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西安连续三天的雾霾重度污染,让人们对雾霾天气的关注度急剧提升。据京东大数据统计,仅在12月16日至12月20日,其就售出口罩超过1500万只,同比增长超过380%,陕西在口罩销量榜上仅次于北京。

上周西安连续三天的雾霾重度污染,让人们对雾霾天气的关注度急剧提升。不过,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雾霾天气也给相关行业带来了商业机会与提升机遇。当然说到底,“雾霾经济”是个伪命题,在雾霾面前,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口罩、空气净化器销量达平日3倍以上
在西安大庆路附近一处小区家中,西安市民王先生很着急。他平时本来不戴口罩,但前几天雾霾严重,亲戚朋友都在劝说,于是从抽屉里找到口罩,专门清洗晾干,出门戴上。
家住西安唐延路的郝先生不知该喜还是忧。一方面手上几只股票赔钱,另一方面雾霾天给他网店生意带来一波特殊的消费阳线。在郝先生开的网店里,华商报记者发现既有专业防尘、防毒器材,也出售日常防护所用的口罩、眼镜、耳塞和手套等。他说,入冬以来卖得最好的就是防雾霾口罩,“月销量最多的一款有3000多件。”郝先生戏称,在股市里赔的钱靠卖口罩又赚回来不少。
华商报记者上周五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发现,卖口罩的网店数量极多,不少店家在醒目位置标注“防霾”、“阻尘”等字眼。根据口罩类别与品牌不同,单盒售价从几元到数千元不等,月销量最多的超过20万,有部分品牌和型号则显示“陕西无货”。
据京东大数据统计,仅在12月16日至12月20日,其就售出口罩超过1500万只,同比增长超过380%,陕西在口罩销量榜上仅次于北京。
同样热卖的还有空气净化器。华商报记者在电视塔附近某家电卖场看到,此类产品被摆放在小家电区显眼位置,售价从一两千元至七八千元不等。“有些产品卖断货了。”一位销售人员介绍,近期空气净化器销量猛增,一些除霾专用型口罩更是畅销。
“近一个月空气净化器的销量比平时增加了3倍以上。”长安路某家电卖场赵姓店长告诉记者,冬季本就是净化器销售旺季,很多品牌都会提前备货。因各厂商产能和储货能力不同,部分品牌的个别型号可能短时货源紧张,“但这只是个案。”
延伸阅读:
特写|雾霾144小时
雾霾根治咋就这么难? 专家称方式方法有问题
新鲜空气成网店、旅行社卖点
挥之不去的雾霾还催生了一种新的商品交易——“卖空气”。
“厂家包邮,大盘山磐安盎然空气瓶装罐装罐头,防雾霾8L”、“新西兰直邮,新鲜灌装空气便携呼吸”……华商报记者上周三在多家购物网站上,以“新鲜空气”、“瓶装空气”作为关键词搜索,都显示有店家在出售包装好的“新鲜空气”。
按店家描述,这些新鲜空气既有“国产”的也有“进口”的。其中,国产空气主要来自于国内一些自然景区,进口空气的产地主要是加拿大、新西兰和日本等。不同包装和产地价格差距很大,便宜的在十元左右,贵的则要二三百元一瓶。
12月22日,大理、丽江的空气质量较好,让外地人羡慕不已。似乎是为呼应好空气,有网友发微博称:淘宝上有人卖丽江、大理、昆明的优质空气。虽然商家强调:呼吸新鲜空气不仅能防雾霾,还能预防哮喘、咳嗽、胸闷等呼吸道疾病。但从销售记录看,新鲜空气销量一般,有不少最近1个月既没有成交也没有收货和评论。
从一位买家的留言似乎能看出一些端倪:“没任何感觉!感觉就是骗人的!骗取人的好奇心。”
雾霾带火避霾游
西安不少市民爱去三亚
线上包邮空气不靠谱,那出门旅游去“吸氧”呢?华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期有不少旅行社和OTA(在线旅游行社)打出类似“洗肺之旅”、“避霾游”的广告。“这的确是近期旅游市场的一个营销热点。”南稍门某国有旅行社负责人牛熙表示,新年前后是传统出游高峰,预订数会比11月淡季时增加至少五成。在推送一些风景优美的旅游目的地,尤其是海岛游时,商家自然会有意识跟随热点,增加关注。
据去哪儿网测算,避霾、洗肺、森林等关键词,最近一周的浏览搜索量暴增了100%以上。携程旅游发布的《避霾旅游排行榜》则显示,旅游避霾成“刚需”,数以万计游客出境避霾,近期国内的雾霾天气成了旅游需求激增的主要刺激因素。包括西安在内的十个城市年末避霾出游的人气最为高涨。部分市民外出旅游躲避雾霾,西安上榜十大避霾海岛游出发城市,还有部分市民计划元旦出游避雾霾。朋友圈里可以看到,一些上班族已经在三亚等地旅游了。
