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极星节能环保网从福建厦门市政府获悉,关于印发厦门市节能环保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已经下发。详情如下:
厦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厦门市节能环保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经(科)信局、火炬管委会经发处,各有关单位:
现将《厦门市节能环保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厦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16年11月17日
厦门市节能环保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是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知识密集度高、资源环境友好、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将节能环保产业纳入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城市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背景
从国际来看,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节能环保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巨大市场,是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新兴增长点和投资热点。随着全球环境问题加剧、资源能源危机凸显和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加大节能环保投入,推动创新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助推世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充分发挥节能环保产业的优势地位,抢占全球市场份额。一些发达国家还利用节能环保技术优势,制造绿色贸易壁垒。为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赢得先机,必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从国内来看,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国家要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全国节能环保产业潜力巨大,拉动经济增长前景广阔。据测算,全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超过8000亿元。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为落实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必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明确提出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时,厦门率先构建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驱动型、文化交融型、社会和美型的城市,成为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当前,我市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深化,节能环保产业需求不断上升,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使之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二、我市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1、产业规模
2015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约350亿元,其中,节能产业产值约200亿元,环保产业产值约100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约50亿元。
节能产业。节能照明制造业发展迅速,LED产业链较为完整。已连续10年位居全国国产芯片总量第一的位置,第一个成为国家节能灯具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在高效三结砷化镓太阳能电池技术等领域拥有一批国内最为先进技术和骨干企业。新能源客车研发制造走在国内前列。节能服务产业和低碳服务机构快速发展,目前有国家及福建省备案节能服务公司85家,节能评估机构15家,城市综合节能规划、建筑节能、节能评估等领域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万元GDP能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光伏发电、抽水发电)等方面得到较快发展。
环保产业。“十二五”以来我市环保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包括环保产品、洁净产品生产及环境保护服务等领域,产业规模居全国中上游水平。水处理膜材料装备、废气处理纤维滤料装备等技术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环保产品获得国家环保产品认证证书,其污染治理已经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在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工程代建、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环保运营企业。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已形成废旧塑料回收利用产业、废纸回收再生产业、废金属加工利用产业、办公耗材等现代都市废弃物绿色拆解产业、再制造产业、城市餐厨垃圾回收利用产业、废旧塑料再利用设备生产、海水淡化等产业系列。
专栏一厦门市节能环保产业重大事项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厦门是全国仅有的两家A类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之一,LED照明直接产值预计将达250亿元。产业覆盖上中下游连续12年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强、品种最全的LED外延芯片生产基地。在应用领域,成为全球最大的高端LED球泡灯制造和出口基地之一。
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2013年7月,“厦门绿洲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园”项目入围第四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名单。基地位于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总占地面积300亩,包括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和废电机加工利用项目、废弃电子废物回收处理项目、废轮胎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废塑料回收利用项目、废纸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等。
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2015年"厦门市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获评为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共有9个项目最终列入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项目,支持资金达9000余万,具体项目包括华电(厦门)分布式能源有限公司的两个集中供热项目和一个资源共享设施项目,以及台企厦门建霖工业有限公司的污染集中防治和升级改造等。
延伸阅读:
(二)产业发展优势
一是政策优势。《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2号)、《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闽委发[2014]21号)均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二是区位优势。厦门地处闽南金三角的中心,有利于发展与发达地区节能环保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吸引人才、资金、政策、技术等各种资源,为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交通优势。厦门拥有海运、铁路、公路、航空等海、陆、空的立体交通网络,具有便捷的集疏运交通优势,有利于节能环保产品辐射到国内外市场。
