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创业近二十年,岁月的艰辛和打磨在她身上似乎并未留下任何年龄的印痕。都说长相年轻是因为心地善良,这句话印证在张卫身上再合适不过了。铿锵十九年,经历了艰难而精彩的创业之旅,实现了从养花姑娘到如今的“新三板矿山生态修复第一股”的掌门人。

张卫说,“未来三年,我们要完成四个转变,由垂直型公司向平台型公司转变、由中小型公司向中型公司转变、由线下公司向线上公司转变、由新三板公司向主板上市公司转变,3年打造中国矿山生态修复百亿市值品牌!”她坚信自己所描绘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实现。
蜕 变 之 路
2016年6月16日,西施生态在北京承办了中国荒漠矿业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这是目前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荒漠矿山生态修复领域唯一一个官方行业组织。会议选举张卫担任首届专委会主任,这也是国家级专业委员会首次推举民营企业负责人担任主任委员,标志着西施生态在该领域中的行业地位和引领作用逐步显现。在成立大会上,西施生态还捐赠100万元设立了中国绿化基金会西施矿山生态修复专项基金,成为该领域首支专项基金。

6月17日,第22个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全球纪念活动暨一带一路共同行动高级别对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张卫作为全球唯一的女性企业家代表发表了“中国矿区生态修复和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主题演讲,表达了西施生态致力于矿区生态修复和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决心和愿景。活动欢迎晚宴前夕,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接见了张卫,对西施生态近年来在中国生态修复事业中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如今,西施生态在“矿山生态修复之路”上越走越好。从最初的卖花到后来园林工程,到如今的中国矿山生态修复领域,张卫一直在打造她的“西施生态”帝国。在她的创业字典里从来没有“放弃”二字,只有无比的坚毅和执着,即使在最为艰难的时刻。
一杯咖啡的温度远不及她谈创业时的热情。张卫喜欢喝咖啡,每天工作16个小时,她常常对她的员工说,“如果你们哪一天工作的时间超过我的时间,我就让你成为公司的股东”,“现在公司有很多员工都在挑战我。”说这话时,她一脸的自豪。
成功并不是一句简单的话,1990年的张卫还是一名中学英语老师,过着75元每月的生活。因为不甘于平庸,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的益阳老家,拎着一个用绳子捆绑的木箱,只身来到深圳打拼。
来到深圳后,张卫的第一份工作是2000元一月的外资企业的翻译工作。一次出差回来,她偶然发现同学送她的那盆无土栽培的花竟然在门窗紧闭的房屋中放了近两个月后还奇迹般存活着,并且长得很茂盛。她开始寻思:这个水培植物必定有无限商机,于是萌发了卖花创业的念头。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强烈反对,拉着一个朋友各出资5000元注册成立了Sister(谐音“西施德”)花店,开启了艰难而传奇的创业之旅。
以“德”打 拼
对张卫来说,她要打的“江山”一定是一个充满“德”的江山。在西施,有一种文化叫做“尊重与爱”、“利他心”。这是她多年在治理企业,同时也是在打拼中为西施注入的基因。
张卫带团队讲究“尊重与爱”。张卫旗下的人才倍出,其中有很多高管都是她亲力亲为,坚持用自己的“德”去培养起来的,同时“德”也是她考量一个人才的标准。2000年,张卫成立深圳西施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虽然将“西施德”的“德”字简化了,但对于张卫来说,这个“德”字一直在她的心中,成为她干事创业、为人处世的永恒理念。
在张卫看来,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只要他品德好,能力差一点都是可以培养的。“正是凭着我对员工们的不离不弃,很多员工也全力以赴的为西施生态创造了奇迹。”张卫说。
在对外合作上,张卫追求“利他心”。从卖花转到花木租摆,再到后来的园林绿化工程,一直到现在的矿山生态修复,张卫一直都以精品工程质量以及“利他之心”待所有与之合作的人。从设计到工程,再到监工和维护,客户都很认可她的工程质量。此前,每年一度的深圳高交会花卉景观,都是由西施生态设计的。“利他心”为西施生态赢得了大量的客户群体,也赢得了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和可以用一辈子感恩的事业贵人。