西安一位户外人士“落云”在朋友圈里晒了很多躲避西安雾霾外出旅游的图片,他对华商报记者介绍,最近他一方面想旅游,一方面躲避西安雾霾,就去了陕南汉中、四川广元等地,一路骑车过去发现空气质量很好,心情舒畅。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现在不少旅行社也开始专门推出了一些避霾游的线路,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外卖订单量周同比上升30%-40%
在北大街附近送外卖的刘先生说,他平常一般每天跑20到30单,雾霾之后叫外卖的人多,送货能多出十几单。最近本来比较冷,雾霾天气更要得戴上口罩做好防护。
面对雾霾,不少市民选择通过外卖平台叫餐,用减少出门、订养生餐的方式减少雾霾带来的伤害,部分市民喜欢选购萝卜、山药、雪梨、蜂蜜柚子茶等具有清肺、解毒、滋润功效的食材。美团外卖数据显示,在西安地区,雾霾天气导致订单量周同比上升了30%-40%。
华商报记者从美团点评方面方面了解到,受降温、年底加班、节日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西安雾霾期间外卖单量增长也比较明显,参照此前一周的数据发现,外卖单量周同比增加30%-40%左右。西安雾霾主要集中在12月19日到21日,这几天的外卖业务量有增加,增长30-40%左右,从商家接单量和骑手配送量看都出现同比增加趋势。但雾霾并非外卖订单业务量增加的唯一因素,还有天气变冷消费者喜欢叫外卖,部分企业年底工作量大员工加班,以及节日因素等。当然了,大家还是期盼空气质量好转。
业内人士分析,从订单量变化可以看出,雾霾天一些市民依靠互联网平台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网络平台的订单变化、产品销量等指标有望成为反映消费行为的晴雨表。
部分家长没时间带孩子
小区托管班受欢迎
雾霾期间,西安一些学校停课,部分家长不方便带孩子。西安一些托管班、培训班等受到欢迎。西安一位地产培训机构人士李先生介绍,一些地产机构举办托管活动,帮家长解决了上班没时间辅导孩子的情况,受到不少家长欢迎。不过,他并不认为这跟天气非常相关,主要是培训机构在恶劣天气下的一种支持方式,分年龄段,如果家长确实有需求,需要帮忙的话,一些辅导培训、托管机构就会提供支持。
比如12月19日至12月21日,西安遭遇雾霾,西安一些中小学、幼儿园等停课。最近期末考试快到,上班族忙工作,有的孩子在家,而家长顾不上照顾,很着急。应家长的需求,一些地产机构和培训机构组织托管,帮家长解决了孩子在家无人看管及课业无人辅导等问题。有的培训机构里配了空气净化器等设备,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好的室内场所。部分托管班在雾霾天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温馨学习的场所,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他觉得,主要是恶劣天气下的一种支持,关键看孩子和家长的实际需求,如果单看雾霾,对培训单位并无太大影响和改变。
陕西等地快递包裹延迟
西安一位姓陆的快递小哥说,雾霾天加上冷天,网购的人比以前多了,最近快递业务量增加了,同时部分区域和部分快递受影响。最近雾霾天气影响陕西等地快递,部分快递包裹预计延迟希望市民理解。12月21日,多家快递公司发布快递配送延迟公告,提醒着急收货的消费者及时沟通和查询。
有的地方大范围雾霾天气导致近5000万个快递包裹延迟,有的地方快递平均迟到0.5天至1天。
顺丰速运发布消息称,北京、河北、陕西等地的多个地区高速封路、航班取消。受此影响,在预警期间,进出以上地区的快件时效预计在原基础上延后0.5-2天。顺丰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合理调配资源,全力确保快件安全送达。
西安东郊一位快递站点负责人吕先生对华商报记者介绍,从他身边朋友的反馈来看,受雾霾影响,西安部分快递可能延迟,但是受影响的范围不大。
延伸阅读:
特写|雾霾144小时
雾霾根治咋就这么难? 专家称方式方法有问题
资本表现