四是对台优势。厦门位于台海经济圈的中心,对台环保交流合作活跃,有利于充分利用对台优势,吸引台湾地区节能环保领域高科技创业项目。
五是科技优势。在环保技术服务方面,厦门有全国顶尖环保研究机构——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拥有的丰富的环保科技资源优势,可以提供丰富的科研技术成果。
专栏二厦门市节能环保产业重大平台
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2011年,厦门市委编办正式批准在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加挂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的牌子,进一步开展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权的集中交易,通过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减排。
厦门七匹狼节能环保创投基金:2013年获得国家财政部和发改委的设立批复,基金规模不低于2.5亿元。主要投资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领域。重点扶持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支持自主创新和创业。
(三)存在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发展机遇
1、我市节能环保产业企业300多家,存在规模小,集中度低,龙头企业少。我市除光电及节能照明产品在全国具有优势以外,其他领域高效节能设备与产品的比例较低,如锅炉、电机、空压机、空调、光伏玻璃等,生产企业少、规模小。企业管理水平总体偏低,取得管理体系认证不足10%,相关资质等级偏低;
2、高级人才缺乏,核心技术支撑不够。除广电领域外,节能环保企业普遍缺乏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和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却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较少,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低,辐射作用小,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
3、节能环保产业基金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七匹狼节能基金,经了解运作尚在初步阶段,环保产业基金尚未建立,产业发展需要直接融资资金渠道较少;
4、没有节能和环保工业园区,孵化园区,未能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到节能和环保产业;
三、发展思想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工程为依托,完善政策机制,培育规范市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加快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为建设“美丽厦门”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加强政策引导,规范市场秩序。通过强化法规约束和政策激励,积极促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发展壮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强化行业监督管理,创造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
2、加快自主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提高创新和再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3、实施重点工程,扩大市场需求。依托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广使用我市生产的节能、环保产品、设备和材料,拓展市场。
4、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大力鼓励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对能源管理和节能项目进行服务外包,推动环保设施特许经营。鼓励企业与政府签定节能自愿协议,自主开展节能行动。鼓励采用PPP等多种建设经营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节能环保产业。
5、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扶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集群发展。发挥政府宏观引导和政策的引导作用,构筑公共服务平台,吸引社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企业、产业园区和基地集中。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700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节能产业产值达400亿元,环保产业产值达200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100亿元。成为我国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创新中心。
建设一个产业集聚度高、辐射范围广的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园区;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一批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重点产品和核心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引领型的国内一流企业和研究机构,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显著提高,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建设“环保医院”,发展环保服务综合体系。
延伸阅读:
四、主要任务
(一)发展方向
1、高效节能产业
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充分发挥我市“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的龙头地位,推动LED产业加速发展。发展智能照明系统;加快LED应用于普通照明的产业化进程,实现照明产品的升级换代;培育照明产品自主品牌;建设产品设计开发公共技术平台。发展汽车照明、城市路灯照明,室内装饰等应用产品,以及特殊领域(如LED植物光源)的应用;发展LED芯片基片材料(碳化硅基片和蓝宝石基片)、功率型高亮度兰绿光外延片及芯片制造、贴片式封装及高压LED生产,助推厦门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光谷”。
太阳能利用产品。支持太阳能热利用及光伏发电产品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壮大我市太阳能热利用产业;支持开发生产高效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分布式光伏发电等产品。
新能源汽车。支持开发生产大容量动力电池,促进客车混合动力总成的产业化,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推动我市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节能装备。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型电机、风机、泵类等用能设备技术。支持国内外先进节能设备生产企业落户我市,壮大节能装备产业化规模,提高其竞争力。
绿色建材。发展新型墙体和节能保温材料,引导利用可再生资源制备新型墙体材料,开发推广结构与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加快在建设工程中推广使用绿色建材步伐。
2、先进环保产业
水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围绕三达膜、迈纳德、中联环等膜技术应用企业,重点研发水处理与水净化用的高性能膜材料、防渗材料、填料等。发展膜组件、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部件及系统集成技术。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围绕三维丝等龙头企业,开发大气污染控制的高效过滤、吸附、催化降解材料与复合剂,电厂脱硝催化剂以及机动车排气净化催化剂材料和载体材料。发展新型高效锅炉、窑炉系统设备。
