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间,随着各项环境战略政策的执行,钢铁行业的环保状况获得明显改善。
自2005年到2015年,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从2kg降为0.81kg左右,固废 综合利用率由94.8%提高至97.5%,吨钢固废产生量由628kg/t降至585kg/t,吨钢废水排放量由3.8立方米下降至0.8立方米,许多特 别限值地区的企业实现了废水“近零排放”。

截至2015年底,全国重点钢铁企业烧结机脱硫面积增加到13.8万平方米,安装率由19%增至88%;重点钢铁企业综合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比例达到75%以上。
在此基础上,中国公布了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标准,钢铁行业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环保治理压力。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在2015年开始实施,堪比欧美发达国家的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标准也进入了实施阶段,也被钢铁行业称为“史上最严”的排放标准。新标准中,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指标全面、大幅收严,部分污染物排放限值仅为老标准的1/10。
在严格的政策和标准约束下,十年间中国重点钢铁企业环保治理资金累计投入超过1300亿元。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尽管钢铁行业利润水平持续下滑,环保投入仍然保持增长态势。
当前,中国钢铁工业总体仍处于绿色转型的初级阶段,钢铁企业绿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白皮书认为,当前中国钢铁行业存在着环保两极分化的隐忧。
一方面,中国有着宝钢、太钢、唐钢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标杆企业;但另一方面,就全行业而言,由于地区差异、技术装备水平差异和环保理念差异,中国钢铁企业之间的环保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环保设施平均吨钢运行成本约为80元,其中宝钢等先进企业环保设施吨钢运行成本约150元,然而一部分企业吨钢环保运行成本不足先进企业的1/3,环保成本上巨大的差异,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更关键是,吨钢环保成本的悬殊正在成为部分落后企业与先进企业打价格战的重要“竞争优势”。在前者的价格打压下,先进企业不得不承担着环保运行成本高位运行,销售利润率下滑的双重压力,如何防止钢铁行业在环保层面劣币驱逐良币值得关注。
原标题:钢铁业推行环保法的最终目的是“良币驱逐劣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