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可持续发展理论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改变着我们身边的一切。而贡献正能量的厌氧技术,也正改变着存在了一百年的传统污水处理工艺。未来,哪项技术会独领风骚?我们的答案是:厌氧,必大行于世!本期厌氧专题主要讲述的是厌氧在污水处理事业发展中的故事,更多是UASB的故事。实际上,经过无数人

首页 > 水处理 > 市政污水 > 评论 > 正文

厌氧技术或将改变存在了一百年的市政污水处理传统工艺

2016-07-11 08:53 来源: 中宜环科环保产业研究 作者: 高嵩

今天,可持续发展理论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改变着我们身边的一切。而贡献“正能量”的厌氧技术,也正改变着存在了一百年的传统污水处理工艺。未来,哪项技术会独领风骚?我们的答案是:厌氧,必大行于世!

本期厌氧专题主要讲述的是厌氧在污水处理事业发展中的故事,更多是 UASB 的故事。实际上,经过无数人几代时间的努力,厌氧技术的应用,现在早已应用到了各个行业,各个介质。现在已经很难统计究竟有多少反应器,在什么样的场合发挥着什么样的贡献。因为厌氧技术,早已和公路、电线、手机一样,成为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之一。

伴随着厌氧技术的发展和环保产业的进步,人们有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去探寻厌氧本身的机理。在探寻Lettinga所说的“黑箱”的过程中,每一个精巧的架构(UASB反应器的设计),每一次不经意的发展(颗粒污泥和硫循环),每一次大胆的假设(厌氧氨氧化的发展),每一次富于浪漫主义的联想(从厌氧颗粒污泥到好氧颗粒污泥)都带来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领域的突破进展。同时,这种密切的正反馈大大改善了“创新”本身的组织架构,使厌氧技术每一次发展和推动都较前次大大加快。

这种正反馈,还体现在科技与人的关系上。当科技的性格成为了人的性格,科技的诉求也就成了人的诉求。Lettinga教授在其回忆录的末尾,用四级火箭发射来形容自己的学术生涯。其中,第一级是高效厌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第二级是结合自然生物矿化和合成处理工艺;第三级是补充性质的污染防治技术和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第四级是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他在文中写到,这似乎是厌氧科技工作者的某种共同命运路径。而在期刊采编过程中,笔者接触过的几位厌氧领域的专家,McCarty、Lettinga、钱易、王凯军、左剑恶、贺延龄、任洪强等,他们虽然年龄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研究方向也不同,却都体现出一些令人着迷、跨越时空的相似性,甚至形成了某种学派。可能,科研本身殊途同归。

在不同的地域和实践,他们都不停地奔走呼吁,希望人们系统反思之前的市政卫生系统。他们一致认为“抽水马桶—市政管网—污水处理厂”构成的市政卫生系统是能源和资源的巨大浪费,是人类会迈向可持续文明的重大阻碍。Lettinga甚至直截了当地说,稀释就是污染。他甚至在1972年就不顾各方阻挠和反对,在公开媒体上发表文章,提出他的质疑,并认为既得利益集团是阻碍社会反思并采取进步技术的主要原因(可以设想,如果当时当政者要存心报复,也许UASB的技术要晚一段时间才能发明出来了)。

这种战斗的韧性,Lettinga保持了一生,据王凯军教授的回忆,Lettinga甚至以此为乐,渴望与反对观点的人辩论,也自信一定能说服别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这种反思目前在欧洲已经不再新鲜,荷兰提出的2030年污水处理路线图,将NEWs(资源工厂,能源工厂,水源工厂)的概念推广于世。对手的缺失,有时也会让已入晚年的Lettinga有些寂寞。

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将厌氧技术在社会领域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尤其是市政污水领域,并以厌氧技术为核心,构建一个物质与资源充分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社会。McCarty与Lettinga在近期都提出了基于厌氧的市政污水处理模式,钱易院士更是在此方面不遗余力。每次公开演讲,在钱院士PPT的显眼处,总是她的两位老朋友分别提出的技术路线图。这时的钱院士,就如同举起了一面旗帜——“要耗能?还是要产能?”

今天,可持续发展理论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改变着我们身边的一切。而贡献“正能量”的厌氧技术,也正在改变存在了一百年的市政污水传统工艺。未来的一百年,会是哪项技术独领风骚?厌氧的黑箱仍在持续馈赠他的信徒,厌氧氨氧化技术、好氧颗粒污泥技术正在世界范围内孕育,并力求用最快的方式突破到大规模的工程推广领域。一个遍布全球的创新之网已然形成,正等待新时期的McCarty、Lettinga们续写他的传奇。

一千多年前,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行至陕西延安一带,发现当地人可以从河岸地下抽取一种黑色液体,“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沈括被这种神奇的液体所深深吸引。虽然当时,这只是制备上等文墨的绝佳材料。然而,注视着这团漆黑的液体,沈括的思绪飘向了更远的未来。后来,他在其传世名作《梦溪笔谈》中对这种黑色液体如此表述——此物必大行于世。此物,被后世人称为石油。

一千多年后,地球上的另一群人也发现了一种黑色物体。虽然,他并不能如当初的石油一样被用来“舞文弄墨”,也并没有大行其道。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充满欣悦地将身心与年华奉献给他。因为,他们相信,总有一天,此物不但可大行于世,而且必将改变世界。此物,被我们称为厌氧。

延伸阅读:

诸位厌氧领域著名专家对厌氧工艺的独特思考和见解

【深度】欧美如何解扣污泥困局?厌氧消化可谓“一箭三雕”

延伸阅读:

诸位厌氧领域著名专家对厌氧工艺的独特思考和见解

【深度】欧美如何解扣污泥困局?厌氧消化可谓“一箭三雕”

延伸阅读:

诸位厌氧领域著名专家对厌氧工艺的独特思考和见解

【深度】欧美如何解扣污泥困局?厌氧消化可谓“一箭三雕”

原标题:厌氧,走向可持续发展(附世界及中国厌氧大事年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