固废处理处置技术和设备。重点发展工业废弃物、有毒有害废物处置利用技术与装备。开发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生物处理技术和成套设备。开发垃圾渗滤液处理、污泥资源化、多污染协同处理等新型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
生态修复技术和设备。开展受污染土壤的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发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及回收技术和设备。
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和设备。重点发展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的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在线监测技术和成套设备。鼓励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便携式和车载式应急检测装置。
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推进重点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现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可行性研究,推动工业园区建设废物交换利用、能量分质梯级利用、水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实现园区内项目、企业、产业有效组合和循环链接,提高主要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努力实现“零排放”。打造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支持海沧区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区。
开发“城市矿山”。支持绿洲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园按照布局合理化、资源差异化、产业规模化的发展要求,建设技术先进、环保达标、管理规范、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实现废旧金属、废弃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塑料等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实现企业集群、产业集群效应,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开展“城市矿产”资源化技术研发、引进和吸收,在分拣、拆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关键环节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建设生活污泥生物制肥厂。
推动典型产品再制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产业。发展工程机械、工业车辆、汽车零部件的剩余寿命与性能检测技术、零部件的材料识别与分类、回收与再利用技术。支持大型盾构机、发动机等机械装备再制造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和产业化示范,提升高端应用技术能力。支持办公耗材、家用电器等现代都市废弃物绿色拆解技术研发,有色金属及贵金属回收深加工成套工艺及装备技术研发。积极支持和推动绿色拆解和再制造先进技术及产业化成果输出。
在“海绵城市”重点建设的马銮湾片区和翔安新城等区域内,开展市民饮用水升级改造示范工程,并分期分步推广到全市范围内。研究推动“海绵社区”、“海绵学校”、“海绵工厂”建设,推广安装再生水利用设施,实现区域内再生水循环利用。
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发展海水淡化装备及系统集成应用。支持浓海水电渗析制精盐,浓海水提取钾、溴素、镁等技术。
4、节能环保服务业
节能服务业。继续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培植壮大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并支持其业务拓展到省内、外发展。推动公共建筑、特备商业综合体、24小时用能、大专院校和大型重点用能单位进入节能技术服务市场,支持节能自愿协议模式的推广,以调动用能单位的积极性。发展壮大节能工程设计机构、节能工程施工企业、节能评估、节能服务公司、节能监测以及外包等服务公司。
环保服务业。重点支持在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工业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可以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环境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服务。大力推行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在线监测及各类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社会化和专业化运营。鼓励环境服务市场主体以合同环境服务的方式面向地方政府或排污企业提供环境综合服务。开展政府采购环境服务和环境保护设施行政代执行试点工作。支持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绩效评估、环境监测、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物联网等新兴环保服务业。
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业。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与供应体系,合理布局废物回收网点和交易市场,提升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综合分拣加工能力,形成运营规范、专业化、符合环保要求的分拣加工中心。加快培育一批从事资源循环利用投融资、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推广应用的服务机构。
延伸阅读:
(二)空间布局
开展节能环保产业园建设规划、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依托火炬高新区招商、孵化、园区建设的经验和实例,以火炬高新区北扩为契机,在火炬高新区北区,舫山北路与白云飞东部固废处置中心之间规划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在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基地建设膜科技产业园,吸引国外内环保行业的领先企业落户。大力发展我市LED产业基地和节能灯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培育节能热水器、节能空调和电脑等家庭及办公用节能设备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环保服务业、环保设备与材料制造、资源循环利用等主导产业群,建成集研究、开发、应用、生产、孵化、技术扩散和创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园区。
专栏三厦门市节能环保产业规划布局
火炬(翔安)产业区:依托现有光电产业集群,提升光电照明产业发展水平,延伸LED等节能照明产业链和拓展价值链高端环节。
火炬(同安)高新区:以火炬高新区北扩为契机,规划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重点发展环保服务业、环保设备与材料制造、资源循环利用等主导产业群。
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基地:建设膜科技产业园,形成膜材料企业聚集,开展海水淡化关键设备制造。
(三)发展重点
1、产业化推进工程
高效节能产业。发挥我市LED外延、芯片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关键技术产业化及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优势,形成一条从外延、芯片到封装、应用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鼓励企业取得节能产品认证并列入国家绿色照明推广产品。着力提高太阳能产品研发水平,扩大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灯、风光互补路灯等应用产品生产能力。围绕整车生产项目发展上游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鼓励发展智能充换电设备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结构件、元器件、材料等相关配套产业;促进金龙联合汽车和金龙旅行车等优势企业与国内外先进厂商和科研机构开展设计、科研和检验认证合作,建立研发平台。研究开发高效用能设备、能源储蓄和转换设备、能源回收利用设备、电机节能调速、绿色照明、节油装置等设备以及高效生产工艺设备,发展高效节能电机、节能家用电器等节能产品制造业。
