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日前公布了2016年6~7月办结的公众举报案件情况。仔细梳理,不难发现这批办结环境违法案件的一些特点。
从涉及环保领域看,主要集中于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噪声、异味问题。据粗略统计,其中涉及水污染的有16件,涉及废气污染的有27件,涉及异味污染的有7件,涉及烟尘、粉尘污染的有18件,涉及噪声的有9件,涉及危废、固废的有8件。
从行业分布看,涉及化工、钢铁、水泥、制药、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
从问题类别看,111起案件涉及环评或验收手续不全,违法生产、违法建设、违法经营,在线监测弄虚作假,固废、危废管理不规范等。
涉及违法建设、违法生产、违法经营的有50件,其中涉及违法生产的41件,涉及违法建设、违法经营的9件。有的企业未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有的企业违规试生产。
涉及未落实环评要求的有9件,有的未批先建,有的未执行环评批复要求,有的超期试生产,有的未通过竣工环保验收。
涉及固废、危废管理不规范的有8件,主要问题包括违规处置危废、生产原料露天堆放、贮存不规范、未设识别标志等。
111起案件中,唯一一起在线监测弄虚作假案件是九江市赛得利(九江)纤维有限公司暗管排污、废水超标、在线监测弄虚作假案件。江西省环保厅已责令这家公司立即停止生产,拆除暗管,并实施按日计罚,罚款455.7万元,追缴排污费114万元;对公司主管副总经理和污水处理站主管等两人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要求九江市、湖口县就日常监管工作中履职不到位问题,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问责。
从区域分布看,涉及山东省的案件最多。111起案件中,山东有11件,占了近10%,11起案件涉及枣庄、青岛、潍坊、滨州、淄博、泰安、德州、菏泽。其次是河北、河南,各有10起案件。
从案件处理来看,随着《环境保护法》及其配套办法的深入实施,总体来看,各地环境执法力度持续加大。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行政拘留、行政约谈等手段得到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地方环保部门主动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那些长期存在并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问题。
例如针对广东省深圳市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恶臭扰民问题,深圳市政府及人居环境委员会除了督促填埋场采取减少垃圾处理量、增加覆盖膜厚度等多项措施暂时控制恶臭问题外,还要求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加快其渗滤液处理二厂建设进度,以从根本上解决臭气扰民问题。
原标题:违法生产案件占比三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