦草)可作为覆盖物将土表层与极端温度变化隔开,增加土壤的持水量和减少地表径流对土壤造成的侵蚀。施用有机肥可显着改善土壤结构性。土壤物理性修复与恢复的关键是覆盖、培育与维持表土、改善土壤结构,建立植被覆盖、有效控制土壤侵蚀。
4.2 化学修复
多数矿区退化土壤缺乏有机质及其营养元素,如氮素。如果将修复后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其首要前提是恢复土壤的肥力及提高土壤生产力。有机废弃物如污水污泥、垃圾或熟堆肥可作为土壤添加剂,并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一种缓解释放的营养源,同时可通过螯合有效态的有毒金属而降低其毒性。Bradshaw和Chadiwick曾对可用于降低重金属有效性、改良尾矿理化性质并提供植物生长营养的一些常见有机物进行过系统的论述口。除有机添加剂以外,无机添加剂也可改善土壤特性,包括采石废弃物、粉碎的垃圾、煤灰、石灰、石膏肥料、氯化钙和硫酸等。在有毒的尾矿废弃物上覆盖一层如煤渣、钢渣等惰性材料,可防止有毒金属向表土层迁移,起到化学稳定修复作用。
4.3 绿色植物的稳定和提取修复
4.3.1利用重金属耐受型自然植物的稳定修复植物稳定修复是利用耐受性植物来固定矿区土壤中的重金属,主要是通过根部吸收和积累以及根区的沉淀。原位稳定是重金属污染土地修复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式,这包括使用适当的有机和无机添加剂及选用适宜的植物物种。
在重金属污染土地上种植金属耐受性植物可以降低金属的流动性,并减少进入食物链的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有毒金属将会被固定在生态系统中,减轻了通过风蚀和表土的风力传播所引起的迁移。同时,也减少了有毒金属因淋溶而进入地下水所引起的污染。可以通过种植并结合多种土壤添加剂,例如沸石、粗面岩、钢钻粒和羟磷灰石等固定土壤中重金属,来达到植物稳定的目标。利用耐受性植物稳定尾矿,还可以为自然净化提供良好的基础。在过去的几年里,已有关于在铅锌矿建立和定居几种先锋植物的成功示范例子的报道,包括草本(Vetiverzizanioldes)、禾本豆科(Sesbania rostrata)和木本豆科(Leucacna leucocephala)。因此,选择适宜的、可以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生存的植物对于矿区土地的复垦至关重要。然而,某些严重污染的土壤如果用植物修复的办法来去除重金属的话,将会非常耗时而不切实际。通常要选择抗旱性的、能在重金属污染和营养缺乏的土壤上快速生长的树木或草本植物。
4.3.2 利用重金属超积累型植物的提取修复 植物提取又称植物积累,包括超积累植物根部对重金属的吸收以及重金属向地上部分的转移和分配。超积累植物可以富集大量重金属。对重金属的超级耐受力是这些植物从土壤中去除金属的关键,液泡的再分配是自然超积累植物重金属超耐性的基础 。矿区通常是超积累植物的栖身地。有证据表明,植物包括某些树(柳树和白杨)能够从土中去除一定量的重金属,净化低污染水平的土壤L4]。重金属污染土壤可以通过播种超积累植物种子来净化,经过几季收割后,重金属会随植物一起从土壤中分离出来。收获后的植物可以焚烧、堆肥处理或进行金属冶炼。
然而,超积累植物通常是野生的。它们的生物量往往很小而且散布于偏僻地区,生长很慢且很难与其它植物共同生长,即使是同种植物。事实上,植物提取可能更适合于那些重金属浓度刚刚高于环境标准或极限浓度的土壤。人工合成的金属螯合剂,如EDTA和柠檬酸,可用来作为土壤添加剂来提高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在实践中,一方面要加快筛选具备忍耐和富集重金属能力的植物;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可以促进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或提高植物根系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农艺措施的应用。此外,将超富集基因转入基因工程植物也是一个发展方向。Chaney等建议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改进野生超富集植物,建立商业化的实用植物提取技术。具体包括选择植物种类、收集种子、规范土壤管理、发展植物管理实践和妥善处理生物量。此外,不同的净化方案可能要求不同的植物种类或多种植物的串联使用。通常,植物修复可与其它净化方案联合使用。金属矿区土地的植物提取修复正处于起步实验阶段,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4.4 植物一微生物及动物的协同修复
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氮循环是矿区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并保持长期稳定性的根本所在 。豆科植物能够与根瘤菌形成固氮根瘤,并将氮气转化为氨,促进氮的循环和积累。因此,在矿区废弃土地中,寄主植物和根瘤菌的存活、生长、繁殖,形成根瘤菌一寄主共生协同关系的能力以及它们的固氮效率都非常重要。如果某一方面受到重金属毒性的严重抑制,豆科植物则不可能促进土壤中氮的积累。豆科植物只有在具备适宜的根瘤菌存活的情况下才有价值。所以,直用豆科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主要问题就是寄主、根瘤菌和它们的共生体系对矿区废弃地特别是重金属毒性的耐受能力。
豆科植物能生长于污染土壤并进行有效的固氮作用,使土壤中氮的积累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一些具有茎瘤和根瘤的一年生豆科植物,生长速率快,能耐受有毒金属和低的营养水平,因而是理想的先锋植物,可加速人工生境的生态演替。Bengalgram(Cicerarientiurn)和(Cowpeaungiuculata)是对富含铅的土壤耐受性和适应性最强的植物。Cowpea和Bragg soybean(Glycinemax)通常有最大的干物质产量,并能从酸性含锌、锰、铅、铜、镍、铝的矿砂中大量吸收除了铝以外的其它重金属。Lotus purshianu、Lupinus bicolor、Trifolium pratense是耐受铜的豆科植物。因此,豆科植物具有重金属耐受性,并能提供有机质和氮源,可用于改良尾矿的性质。然而。重金属一般会抑制根瘤菌生长、寄主豆科植物瘤形成和固氮活性,甚至会导致豆科一根瘤菌无法建立共生关系,进而对豆科植物产生有机质、有效的氮素循环都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迄今的研究可得出两点结论:第一,有一些豆科植物种(生态型)在自然生长中可耐受废弃土地的土壤环境,寻找、筛选和培育这些耐受种(生态型)将会对金属矿区土地的修复产生重要的作用。第二,一些辅助方法对于提高豆科植物的氮积累非常必要,如基质改良(施磷、调节pH)和大量种植豆科植物以提高它们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种群优势。