先进环保产业。支持大气污染控制的高效过滤、吸附、催化降解材料与复合剂,水处理用高性能膜材料、防渗材料、填料,垃圾焚烧发电,固体废弃物处理成套设备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鼓励大型盾构机、发动机等机械装备再制造、办公耗材、家用电器等现代都市废弃物绿色拆解等新工艺技术产业化。支持海水淡化反渗透膜、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材料和装备产业化。
2、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工程
节能环保工程总承包服务业。依托我市节能环保产业龙头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的工程设计服务优势,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工程总承包服务,提供系统解决方案,鼓励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大学与企业合作建立龙头型具有创新环保理念的规划设计服务平台,推广引领性的环保理念与技术,带动我市环保产业发展。鼓励从融资、设计、设备成套、安装、调试到运行的一条龙服务,大力培育集科研、设计、制造、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专业能环工程公司。
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业。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工业园区、重点行业开展环保设施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运营试点,逐步提高运营比例。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监测机构提供面向政府、企业及个人的环境监测与检测服务。
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产业。探索建设“政府指导、企业主导、分散布点、联盟协作”的“虚拟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利用物联网技术,搭建回收与处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管理平台。支持再制造工程技术研发、再生产品安全性检测、再制造产品的质量鉴定等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和培育一批从事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咨询服务、推广应用的服务机构。
节能环保技术咨询服务业。大力发展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环境与水土保持监测监理、排污权交易技术核定、环境污染保险与损益评估、绿色信贷环境信用评估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以环保咨询、提供解决方案和信息服务为重点,不断完善环保服务体系,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建立立足本市、面向全国的环保产业技术、人才、服务、产品、融资等系列信息平台。
发展“互联网+节能环保”产业体系。实施“互联网+节能环保”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能源和环保技术的有效结合,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运用在节能环保领域,推动环境信息化和环保数据公开,通过智能电网、智能建筑、信息化治污等新模式,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新形态。
3、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强化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突破并掌握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组织实施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开发专项,围绕过程系统节能组织实施系统节能装置、技术科技开发专项,围绕高效节能电机、永磁变频技术组织实施节能装备科技开发专项,围绕瓦级LED芯片、GaN基材料和器件制造关键技术及工艺组织实施高效照明科技开发专项;围绕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组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科技开发专项;围绕烟气中细粒子粉尘、重金属等污染物脱除和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组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开发专项,围绕纳滤和陶瓷膜技术组织实施新兴分离材料及应用技术开发专项。引导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海外研发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实习实训基地等创新平台。发展完善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开发公用测试平台,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相关产业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4、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基金。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基金,撬动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等社会资金投向厦门节能环保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节能环保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质押等业务,推动节能环保企业进入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支持一批节能环保企业上市。
5、绿色建筑推广工程
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所有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带动绿色建筑建设改造投资和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及绿色建材,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隔热保温材料,推动建筑工业化。大力推广集中供冷、雨水收集利用、中水回用工程。积极推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扩大可再生能源产业国内市场需求。
6、企业培育壮大工程
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竞争实力强的节能环保重点企业设立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实施品牌战略、引进高端人才、申报及维护知识产权,对企业予以用地、融资、上市等政策支持,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发挥重点企业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延伸上下游配套产业链,促进我市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专业孵化器建设,对中小节能环保企业提供技术研发、项目融资、产品检测、技术咨询、国际认证、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服务,降低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成本。对中小节能环保企业提供创新型产业用房支持,对企业品牌宣传推广、参加国际国内专业展会、科技创新项目等给予资金扶持,降低中小企业创业成本。
7、加强人才培养
