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是第22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1994年12月,为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联合国大会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指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

首页 > 环境修复 > 综合 > 评论 > 正文

【节日】6月17日 第22个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和干旱日 见证中国力量!

2016-06-17 11:28 来源: 今日头条 

6月17日是第22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1994年12月,为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联合国大会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什么是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一种作用或数种作用结合导致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降低或丧失。

全球荒漠化严重的地区有哪些?

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遭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以蒙古国为例,该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四十年里,大约850个湖泊、2000条河流和小溪已经枯竭。这些损失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草原的荒漠化。

韩国摄影师李大成开始拍摄蒙古的荒漠化,他将印有过去广袤草原面貌的广告牌与现如今严重荒漠化的景象并置,通过这种对比来提醒大家重视草原的退化。

除亚洲外,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也面临着荒漠化的困境。联合国已有数据显示,已经退化或正在退化的土地面积所占比例已经从1991年的15%上升到2008年的24%。其中,超过20%的耕地面积、30%的天然森林和25%的草地正在经受不同程度的退化。

再来一组照片让大家看看荒漠化侵袭的景象:

2007年1月8日,肯尼亚东北部与索马里边境上的一处营地,索马里难民躲避风沙。

2012年5月3日,在巴西东北部巴伊亚州,当地人骑着摩托路过已经干涸的里奥迪孔塔斯河。

2009年5月14日,在印度阿加尔塔拉,一名农夫和他的儿子走过干旱的田地。

2013年5月22日,在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一只玩偶被遗弃在洛斯劳雷莱斯水库龟裂的河床上。

各国在防治荒漠化上做了哪些工作?

这里我们来举几个栗子,给大家看看:

1

印度

利用卫星编制了荒漠化发生发展系列图,印度基本摸清了不同土地利用体系下土壤侵蚀过程及侵袭程度;开发了一系列固定流沙的技术,如建立防风固沙林带。

2

以色列

为了提高荒漠地区的产出,科技人员大力研究开发适合本地种植的植物资源,目前,以色列的农产品和植物开发研究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

(以色列农业。)

3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干旱半干旱土地面积占75%,对沙区基本上实行以保护为主的管理办法,政府每年投资开展水、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建设,建立农垦区、示范区和沙漠公园,利用沙漠独特的景观吸引游客。

当然除了这些国家外,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也在努力抵抗荒漠化。

中国绿化力量在行动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3%。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千亿人民币。

我们的绿化行动。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国的荒漠化防治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个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实现了沙化面积和沙化程度的“双减少”,不仅极大地改善了生态和民生、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防治荒漠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到2020年,全国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为了一起努力建设咱美丽滴中国,实现《意见》中的目标,在6月17日这第二十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中国绿化基金会邀请大家在清华大学围观公益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及其导演李睿珺,13:30就可以进场了,抢到入场券的森友们别忘了去哟

观影是“绿化荒漠、守护家园”主题活动的一部分,希望大家在这部以沙漠戈壁为主场景的影片中,体会到荒漠化地区的生存不易。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海报。

最后,大家记住这句话,“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能让世界有所不同。”所以治理荒漠化,不只是政府和荒漠化地区居民的责任,每一个人做一件环保小事,就能让荒漠化产生不同。为了不让咱家进一步荒漠化,一起建设绿色森林守护家园吧。

原标题:【节日】6月17日 第22个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和干旱日 见证中国力量!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