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中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需要,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研发与集成,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调查、取样和现场测试技术方法体系,保障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的顺利推进。1.项目概况2005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中国首轮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

首页 > 环境修复 > 土壤修复 > 评论 > 正文

【前言】地下水污染调查技术研发与集成

2016-09-09 09:04 来源: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摘要:结合中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需要,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研发与集成,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调查、取样和现场测试技术方法体系,保障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的顺利推进。

1. 项目概况

2005—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中国首轮“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归属于“主要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工程,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示范”项目为引领,陆续完成全国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截至2015年共完成调查面积440万km2。通过自主创新和综合集成,初步构建了中国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图1),解决了调查、取样、现场测试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全面提升了中国地下水环境调查技术水平,保障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的顺利推进。

2. 成果简介

(1)编制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与技术要求,创新应用物探、遥感技术。开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示范项目过程中,在探索中逐步完善了中国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程序和取样规程,组织编制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和《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保障了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按统一技术要求高效推进(图1)。针对西北地区特点,提出区域地下水污染详细、控制、辅助三分调查法和重点区时空解剖调查法,深入解析城市扩建和废物处置过程对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推演污染成因与发生、发展过程。

开展7种物探方法应用试验,在不同类型污染场地对污染晕的调查中评估了技术有效性,明确了技术参数,总结测线布置方法和技术应用要求,编制了《环境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要求》,为污染晕刻画,点源污染探测及追溯判断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遥感图像在色调、灰阶、纹理等方面的影像信息差异,解译污染源、污染范围、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对华北平原3778km2地表水体的调查中,锁定污染水体458km2、疑似污染水体2226km2,并利用此项技术刻画了白洋淀地表水环境动态变化过程(图2)。

1 地下水污染调查技术方法开发集成示意图

2 遥感解译白洋淀地表水环境演变

(2)自主研发采样与固相萃取技术。自主研发系列取样技术和配套装置,实现了无动力装置状况下,人工快速成孔和采集浅层地下水样品,为无井软土层区地下水样品采集提供了新的便捷技术。探索了电磁理论和技术在样品采集过程中的创新应用,准确采集不同深度地表水和地下水样品,解决了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区敏感性痕量有机组分样品采集技术难题,实现取样、送检和测试过程中无负压、避免人为污染,保证了采样质量。通过实验和综合研究,开发现场在线和离线固相萃取技术,实现了现场萃取半挥发性有机物技术的突破,可分别在-20℃、4℃和20℃条件下稳定保存30d以上,解决了在西北、西南等偏远地区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样品运输、存贮等技术难题。

(3)集成水土污染快速调查技术。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通过研发集成-规程编制-软件开发及供电通讯平台搭建等,构建了水土污染快速调查系统(图3),可现场快速探测地下水富水地段、地下水流速流向,高质量采集原位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样品,现场测定水土气物化指标50余项,高效识别污染源、污染途径、污染范围及程度,为水土污染快速调查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4)构建了质量控制体系。为保障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质量,制定了“全流程管理、分环节控制”的质量控制体系。在严格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三级质量检查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设计前和调查前两段预研究式综合踏勘调研方法,制定调查、取样和送检分析操作细则,规定自检、互检、抽检及小结、总结制度,明确空白样、密码样、平行样和加标样质量控制样品采集要求,提出样品采集和仪器维护校正要求。定期举办培训,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千余人,使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按统一技术要求执行,确保原始资料完整和成果质量可靠。

3. 成果意义

构建了具有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方法体系,在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中培训推广,全面提升中国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技术水平,为地下水环境调查研究提供可靠技术方法,保障了中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顺利实施。开发集成的水土污染快速调查系统,在近百处污染场地调查中取得良好效果,为中央办公厅腾格里沙漠污染核查提供技术支撑,在区域地下水六价铬超标、甘肃某石油化工区有机污染、阳宗海砷污染等重大问题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供水安全和环境保护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原标题:【前言】地下水污染调查技术研发与集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