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人员穿着白大褂,优雅地做实验,那是电视剧里的情节,现实中的场景却是大部分时间,他们在山野中穿行采样江苏常州市环保部门与南开大学合作,历时三年进行的常州市PM2.5源解析,即将于近期公布结果。在此之前,国内只有极少数城市公布了PM2.5源解析结果,与其他城市相比,常州多做了一件事:常

首页 > 环境监测 > 报道 > 正文

他们在山野中穿行 24小时为常州环境"把脉"

2015-09-22 16:32 来源:常州晚报 

环境监测人员穿着白大褂,优雅地做实验,那是电视剧里的情节,现实中的场景却是———

大部分时间,他们在山野中穿行采样

江苏常州市环保部门与南开大学合作,历时三年进行的常州市PM2.5源解析,即将于近期公布结果。在此之前,国内只有极少数城市公布了PM2.5源解析结果,与其他城市相比,常州多做了一件事: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与常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联手,根据源解析结果进行反推,从不同的技术路线进行验证。

不止是空气,常州市境内所有在用饮用水水源地、备用水源地的源水水质,把好这第一道关口的,仍然是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从常规监测、专题监测到突发事件应急监测,全天候、24小时为常州环境“把脉”的,是市环境监测中心的一支科研团队。

在企业排气口取样

为建一个监测点,前后至少跑5趟

9月中旬,PM2.5源解析结果发布已经进入倒计时,在承担这项工作的市环境监测中心自动监测室,你会看到一个走路手扶着腰、不时用拳头捶打腰部的年轻人。他叫何涛,自动监测室骨干,在源解析工作进行反推的时候,何涛扁桃体发了炎,又因为每天对着电脑看图表、做统计分析,累成了腰肌劳损。

大气污染防治是该市今年的民生“一号工程”,这是一项多部门联动的重大工程。每天,市民通过市环保局官网、江苏省环保厅官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官网和每日空气质量官方APP看到的数据,都由自动监测室实时监测、统计、上传、发布。

自动监测室主任夏京介绍,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该市的空气监测站(点)要进行优化和调整,包含金坛在内一共有20个监测点,其中,有正在使用中的老点位,也有即将新增的点位,还有移址重建的调整点位。

每个点位的选址布局不但要符合国家关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的技术规范要求,还要到拟建点位附近寻找合适的房子,跟房子的业主单位谈,还要在屋顶上安装监测仪器,每个点都要跑不下5趟,才能基本敲定。

据悉,这个月,监测中心邀请的环保部专家即将对这20个空气监测点位进行评审。

长期吃住在船上的,不一定是渔民

去年夏天,金坛钱资荡,一位老人带着小孙子从湖边路过,看到几位年轻人蹲在船上在洗泥。老人跟小孙子说:“你要好好学习,不然以后只能像他一样去洗泥做苦活。”

听起来,这很像是冷笑话段子。而实际上,洗泥的年轻人,是市环境监测中心生物生态室的张翔和他的同事。在大量的常规监测和水专项课题研究进程中,工作人员常年要在太湖、滆湖、长荡湖、钱资荡等水域中打捞底泥,老人看到的“洗泥”,其实是在取样。

实验室曾经请了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帮忙从湖中夹泥取样,才干了几天对方就走人,去收菜贩菜了。“一天200块工钱,他觉得干这活又累钱还少,不如收菜贩菜舒服挣钱多。”工人走了,实验室几位同事就自已干。夹泥的夹子满了有三十几斤,采访的时候,生物生态室主任陈桥伸出双手给我们看,都是厚厚的老茧。

采样工作是连续性的,经常采完已经过了吃饭的点,开水和方便面成了他们最亲密的“搭档”。一个采样周期一般要15天左右,最长的一次连续一个月吃住在船上。今年8月份,陈桥和张翔到太湖取样,兄弟俩不幸双双负伤:陈桥被开水瓶烫伤了右脚,张翔上岸时被码头台阶上的青苔滑倒摔了一跤受伤,左胳膊肘处缝了6针。缝完针不能再在户外做“苦活”,轻伤不下火线,张翔就回到实验室进行室内工作,一天都没有休息。

