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8月9日,在国内环保并购市场一贯低调的永清环保宣布正式完成对美国IST公司51%股权的收购,成为其控股股东(交易金额不详)。
技术型并购
IST公司全名为Integrated Science & Technology,据其官网信息,该公司成立于1991年。具有从场地评价、工程涉及、修复工程、计算机3D建模等较为全面的能力。至今已为多家全球《财富》杂志前100位的企业提供修复服务(包括GE、埃克森美孚、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等)。其曾先后参与完成“海湾战争科威特污染场地修复”、“加利福尼亚州六价铬污染地下水修复”、“意大利特雷卡泰油井井喷原油污染修复”等经典修复项目。首席工程师ROBERT E. HINCHEE先生是生物修复领域的技术大牛,曾经主持过国际原位-异位修复研讨会,也曾担任美国国会和联合国的环境观察员。可以看出,该IST公司是一家典型的技术型企业。
技术实力
事实上,虽然永清环保一直是为数不多的土壤修复概念股之一,但土壤修复业务收入在其营收中占比十分有限。

如上左图,永清环保的土壤修复业务营收占比在2012~2014年间不断下降。当然,这与永清工业烟气处理的主营业务业绩稳步提升有关,但从绝对值来看,其土壤修复业务的发展也并不尽如人意。
永清的土壤修复业务板块分为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和土壤修复药剂生产销售。如上右图,工程收入在2012~2013年间下降明显,在14年也未有起色。而修复药剂销售则在药剂生产子公司永清环保药剂(湖南)有限公司2013年投产之后一路向好,但这一块收入的规模较小。

延伸阅读:
永清环保完成中国上市环保企业今年海外并购首例
永清环保收购美国IST “大土壤”战略布局日益清晰
永清环保力拓华东地区环保市场 加快布局土壤修复产业
永清环保海外并购系列报道——“解码IST”(一)
永清环保海外并购系列报道——“解码IST”(二)
土壤修复业务的利润率如何?可以看到,重金属污染治理业务的毛利率在2012~2014年间变化趋势和收入规模变化如出一辙:2013年大幅下降,2014年也未有起色(当然,相对而言并非不堪,该业务与公司总体毛利率差不多)。依然构成对比的是:药剂销售毛利率在该业务启动后一路攀升,成为公司盈利水平最高的业务。
修复工程业务的不温不火除修复行业本身不成熟、竞争加剧(主要竞争对手高能环境已上市、建工修复在IPO在途)以外,修复技术实力不足也是导致其在全国修复市场竞争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上图所示,永清环保的近30项专利储备中仅有在2013年获得的一项土壤修复相关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治理砷污染土壤的修复药剂及使用方法”与土壤修复有关。(顺便八卦一下:该专利的第一发明人为永清在2010年从中石化巴陵石化挖来任董事,从事研发的谢伦专先生,其在2014年8月从永清离职)
作为参照,修复领域真正的大佬建工修复拥有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有15项发明专利和9项实用新型专利在申请。另外,还有6项土壤修复相关软件著作权。与之对比,永清环保的土壤修复技术实力确实相形见绌。
行业机遇
自上半年“水十条”公布之后,第三只靴子“土十条”何时落地成为业内外猜测的热点问题。从官方渠道公布的现有消息来看,这只靴子或许不会太远——今年年底或明年就可能出台。另外,环保部于近日宣布,在加强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方面,今年中央下达重金属专项资金36亿元,支持30个地市重点区域重金属治理和37个重金属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在种种利好之下,内冷外热已多年的修复行业有望真正获得一支强力启动的兴奋剂。全国各地土壤修复工程的订单将开始大规模释放。
对于永清环保来说,虽然湘江流域的重金属治污需求给予了其明显的地利,但该蛋糕毕竟有限。如何将业务能力拓展得更加全面,以在全国范围内和其它修复龙头企业的竞争中获得订单,是其在战略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此次对技术型企业IST的收购应该就是永清环保给出的答案。至于国际技术是否服国内的水土?此次收购是否能够提振永清的土壤修复工程业务?或许答案要在未来各地修复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战场上找。
延伸阅读:
永清环保完成中国上市环保企业今年海外并购首例
永清环保收购美国IST “大土壤”战略布局日益清晰
永清环保力拓华东地区环保市场 加快布局土壤修复产业
永清环保海外并购系列报道——“解码IST”(一)
永清环保海外并购系列报道——“解码IST”(二)
原标题:加码修复工程,弥补技术不足——永清环保并购美国IST公司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