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互联网+技术已开始影响到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在内的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作为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制度保障,环评面临的监管任务重,工作量大,支撑环评的基础数据建设长期以来滞后于需求,在环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探索推进互联网+技术在环评领域的应用,可以

首页 > 环境监察 > 评论 > 正文

互联网+:创新环评决策监管之道

2015-10-19 06:56 来源: 环境影响评价杂志 作者: 孙钰

目前,“互联网+”技术已开始影响到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在内的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作为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制度保障,环评面临的监管任务重,工作量大,支撑环评的基础数据建设长期以来滞后于需求,在环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探索推进“互联网+”技术在环评领域的应用,可以有效利用大数据支持环评监管决策,围绕环评中的核心要素打造“环评一张图”会商平台,应用互联网+ 技术创新和完善环评管理手段。

自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技术已开始影响到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在内的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为推进“互联网+”技术在环评领域的应用,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主办、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数值模拟重实验室承办的环评基础数据库应用平台发布暨互联网+ 环评应用研讨会7 月16 日在银川召开,此次会议探讨了探讨环评领域大数据利用的有效途径,以及互联网+环评的未来发展趋势。

利用大数据支持监管决策

作为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制度保障,环评面临的监管任务重,工作量大,全国每年仅建设项目环评就有30 万~ 40 万个。而各级环保主管部门环评管理人员少,监管手段单一,同时环评面临“简政放权”新形势下管理重点和方式的变化。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大量数据资源作为支撑,然而长期以来支撑环评的基础数据建设滞后于需求,在环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环评监管信息存在孤岛现象,未形成监管信息“获取-分析-决策-行动-反馈”的完整链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评实施与监管全流程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开展环评基础数据库建设,则是对实施环评制度长期积累的大量环评数据资料进行信息化、标准化管理利用的重要途径,进而可为环评面向长远发展提供信息资源支撑。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10 年开始启动环评基础数据库建设项目,目前环评基础数据库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环评基础数据库涉及数据资源、数据库建设、共享交换、应用服务等4 方面、16 类标准规范。其中,数据中心盘活并入库10 年来国家级环评核心数据,提取16 个重点行业3 000 多项环评项目指标,入库50 多万条数据,涵盖气象、水文、地形、水质监测等基础数据以及全国主体生态功能区划、自然保护区等空间地理数据,囊括战略、规划、项目环评验收等各阶段环评数据,初步形成环评支撑、业务、管理3大数据库群。

自2015 年起,基于环评基础数据库成果,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组织开发环评基础数据应用平台,目前已收集整理环评报告书、评估意见、审批批文等上万份环评文件,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敏感点信息、地形数据、水文资料等大量环评必需的基础数据。这一环评数据与应用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推动环境领域资源共享进程,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数据资源,实现科研成果和业务数据的最大化应用,并可节约大量经费,避免重复劳动。通过大量数据的收集处理,也可以盘活国家投入巨资产生的国家级环评核心成果数据,促进这些数据资源的长期保存利用。在此次研讨会上,包括环评基础数据、信息资源、模型服务和计算平台在内的第一批环评基础数据产品首次正式发布。

环境信息资源的获取对于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评管理决策具有关键性作用。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主任崔书红在研讨会上表示,互联网+ 环评的实质是围绕环评改革需求,进行环评管理手段创新探索,将环评工作推上新台阶,为环评全过程、特别是事中事后监管提供有力保障。互联网+ 环评的重点是实现环评基础数据库建设,以构建应用智能化环评监管平台。建设“智慧环保”管理平台可以将大数据空间化、可视化、关联化,实现对全国环评审批实时统计分析、预报预警、技术校核和信息发布。

打造“一张图”会商平台

传统的环评技术审查和审批一直依靠专家评审模式,针对涉及复杂环境条件和工艺项目往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按照既有模式进行预测、验算。随着环评基础数据库数据资源和技术力量不断丰富,在大量数据基础上,开发面向国家和地方环评技术评估及审批的会商系统,围绕环评中的工程概况、区域环境、环境影响、指标分析和公众参与等核心评价要素,打造“环评一张图”会商平台五大核心数据资源展示和分析评估模块,则可为环评技术审查和审批部门提供更科学的集成化服务平台。

环评会商系统及共享平台可以通过全景展示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现状,动态显示项目对周边环境影响,横向比对项目在全国同行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和行业排名情况,可视化显示项目公众参与地点、调查统计数据等信息。在功能模块集成基础上,环评会商平台通过强化数据整合集成、加工与挖掘分析、环境影响模拟分析、环评技术复核等方面技术支撑力量,可显著提升服务功能,为决策支持提供有效服务。通过环评基础数据库共享平台接口,会商平台可实现围绕项目的基础信息及附件信息展示,实现工程要素可视化,结合GIS 技术在多种基础底图中展现工程位置和重点设施等空间分布和属性信息,在空间中通过建立与其他项目关联从而获取更为丰富的关联信息,通过项目区域不同时期影像对比,清晰辨识地貌变化与项目建设过程,集成展示项目的工程特征和空间信息。