常年在湖上、山间等野外环境采样,工作强度大,日积月累的风吹日晒使得小伙子们的肤色也愈发“健康”。一次,陈桥一个很久不见的同学来看他,很惊诧:“你怎么变得这么黑?”这是常年野外采样的额外“收获”。

消防战士都撤了,他们还得耐心守候

天色已经全黑,某工业企业厂区附近,几个年轻人坐在马路牙子上,就着路灯灯光吃着盒饭。

这是今年春天一次突发事件现场,这几位年轻人是市环境监测中心派出的应急监测人员,负责现场采样,这次在现场一待就是15天。消防战士撤了,环境应急监测人员还不能撤,什么时候可以撤?只有等到监测指标的数据回归正常标准且持续平稳,才能撤。

采好的样品被立即送回市环境监测中心,理化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在实验室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24小时不间断,什么时候送来就什么时候实验。理化中心主任王延军介绍,为防止样品挥发或是发生质变,必须尽快进实验室分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所有突发事件,最后都会涉及追究相关者的责任,出具的报告必须科学、准确、公正。

与常规监测不同,应急监测的一些指标,每个小时都要采样,频次高、密度大,还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出具监测报告。今年4月份的现场应急监测破了纪录:理化室三组工作人员一个晚上做了296份样品的实验室分析。每份样品先进行预处理,为了得出准确的浓度,要反复实验。有的指标虽然是常规项目,但是耗时长,像总磷浓度,一次实验就要几个小时。

应急监测现场除了可预判的危险,还有不可预知的危险,近几年来,恶意倾倒固废残渣、液体的事情常有,一次,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去现场采完样回来,一路只听到盛放样品的容器不停地发出“砰砰”的声音,驾驶员的眼睛都被熏得掉眼泪,因为不知道固废残渣的成份,也不敢贸然往里面添加溶剂,“理化中心就是一个跟危险分子打交道的地方。”

在天津港爆炸事故后方实验室应急监测

常州“技术骨干”支援当地同行

9月11日,市环境监测中心理化中心副主任章霖之,回到监测中心上班了。

9月3日,举国上下观看阅兵式的时候,章霖之正在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支援当地同行,对从天津港爆炸事故现场提取的样品进行应急监测。

环境监测技术、实力强的江苏省,前后一共有3批人员奔赴天津进行技术支持,章霖之是第三批,当时,省监测中心点名要他去。9月1日接到通知,章霖之2日就坐上高铁出发了。

9月1日,出发前一天,章霖之的妈妈问他是不是要去天津的爆炸区,他说不是,是在后方实验室进行监测。尽管这样,还是不能完全打消老人的担心。9月2日,很多人趁着小长假回家或游玩时,章霖之乘高铁赶到了天津,“到现场一接触就定心了。”

当时,尽管距离爆炸事件发生已经过去了3个星期,现场的监测频次降低了,监测点位也减少了,但是比起常规监测,每天送来的样品数量还是比较多的。章霖之和其他11位来自江苏的同行专门负责监测半挥发性有机物、挥发性有机物,因为每天下午和晚上都有样品送过来,大家晚上还要通宵值班。

对于章霖之来说,突发事件现场的应急监测并不陌生,在常州也做过。与在常州不同的是,因为知道样品里可能含有什么样的污染物类型,在定性上心里已经有些底;而天津现场的应急监测,只能临时参照美国的EPA标准进行广谱筛查,监测方案也在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对其中60多种半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省中心为什么会点名要章霖之去?他是2010年的常州市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工种的技术状元,2011年获“常州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并被授予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今年又获国家环境监测“技术骨干”称号。

在技术监测能手云集的市环境监测中心,章霖之是其中一位。9月份,环保部又点名抽调中心两位技术人员北上首都,参与一项课题。(胡艳)

原标题:他们在山野中穿行 24小时为常州环境"把脉"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