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各地在耕地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各种农作物的产量、经济效益等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步。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废旧地膜在农田土壤中逐年增多,解决‘白色污染’已刻不容缓。”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华士飞、王继亮等呼吁。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地膜白色污染的持续关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已多次组织委员和自治区农业专家对研发可降解农膜工作进行调研。
与普通塑料地膜相比,推广应用降解地膜是解决残留地膜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华士飞、王继亮委员认为,加大研发和推广生物降解地膜的使用,可以有效控制农田残留地膜的污染。
然而,降解地膜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拦路虎”:降解进程不够稳定可控、成本过高、降解物对土壤造成影响等问题。由于目前降解地膜技术还不够成熟,企业在前期研发、试验、推广阶段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一旦最终产品得不到市场回报,企业必将面对由此带来的巨大风险。
华士飞、王继亮委员建议,国家应尽快建立残膜治理财政补贴长效机制,支持和加大残膜污染治理和新技术研发推广应用,鼓励扶持在各地兴建生产生物降解膜的企业,并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生物降解膜的研发试验工作。
原标题:建立残膜治理财政补贴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