雾霾概念股没上涨,钢铁水泥却涨起来
股市历来是反映资本偏好的晴雨表。华商报记者注意到,近几年每到雾霾肆虐时,相关股票也常被资金疯狂炒作。不过从今年行情看,雾霾各概念板块的表现大相径庭。
据同花顺数据显示,70只PM2.5概念股中,有40只股今年以来股价表现跑输大盘,其中11只个股累计跌幅达30%以上。华安证券投资顾问屈放介绍,股市中雾霾概念具有周期性的特点,源于市场对冬季环保题材的炒作。从今年行情看,不少概念股的赚钱效应被稀释了。这既和大盘的整体走势有关,也是因雾霾治理和外界关注点变化,概念范围变大了。“这就意味着并非所有的雾霾概念都能受益,投资者也需要精选个股。”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以钢铁为代表的部分传统行业,却因为雾霾引发的限产政策迎来小阳春。华商报记者从钢企集中的河北省物价局查询到,11月以来该省钢材价格呈波动上涨趋势,同比去年涨幅在36.7%-51%之间。造纸、水泥等行业也因为环保限产推高价格。“最近涨价函铺天盖地,有些也不一定能拿到货。”河南某造纸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造纸行业很多落后产能要被淘汰,加上环保政策压力,纸价上涨达20%以上。另据中国水泥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全国高标水泥均价从今年3月份最低点的246元/吨,涨至12月初的最高339元/吨左右。若错峰停窑执行到位,后期水泥价格仍有望维持高位。
业界声音
“雾霾经济”是伪命题
在雾霾面前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雾霾给部分行业带来经济效益,甚至诞生了“雾霾经济学”这个特色名词。那么受益于雾霾经济的下一个风口是什么?
西安交大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李富有认为,雾霾经济的下一个风口可能与互联网经济有关,“雾霾不利于人体的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在室外环境不佳的情况下,户外活动会相应减少,上门送餐等上门经济以及远程教育等互联网业态,将会更受大众欢迎。”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互联网和雾霾的双向作用下,上门经济等正迎来黄金时代,但涉及隐私、安全、服务质量等问题也随之而来。雾霾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绕不过的话题,也成了有关服务产业无法回避的坎。
屈放认为,从另一个角度看,雾霾所带来的部分经济利润,实质是在破坏环境甚至损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实现的,尽管商机不少,也有资本愿意加码进入。但决不应提倡污染拉动经济的剜肉补疮,而应当鼓励对环境污染有效治理所孕育的商业机会及经济红利。
财经评论人士严跃进分析,“雾霾经济”下一个风口是“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生态”等相关业态将会迎来增长。然而,增长的背后包含了人们诸多的无奈和担忧。实际上,雾霾天气“侵蚀”了经济发展,表面上看,口罩、空气净化器等热销,实质上,雾霾造成的经济损失则是一笔无法用数字衡量的巨大的损失。他表示,不太认可“雾霾经济”的说法。在雾霾面前,所有人都是受害者。而坚定雾霾治理决心、付出行动,坚持走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期待收获更多蓝天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虽然雾霾的确给相关产业带来发展的前景,但这样的前景并不是人们所愿意看到的,“雾霾经济”是伪命题,在雾霾面前,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延伸阅读:
特写|雾霾144小时
雾霾根治咋就这么难? 专家称方式方法有问题
原标题:雾霾天的经济账:不管火了谁每个人都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