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对改善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极为重要。改善环境质量是三大战役总的目标,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则是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的有力武器和关键举措。” 在7月3日开展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环境执法工作创新”大讨论上,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表示。
陈吉宁要求,围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污染防治和环境执法工作,要着力抓好三个方面工作:要以全局的视野来谋划工作,要以创新的思路来推进工作,要以又严又实的态度做好基础工作。
作为环保部系列创新大讨论的第三场,对于经济新常态下的环保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前,环保需要创新,而且又很大的创新潜力,一些新的手段、方式有待进一步应用。
统筹三大污染综合治理
环保部称,改善环境质量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保护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要聚焦全面小康目标要求,优先解决老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问题。
目前已经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大气十条”)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水十条”)中,对于大气和水领域的防治都提出了明确的改善目标。
但环境质量改善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任然存在。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李蕾建议,统筹优先污染物、首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物,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将列入优控目录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纳入环评、总量减排、环境执法、排污许可证等工作中,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其向环境的排放,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大气处处长逯世泽认为,合理划分国家、省、市三级大气环境管理事权,以最小的管理成本和资金投入实现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在水污染防治问题上,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巡视员陈永清认为,结合我国国情,设计和实施好排污许可制度,大力促进污染源监管体系改革,全面推动水环境质量改善。
作为直接关系菜篮子、米袋子安全的土壤污染防治问题,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侯代军认为,应充分认识到土壤污染防治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源头上切断污染土壤的水气通道;将保护优先的原则落到实处,进一步明确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的职责,并统筹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的综合治理。
土壤的治理和水、大气的污染有一定的关系,有一个统筹的必要,马军认为,土壤治理投入非常大,整个效果难以直观评价,特别需要做好相应的前期评估、过程监督、治理结果评估等工作。
自动监控数据应作为执法依据
环保部介绍,加强环境执法监管,推动环境执法法治化,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当前的重中之重是着力做好抓督政、严查处、促公开和强能力等工作。
在督政问题上,今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主任高振宁建议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指导上级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同时,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主任刘长根认为,要研究梳理地方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实质内涵、主要工作,明确具体要求和相关惩戒措施,形成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动监测数据的效用上,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巡视员汪冬青认为,应该明确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定位,推动环境保护部(国家)污染源监控中心实体化进程,并继续积极努力与国家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协调沟通,推动自动监控现场端设施纳入计量仪器强制定期检定范围,明确自动监控数据作为环境执法依据的法律效力。
实际上,近年来虽然大量自动监测设备得到应用,但自动监测数据作为环境执法依据的却很少见。
马军称,自动监测数据只有山东等少数地区在尝试作为执法依据,多数地区还没有。自动监测数据如果管理好,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会小于手动监测,且有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应该被用作监管依据,需要在法律上进行明确。
陈吉宁要求,在监测方面,要深度运用环境监测数据,加强集成分析,使其真正成为科学决策和掌握实情的可靠依据。
延伸阅读:
环保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环境执法工作创新”大讨论
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 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环境执法工作创新”大讨论综述
原标题:陈吉宁问策环保: 优先解决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