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郝晓地教授团队最新发表在《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的论文“MBR工艺可持续性能量化评价”,通过科学严谨的推理,得出结论:“MBR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一种可持续性工艺。究其原因,主要是过高的能耗与运行成本完全掩蔽了其在良好出水水质与紧凑占地方面的优势”。这一观点,无疑为当今火热的MBR工艺泼了一瓢降温的冷水。
论文参照污水处理工艺选择一般性评价方法进行建模,考虑三方面内容:
1)投资与运行费用,主要包括基本建设与运行管理费用;
2)运行效果及其稳定性,涵盖工艺对涉及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工艺运行稳定性、工艺运行管理复杂性等指标;
3)工艺资源回收与利用程度,主要考量工艺对资源的回收与利用能力。
论文从以上三个维度进行建模,对MBR可持续性能评价指数(SI)进行了建模。基本数据及结论如下:
国内部分MBR工艺基建费用
部分国内外MBR工艺污水处理厂运行状况
不同区域/城市MBR工艺占地效益因子(ξ)
部分国家传统工艺能耗值
国内部分污水处理厂能耗值
不同污水处理厂应用MBR工艺升级改造前、后能耗值
一区特大城市和三区中小城市部分模型参数确定
可持续性能评价结果
不同区域/城市MBR工艺可持续性能评价指数(SI)计算结果
对MBR工艺产生的可持续性能评价指数(SI)模型计算结果显示,MBR工艺较传统工艺来说在可持续性方面表现不佳,或者说,MBR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一种可持续性工艺。究其原因,主要是过高的能耗与运行成本完全掩蔽了其在良好出水水质与紧凑占地方面的优势。着眼于可持续角度,MBR工艺要想取得持久性发展,对无污染、不堵塞膜材料的突破性研发无疑将是根本性命题。否则,MBR工艺迟早会被与它有着相同优势而能耗又低的好氧颗粒污泥技术所取代
郝晓地教授简介:
专业职称:北京建筑大学市政工程系主任、学科带头人,2007年起任《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编委,2010年起被选拔为北京
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资助对象;2009年9月被北京市教工委授予“首都教育先锋科技创新个人”称号。学科方向:市政/环境工程;研究方向: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污水处理数学模拟技术;可持续环境生物技术。国际联系:国际水协(IWA)会员,2010年7月起任国际水协(IWA)学术期刊——《WaterResearch》编辑(Editor)。先后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
部分内容转载自中国给水排水杂志,并得到郝晓地教授授权。
原标题:【重磅】最新权威研究表明:MBR工艺并非可持续污水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