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的频发和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脚下这片生存土地的状况。据统计,截至上世纪末,我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相当于12个北京市。对于土壤修复产业刚刚起步的我们而言,任重而道远。为详细了解我们在土壤

首页 > 环境修复 > 土壤修复 > 评论 > 正文

【前线】直面土壤“隐形杀手”

2015-12-16 08:48 来源: 《前线》 作者: 魏晔玲 金蕾蕾

近些年,随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的频发和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脚下这片生存土地的状况。据统计,截至上世纪末,我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相当于12个北京市。对于土壤修复产业刚刚起步的我们而言,任重而道远。为详细了解我们在土壤修复方面面临的机遇和困境,记者来到国内第一家从事环境修复业务且目前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专业公司——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紫色土的警示

相对于污染的水变黑、天变灰,土壤的污染并不直观可见,这也是土壤污染长期被忽视的原因之一。

在北京建工修复公司,记者看到了一罐土壤样本——深紫色的土壤,令人震惊。“这个样本采样于某化工厂遗址的地表以下,当时还散发着刺鼻的酸臭味。但是采样地块的表层土壤,肉眼看不到任何异常。如果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当地人而言,危害可想而知。”修复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说。据了解,这罐土壤样本提取于一家化工厂所在地。该化工厂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直到2000年才关闭。由于当时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对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可即使高浓度的化学污染物与这片土地亲密“接触”了近50年,人们仍无法用肉眼判断出这片土地是否被污染。而该化工厂不远处就是一大片住宅区,如果不进行及时处理,污染物会随着地下水的迁移危害到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

土壤污染的过程“悄无声息”,其危害的显现也并非“立竿见影”,这就更加重了土壤污染的隐蔽性。据介绍,土壤污染物的吸收与释放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可达几十年到上百年。上世纪60年代,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爆发了一种“痛痛病”,患者极易骨折,病情严重的打一个喷嚏就会骨折。“痛痛病”引起了当时日本社会的高度重视,后经调查发现,该病由开始于30多年前的土壤污染造成。

污染的隐蔽性和后果显现的滞后性,使土壤污染成为名副其实的“隐形杀手”。

随着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工业“三废”,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垃圾焚烧,城市污水等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不断受到污染,我国不少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土壤污染的问题。2014年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指出,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达16.1%。

对于北京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而言,比较突出的土壤污染问题是关闭、搬迁化工厂等工业场地后腾退出来的土地。相对于没有受到污染的土地,这样的土地被称为“棕地”,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才能开发使用。北京市很早就开始着手处理这方面的问题,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整个国家也已经意识到土壤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从2004年国家出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开始,各种有关土壤污染修复的政策相继出台。2015年3月,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表示,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在起草过程中。专家坦言,该法律的出台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土壤污染修复的进程。

2007年,在公众对“土壤修复”一词还很陌生的时候,北京建工集团就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从事环境修复业务的专业公司——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公司累计完成代表性场地调查和修复工程项目130 余例,市场占有率居于行业前列。北京化工三厂、北京红狮涂料厂等曾引起北京人关注的土壤修复工程都是由他们完成的。

北京建工修复公司的一面展示墙上挂满了他们的辉煌:完成国内第一例土壤修复项目、完成国内第一例农药污染场地修复项目、完成国内第一例大型化工厂污染修复项目……十多个全国第一记载着北京建工修复公司为改善土壤环境作出的贡献。

复杂的内科手术

土壤污染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在技术、装备、工程管理、资金实力等方面具有全方位的能力。北京建工修复公司副总经理李书鹏给我们打了一个比方:“如果把被污染的土地比喻成一个病人的话,土壤污染修复就像给这个病人做了一场复杂的内科手术。不仅要求技艺高超,还得对症下药。”

就像医生做手术之前要先诊断病情一样,在确定使用哪项修复技术之前也要进行精密地采样、评估。在北京建工修复公司建设的国内首个环境修复专业展厅里,记者看到了采样机的工作过程。该设备可将钻头压入地下不同的深度进行采样,同时将数据传回电脑进行实时分析。采样机还装有履带,可以在坑洼不平的土地上随意移动。采样完成后,技术人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制订修复方案。在小试、中试成功的基础上才能正式开始“手术”。

据了解,目前关于土壤污染修复的技术手段有很多种。记者在北京建工修复公司看到两块书本大小的泥饼,一问才知,这是采用土壤洗脱技术把污染物从土壤中“洗”出来后压制成的饼。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大大减少待处理的污染土壤量,经济实用。