环评会商平台同时具有环境影响的实时动态模拟、多方位行业指标分析的特点。通过结合国家和省级评估中心的空间支撑数据以及区域环境数据,会商平台以环境功能区划、环境敏感区、相关规划和环境敏感点为主体分类,进行综合叠加展示,结合缓冲区分析、地图量算等GIS 手段,从而直观展现项目周边区域环境现状以及与项目主体的关系,可为项目建设区域提供环境敏感性辅助分析。

据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环评基础数据库会商平台是一个创新应用平台,在国内外没有成功案例可供借鉴,其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通过近两年的建设,会商平台结合火电、石化、机场等多个国家级重大敏感项目的技术评估开展典型项目应用,不断通过梳理沉淀,研究形成业务模型架构指导会商业务功能的开发建设。在火电行业典型项目应用中,围绕环评会商5 大功能模块开展数据整理、功能组织和可视化展现,实现基于大气环境影响的在线模拟分析; 在机场行业典型项目应用中,会商系统开展交通行业各类资源的展现功能开发,结合噪声模拟预测结果,实现模拟方案管理和结果在线展示。

随着环评审批权限逐年下放,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被分散到各省份和地方。通过与地方评估机构的共建共享,一方面可为地方提供国家级技术平台支撑,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国家环评基础数据资源,通过省市地方数据向国家平台推送,及时更新省地部门所掌握的环境基础信息,也可更全面地了解地方环评项目情况,发挥国家级技术服务平台在一些重大项目以及跨流域、区域项目评估中的优势,提升国家环评基础数据库的服务功能和影响力。通过搭建环评基础数据库共享平台,可为地方环境管理部门等各级用户提供服务。据悉,目前国家级数据库已实现广西、云南两省环境基础数据与业务数据接入,并将环评会商平台建设成果服务于地方评估机构。

与此同时,环评会商平台围绕项目公参调查点布局和调查统计数据,也能以空间分布、结果统计和多媒体附件等手段,详实展现个人与团体调查和座谈会意见等信息,可以帮助全面了解公众对项目建设的意见及建议。

互联网+创新完善管理手段

目前,环评数据依然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一些重要的环境基础信息,如全国重点生态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区域环境监测数据等缺乏有效获取途径,信息资料呈现“破碎化”倾向,难以有效维护,会直接影响环评的技术判断。因此,亟待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拓展环境基础数据服务通道,夯实环评基础数据库的数据支撑能力。

环评基础数据库进行了大量基础数据的分类整理,但目前主要集于环评技术文件提取,今后尚需持续开展数据库管理和维护,以不断提高数据质量和生命力,同时从环评管理全过程出发,持续不断补充新的数据资源,加强环评、验收、后评价、总量、环境和污染源监测等数据资源整合,解决环评数据关联性问题,进行环评信息数据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可持续的具有生命力的数据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环评基础数据库价值,为环评管理提供有力技术信息支撑应用平台。

目前,环评行业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要想不被边缘化,突破困局,就要做出调整改变。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肖微炜建议,环境咨询与环评行业应该寻找结合点,主动拥抱互联网时代,延伸拓展业务,全面接纳互联网思维,提供综合环境服务。

以公众参与为例,传统公参调查对象一般是调查者现场随机确定,对于受访者来说是被动接受,而互联网公参相对来说则形式多样,不受篇幅、形式限制,便于受访者更好地理解。由于网络问卷调查受访者为自愿参与,填写的意见更加真实。借助互联网平台,公参调查范围可不再局限于相关单位、专家和公众,调查范围可扩展至所有对建设项目感兴趣的人群。应用互联网进行公参调查的优点还包括降低成本、信息完整等。公众可以通过在线填写调查问卷、发表评论等形式随时提交反馈意见,也可以举办网络研讨会,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

据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王虎介绍,环评公参平台可以集项目公示、问卷调查、意见反馈、项目定位等多功能为一体,根据项目特点以及受访者所处地域、环境、个人情况,具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查问卷。例如,可以利用专业意见调查公司协助建设单位进行公参调查,从而提高效率。也可以在线订购公参调查服务,通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与公众打交道时手段可能更加成熟。利用互联网进行公参还可以降低调查成本,收集的信息相对完整,便于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目前在推进地方试点项目过程中仍存在较大困难和压力,一些地方评估机构基础能力建设较为薄弱,缺乏数据服务基础条件和试点推广机制。相关专家建议,需要加强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国家层面推动,提升地方环评数据库建设能力,突破地域分割,扩充地方省市环评所需精细数据,通过数据共享调用和互补方式,不断完善平台整合与数据共用。同时,需要与相关部委建立数据合作通道,为环评单位获取基础数据建立统一数据获取平台,简化前期数据准备和分析处理过程,从而提升国家环评基础数据平台应用广度和深度。

环评是污染源防控的前置保障,需要通过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数据质量和管理效率,加强数据资源管理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完善数据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应用等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创新监管思路,构建应用智能化环评监管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增强环评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使环评管理方式更加合理完善,精准打击环评违法违规行为,督促地方政府更好地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在污染源头预防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有力支撑。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