菌根真菌与树根形成共生体,可以显着影响树木在污染土壤中的生长,并减少树根对重金属的吸收。接种固氮细菌和菌根可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重建。然而,接种菌根来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地的应用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另外,其它土壤生物,例如蚯蚓,在维持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5 矿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1)树立为工矿发展服务的农用土地经营目标。矿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既有别于其它农村,又区别于一般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特殊开放系统。其中土地是当地系统的支撑系统,是工农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随着工矿开发,矿区及附近人口急剧增加,必然会对食品结构、食品种类及丰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供需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对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就更加强烈。因此,要稳定工矿区土地经营,强化土地生态系统功能,更好地为工矿区提供农副产品。
(2)修复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业、林业、渔业、工地和娱乐场所,针对每一种用途都应有不同的技术要求(表1)。另外,连续监测和科学的后续管理对于保证修复效果的持久性也很重要。修复土地用于农业生产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因为作物吸收的毒害物质可能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威胁。因此,有必要建立起风险评价来揭示可能进入食物链的毒害物质的总量及其通道。
(3)为了在有毒金属矿区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可自我维持的植被,必须选择能够同时耐受特定金属、干旱和低营养水平胁迫的植物。有研究证明,有机添加剂可以帮助先锋植物的存活和定植。它们可最终改良人工生境,并为后续植物群落的定居创造适宜的条件种植不同类型的草本植物,或采取豆科植物和本地草种轮种能够恢复土壤肥力和加速生态演替。所选择豆科植物及根瘤菌应能够生长于重金属污染地区并可以耐受极端土壤环境。此外,植物必须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本地种是比较好的选择 J。中国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包括有172个属的1660个豆科植物种、亚种和变种。因此,从中国的不同地区寻找、筛选、繁殖耐受型植物物种(生态型)及相关的固氮菌,用于恢复不同类型的覆盖几个气象带的整个中国的金属矿区退化土地是很有必要的。
(4)要建立相关的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矿区土地修复的整体步骤要求政府部门、矿业经营者和不同学科的通力合作。修复必须是矿业整体操作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应该在运作开始就制定并及时执行。但是,现在很多的土地使用者或破坏者没有能力对土地进行修复。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保证修复工作的切实执行,特别是在那些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内部的切实执行。应对矿业活动造成的现存废弃地的修复制定修复期限,明确规定资金来源和使用责任,并为修复土地的质量标准和维护提供明确的指导方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矿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5)为了保证未来中国土地修复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强调以下几个观念:①土地修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复垦是有效的修复手段,应该维护修复土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②修复土地上种植植物的生产量应该达到标准允许水平。存活率应超过8O%一9O%;③修复的土地质量应该高于或至少维持在被开采前的水平;④有毒矿山废弃物应该用惰性和有机添加剂修正,并种植适宜的植物物种;⑤ 如果修复土地被用于农业生产,应采用特殊的修复技术,进行风险评价和监测,以确保有毒物质没有通过食链转移和富集;⑥应恢复原始地貌,如果可能,土地破坏前初始的覆盖土应被用于修复工程;⑦应该减少修复土地与邻近地区之间物质流的不平衡性;⑧有毒废弃物包括有产酸潜能的物质应被适当处理;⑨ 修复过程应尽量减少对野生动物群落包括鸟类、哺乳动物和鱼类的干扰。
原标题:矿区土地修复技术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