处理有机污染物,比较常用的是热脱附技术。顾名思义,热脱附就是通过对土壤进行加热达到有机污染物的沸点,使污染物从土壤中挥发出来,处理效率可达99%以上。北京建工修复公司拥有国内最大的直接热脱附设备,目前正在江苏某地进行现场作业。该地块是化工厂搬迁后腾退出来的。从现场回传的视频,我们看到,远远望去在一片空旷的土地上,这台热脱附设备有五六层楼那么高,就像一个钢铁巨人矗立在场地中心。在机器的进口处,搭建了一个白色大棚,受污染的土壤就从这里被送进机器。白色大棚起到了防止有毒物质和粉尘挥发的作用。一般只需要十来分钟就可以完成处理。干净的土通过传送带被运输出来,而挥发出的污染物经过尾气收集和处理装置变成达标排放物。

当我们对这项技术啧啧称奇的时候,北京建工修复公司的工作人员拿出一瓶浅褐色粉末让我们猜它的用途。看到记者一脸迷惑,工作人员揭开了谜底。原来,这瓶不起眼的粉末是卵磷脂微乳液的食品级缓释碳源,即是一种食品级生物菌种,也是进行土壤污染修复的高手。通过喷淋的方式,使生物菌种与土壤中的污染物发生反应,从而达到降解污染物的作用。该粉末有一股淡淡的麸皮的味道,由于以小麦等植物为原材料,因此不会对土壤造成任何二次损害。目前,国外很多国家已转向微生物降解法进行土壤污染修复。

李书鹏解释说:“任何一种处理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具体选择哪项技术,还要由实际情况来决定。场地污染物的种类、性质和分布浓度,场地的水文地质情况,未来开发规划以及修复周期长短等,都是进行土壤修复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般而言,完成一次土壤修复“手术”需要一至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导致整台“手术”的失败。最后,还要经过环保部门的验收,工程才算全部完成。看到一块场地经过几年的修复变污为绿,就像生病的人通过治疗转危为安,是李书鹏和他的同事们最开心的时刻。

必须走出的困局

土壤环境严峻形势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能做的只有积极应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总要求,土壤环境立法、土壤行动计划等顶层设计已经启动,伴随着行业企业的成长以及全社会对环境修复认识的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我国环境修复产业必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据业内专家预测,2014年至2020年国内土壤修复的总市场规模将超6000亿元。在这样利好的形势下,行业相关企业都表示对未来充满信心。北京建工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戴彬彬说,北京建工集团将进一步扶持建工修复公司发展,不断巩固市场领先优势,同时还将加快实施借助资本带动修复业务及其他环保产业整合与扩张的长远战略。未来,绿色环保理念将融入北京建工集团的整个产业链条,成为企业搏击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北京建工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绿色推动力。

在看到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土地之“病”非一日之“寒”,“药到病除”非一日之“功”。要想标本兼治,必须正视和扫除横亘在土壤污染修复之路上的一道道障碍。

据了解,在环保产业发达的国家,土壤修复产业所占环保产业的市场份额高达30%—50%,而我国的土壤修复产业才刚刚起步。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技术的落后和人才的缺乏。目前,在土壤修复领域,相当数量的技术都需要从国外引进。而国内大型污染场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却在逐年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渴求日益凸显。

作为行业“领头羊”的北京建工修复公司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56人,占公司总人数的53%,其中还有多名是通过多种渠道引进的拥有丰富修复经验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使得北京建工修复公司成为行业佼佼者。他们在做好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国家重大课题、规划的调研和起草,组织行业论坛的召开,为推动行业技术水平积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技术的落后和人才的缺乏,是土壤污染修复行业内部的问题。部分地区、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和资金无法保障,是阻碍土壤污染修复产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虽然国家高度重视、政府部门大力整治环境污染问题的决心已显现无疑,“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专门拨款300亿元用于污染土壤修复,但部分地区和部门重视不够的现象仍然存在。“因为进行土壤污染修复并不能立竿见影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显然与某些官员的‘唯GDP’思想不合拍。”一位土壤污染修复专家坦言。

资金问题也是进行土壤污染修复必须解决的。记者算了一笔账,假定污染土壤只有半米深,按照现在的工业场地修复的市场价格,一亩地需要的修复费用高达十几万元。这笔经费由谁承担?国际惯例是“谁污染谁治理”,可由于场地污染主体比如化工厂早已倒闭等历史原因或者污染主体根本无力承担,使得修复资金的来源问题异常突出。目前,修复资金的来源主要有政府买单和开发商出资两种方式,但这毕竟不是长远之计。

尽管困难重重,机遇毕竟大于挑战。在这场与土壤“隐形杀手”的较量中,我们信心满满。随着国家和公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一定能恢复“健康”。

原标题:直面土壤“隐形杀手”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