落实我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海西人才高地的有关政策,大力培养和引进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按照产业发展要求,统筹教育资源,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有技术优势的院校如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合作办学,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加大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创新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加强产业技术人才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培训。
8、加强企业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发展离不开规范管理,节能环保相关协会积极推动企业实施ISO9001,ISO14001等培训、咨询、认证,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9、深化开放合作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际合作、闽台合作及国内合作。发挥厦门海西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毗邻台湾的优势,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来厦投资、创业,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本、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资源提升我市节能环保产业水平。发挥厦门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引导企业参加国内外节能环保论坛、展览及贸易投资促进活动等,扶持企业建立技术和产品输出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节能环保市场,增强“走出去”的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厦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发改、经信、科技、环保、国土、建设、市政、商务、农业、水利、质监、海洋、财政等部门及各区政府、管委会均作为成员单位,建立议事规则,围绕发展目标,统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二)政策保障
1、管理政策。进一步优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制定圳节能环保产业振兴发展政策,落实财政奖励和会计制度,建立健全节能环保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完善节能环保行业标准体系。在大力促进自主创新、培育壮大企业、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强国内外合作、开展应用示范工程、打造产业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拓展融资渠道、开拓市场等方面予以扶持。
2、财税、金融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各部委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专项资金。制定灵活多样的税收优惠方式,落实对符合条件的环保产业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节能环保产业专项扶持资金,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投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发展,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节能环保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推动节能环保企业进入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支持一批节能环保科技企业上市。
3、法规政策。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强品牌意识,规范市场行为。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监管合力,为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4、园区政策。扶持环保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支持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园区内符合要求的环保产业企业,给予财政奖励等政策支持。
(三)项目保障
项目是支撑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驱动引擎,要加大节能环保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完善项目策划生成机制。加强与先进国家、地区的企业交流,引进关键项目和人才;结合厦门市实际情况,组织国内外知名咨询研究机构来厦参加项目策划论坛;瞄准中央企业、产业龙头企业级配套企业,地方知名企业和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国家级科研院所、地方重点院所及重点高校,主动上门走访洽谈,策划引进新的工业和自主创新项目。
建立节能环保产业培育评估机制,依托厦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由政府、技术专家、产业专家组成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和产业集群对话,把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技术和市场风险,为培育新兴产业提供具有针对性、价值性、建设性的指导报告。
(四)制度保障
通过明确节能环保责任,加大监督检查和严格执法力度,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潜在的节能环保市场尽快转化为现实市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及时掌握行业情况和问题,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推动建立以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发挥资金及生产条件等方面优势,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力,推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科技在节能环保产业中的运用。
完善政府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提高采购节能环保产品的能效水平和环保标准,扩大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范围,不断提高节能环保产品采购比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研究对硒鼓、墨盒、再生纸等再生产品以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的政府采购支持措施。鼓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提高能源、水等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使用成本。
(五)人才保障
充分发挥我市“海纳百川”和“双百计划”等人才政策优势,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央企及其技术研发机构,通过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拥有核心技术、产业带动力强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高端领军人才。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和企业联合引才,建立“柔性引才”机制,推动国内外高端人才和智力资源更好地为我市节能环保产业服务。
合理布局职业培训、高等教育、在职培训、企业培养、国际交流等不同人才培养机制。利用职业培训培养高级技工,利用高等教育体系培养技术骨干,通过在职培训提高人才的适用性,通过国际交流提升人才的战略眼光,逐步推动建立基础、骨干、战略梯队人才培养体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