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为改善村镇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近年来,村镇污水处理领域的走俏程度及热度不减,作为未来污水处理的主战场,明确思路,探索一条适合农村特点、可复制、可持续的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及路径将是

首页 > 水处理 > 市政污水 > 评论 > 正文

专家说:多管齐下合力抓好村镇污水处理

2016-12-29 08:51 来源: 水世界订阅号 

由于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为改善村镇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近年来,村镇污水处理领域的走俏程度及热度不减,作为未来污水处理的主战场,明确思路,探索一条适合农村特点、可复制、可持续的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及路径将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重点。

市场走俏 瓶颈犹存

据住建部相关建设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末,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 91.9%,县域污水处理率 85.22%,11.4% 的行政村对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低处理率的村镇污水,未来具有巨大潜在市场。

我国农村污水处理技术 类型多,质量良莠不齐,已建成设施运行率低 是业内普遍熟知的。

就目前看,我国村镇排水基本为 合流制;系统较为分散,排水下游多为鱼塘、道路边沟、自然湿地、河道等。

延伸阅读:

【对话】村镇污水处理商业模式的瓶颈与出路

村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索: “一房一池一设备 线上线下一体化”

 

大部分村庄排水设施修建时间较长,损坏或淤堵现象严重;大部分农户自建有化粪池或渗井,杂排水一般直接排出院外漫流或接入排水沟。

面对我国村镇污水处理法规标准的不配套、保障机制不健全、设施运行“晒太阳”的瓶颈及尴尬现状,村镇污水需解决三方面问题,即:

1)如何选择适宜的技术和保障质量;

2)如何实现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行;

3)如何实现有效监管。

技术、运营与监管如何着手?

众所周知,日本、美国、欧盟等在村镇污水处理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为我国村镇污水处理提供了一定借鉴,但由于国情的不同,照抄照搬显然不可行,走出中国特色才是正道。

对于村镇污水治理,应优先按照 “以城带村、以镇带村” 模式,不具备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遵循 “因地制宜、生态循环、适合运行、技术成熟、就近回用” 原则。

1、体制机制

村镇污水处理需加快相关标准及规范的制定,不应要求过高的排放标准,科学系统的予以决策,合理规划、高效组织。

延伸阅读:

【对话】村镇污水处理商业模式的瓶颈与出路

村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索: “一房一池一设备 线上线下一体化”

2、技术路线

鉴于我国村镇污水水质水量变化大,单位能耗较高,且缺少专业运行人员。因此,我国村镇污水处理技术需满足 抗水质水量变化,低维护、简运行,低能耗 的条件。

技术选择上要以改善卫生条件、坏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为首要要求,可结合村庄排水现状、经济发展水平等确定合理的排水体制,确定采用分户处理、村落集中就近处理,还是纳管区域集中处理模式。

目前,不少涉足村镇污水处理市场的企业,也都针对性的给出了自己的治理技术或解决方案,被大众熟知的有在前几期微水会上介绍过的桑德SMART、合续高效反省器&中国罐、银江环保KtIC一体化设备等。

3、运营管理

对于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应通过专业机构提供运行、维护,这样有利于保障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日常监管,积极寻求建管一体化;借助现今较为热门的互联网技术实现智慧化监控监管。

智慧化化管理平台

政府与企业要强化沟通,明确和落实责任主体;依靠财政补贴的同时,扩大社会力量,借力PPP等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小结:我国村镇情况复杂,各区域水质差别大,实现污水有效治理,还需健全村镇污染治理的有效组织和管理体系、标准法规体系;因地制宜科学决策、规划及选用技术;建立完善质量保障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及长效运营与有效监管机制。

延伸阅读:

【对话】村镇污水处理商业模式的瓶颈与出路

村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索: “一房一池一设备 线上线下一体化”

原标题:专家说:多管齐下合力抓好村镇污水处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