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大地寸土不让,故能成其疆。
看不见,摸不出,闻不着,正是因为隐蔽性、积累性和滞后性,我国的土壤污染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被忽视,以致沉疴新病双重恶化,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极大威胁,还使民众的身体健康无法得到保障。

资料显示,全国受污染耕地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在5000万亩左右,这部分耕地已经不能种植粮食;珠三角地区部分城市有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于严重超标;长三角、京津冀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是土壤污染的重灾区……
《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在“十二五”期间拨款300亿元,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这让土壤修复从概念走向实际操作阶段,更让土壤修复形成一条趋向于完整的产业链,乘势崛起。有专家预计,最近五年之内,国内土壤修复的总规模可达到6000亿元,成为新的经济支柱之一。
前景虽好,道阻且坚。因为起步较晚,我国土壤修复行业仍然面临不少的难题:土壤污染管理体系及政策法规支持的不完善,产业研发能力薄弱,资金需求大融资渠道却单一等,造成了繁华之中的不稳定因素,让本来巨大的潜在市场蒙上了一层薄雾。
所幸的是,此前环保部官员明确表示,被称为“土十条”的《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已由环保部提交至国务院审核,预计今年年内或明年初将会出台。PPP模式的不断成熟,推进市场化进程,激发大量社会资本参与土壤修复,打破投融资瓶颈,成功弥补土壤修复投资大、收益慢、回报低的缺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且行且补漏查缺,“木桶短板”不断补充,土壤修复的产业含金量越来越高,而经过大浪淘沙群雄逐鹿的“血之洗礼”后,产业的集中度比环保行业其他领域都要高出一个层次。
尽管相对于大气和水污染,治理的任务更加艰难困苦,但土壤污染治理的步伐一颗不会停歇,土壤修复产业的崛起也将成为大环保行业不可忽视的一道风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田为先。“大地之殇”已呈衰减势头,绿色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在这矛盾不可避免、麻烦在所难免的治理过程中,我们仍旧希冀着土壤变绿,环境变美的那天。
原标题:今日视野:寸土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