“一路走来,说实在的,其实不是我多么有能力,而是靠着这些朋友的支持和帮助。所以我的员工都说,董事长是处处遇贵人。”张卫说,“大概是自己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才赢得了朋友们的认可吧。”很多朋友这样评价她:“张总傻傻的,但是她傻人有傻福。”
有得必有失。也曾因为善良的本性一时被感动,结果让自己遭遇困境。曾经,一个朋友说想和她合作搞一个生物质能源发电项目,张卫看到这个朋友平时吃斋念佛,想必很善良,随即投入两百万,并和他成立了一家叫做道一的公司。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朋友私自刻章借钱不说,还卖掉了张卫非常心疼的有着几十年、上百年的古树。但是,张卫并没有怪对方,反而对对方说,“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是我选择和你合作的,善始善终吧。”
后来,张卫把道一公司转让给他,让其打的70万欠条后来也成了白条。这一次合作下来,张卫投入的200万元全部亏损。这是何等的宽容和大度,也正是这种博大的胸怀和大善大爱,不断的正视和挑战困难,在创业发展的崎岖道路上,张卫打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攻坚战,逾越了一些看似不可能逾越的沟壑,也让自己、让西施变得越来越强大。
“从困难的视角去看待困难,得到的仍然是困难;从解决困难的角度去看待困难,得到的是办法和路径”在张卫眼里,所有的艰难险阻都只是鞭策的力量。
西 施 3.0 时 代
如今,坚挺过来的张卫正在打造西施生态的3.0时代。
1997年到2000年,以花木出售和出租是西施生态初创期,属于商业模式1.0阶段;2000年以后,西施生态的商业模式就进入了2.0阶段,即以园林绿化工程、苗木销售、花木出租、绿化养护、油茶种植等为主,步入多元化的发展轨道。但2.0阶段不是张卫的终点,一直在寻找突破口的张卫如今正在带领西施生态走向3.0阶段,即平台型公司。
转型的过程虽很艰难,却得到了很多人的鼓励和支持。比如在盛景网联众多导师的梳理下,西施生态逐渐把业务模式聚焦在矿山生态修复领域。包括选择走资本市场之路登陆新三板,也得到了盛景网联以及很多券商、投资人的帮助,更加坚定了张卫阔步迈向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而要打造升级版的西施生态,突破点在于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对此,西施生态在矿区生态修复和重金属土壤污染治理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技术产品的集成和创新。围绕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固化和活化作用两个方面,西施生态重点选择在环境友好生物修复和抗逆性植物修复的联合修复技术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形成了集生态环境考察与评估→生态破坏诊断→整体方案设计→系统测试→修复系统构造→生态景观建设→系统跟踪与维护等于一体的整体修复系统。
商业模式的创新。一方面,通过BOT、PPP、土地流转等方式从政府或矿企取得污染土地,通过国家专项资金、企业民营资本、治理专项基金、资本市场等多渠道解决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对国家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投入的农耕地,返还农民耕植,对具备商业开发价值的土地实行有偿交付返还,其余部分以建设矿山生态公园、绿色隔离带、生态修复示范基地等形式延伸价值,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园林绿化企业难以掌握的土壤生态修复核心技术、环保企业缺乏植物修复产品和资源的痛点,形成产业的有效链接,实现从“一生一次”到“一生一世”的本质转。
目前,西施生态正在加快创新升级。紧紧围绕产品领先战略和平台型商业模式,西施生态全力打造生态修复产业链价值端,一端整合政府、矿企等海量市场需求主体,另一端集聚生态修复领域技术产品、科研成果,提供有效供给,全面促进项目及成果的开发利用,为客户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和全方位服务,解决政府、矿企、农民等相关方的难点、痛点。
梦想已经起航,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这个善良“女汉子”的前进步伐。对于未来的发展,张卫表示,西施生态将以“矿山生态修复产业链”为战略重点,把公司园林生态修复的文化植入到矿山生态修复中,加快转型升级,聚焦细分市场,规范企业管理,扩大经营发展,打造中国领先的矿山生态修复一站式服务平台。
原标题:铿锵19年 她是如何打造“中国矿山生态修复第一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