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括性描述
2010年天津开发区以欧盟转变亚洲项目为契机,引入英国国家产业共生管理模式,针对企业间关于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组织培训、废物速赢研讨会、信息网络建设的方式,在4年的项目实施期间,吸引了900多家企业参与产业共生项目,实现99组废物资源对接;减少了98.1万吨垃圾填埋量、16.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建成产业共生信息服务平台, 成为园区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的核心内容。
通过构建区域产业共生网络,建立了政府与企业互动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了区内工业企业间副产品交换、资源对接、商业合作及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减少了区域废物填埋量及二氧化碳排放,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区域产业共生网络为在中国建立大型产业共生网络起到示范作用,成为向全国其他地区推广或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实施该行动的基地。
二、背景介绍
天津开发区作为国家首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一直致力于探索有效的发展模式,通过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以寻求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工业和经济发展。从整体上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稳定性,提升区域的竞争优势和整体价值。天津开发区拥有9大支柱产业,外资及合资企业众多,行业类型、规模、管理模式、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在推进相关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难题,具体表现在:
(1)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主要围绕支柱行业的核心企业,如丰田汽车, 康师傅食品、诺维信生物医药等,针对更多的中小企业,由于废物及副产品交换的信息不对称、不通畅,很少自发地构建产业共生的合作关系。
(2)由于回收体系的不完善,循环经济补链企业由于规范化地处理处置废弃物,成本较高,竞争优势不强,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3)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分类管理不佳,多以全部委托物业公司清运填埋,一方面增加了废物填埋量,另一方面使得许多有价值的废弃物不能被规模化的综合利用。
三、产业共生
根据天津开发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产业共生网络是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和难点。为此,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经验与模式,探索实施区域产业共生网络建设项目,搭建区域产业共生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园区企业间的废物交换、构建产业共生关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企业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从而达到减少废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率。
天津开发区推进产业共生网络建设主要包括理念宣传、精细调研、废物对接、建立平台四个方面。
1.理念宣传
2010-2014年实施产业共生项目期间,通过组织企业CEO座谈会、对接会、培训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产业共生项目及理念,让企业深入了解并参与产业共生项目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和增加收益。从2010年174家,2011年536家,2012年635家,到2013年955家,招募的会员数量不断增加,为产业共生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精细调研
项目组相继向开发区、保税区、临港经济区的生产型企业和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发放调查表,总计回收了企业填报的574份信息调查表。项目实施期间,累计现场调研次数达到202次,涉及生产型企业(电子、机械、食品、生物医药、化工汽车、等行业)、废物回收企业(天津市从事废物回收的重点企业)和资源化企业(污泥处置、钢铁、铅与铝冶炼、塑料再生、矿物油冶炼、水泥厂等)总计160家。通过调研加强了与企业的沟通,了解废物产生、回收及综合处理情况,发现潜在的对接机会,促进了产业共生工作的开展。
3.废物对接
为了使企业及项目组获得潜在对接信息,技术服务信息,组织了速赢对接会、行业对接会、专题物质对接会、专题技术对接会共计25场,为企业当场寻求对接伙伴以及后续的对接奠定了信息基础。通过调研、适配、跟踪,该项目共促成99组废物及副产品的对接。
4.建立平台
通过该项目,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开发建设了产业共生信息平台,平台以废物资源数据调查与统计为基础,形成废物交换信息采集与更新、识别、对接提示及管理追踪的信息自动化办公系统,促进企业间的废物资源交换的实施,成为促进滨海新区产业共生与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对于产业共生网络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
平台面向企业、产业和核园区三大循环化改造主体的实际需求(图1),以自底向上企业数据为核心,基于企业调研数据,进行系统化构建,具体而言:
(1)对企业,引入循环化改造技术数据库和信息服务模块,诊断分析企业工艺优化路径,并定制推动政策扶持、废物交换、技术支撑等信息,解决企业对副产品及废弃物流向信息、行业技术信息、政策信息、项目信息等掌握不足的问题,辅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和废物共生交换。
(2)对于园区主导产业链条,通过产业模型诊断方法、产业共生热点识别算法、废物交易信息智能搜索与在线竞价,解决了园区由于产品原料众多带来的产业链条发展路径不明晰、产业共生热点识别困难、物质交易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问题。
(3)对于园区管理者,平台构建物质、水、热的共生识别方法和工具,辅助管理者发现物质、水、热等耦合共生热点和机会,结合产业链产业大数据库生成园区强链补链项目清单,支撑定向的招商引资;通过园区物质、水和能源流向模拟,实现对园区主要废物、污染物的统计、核算和诊断,实现园区循环化改造成果的可视化展示,智能化的指标核算、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系统,全过程服务与园区的验收考核、招商引资和成效管理。
图1 .平台技术路线
四、问题和建议
产业共生关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包括人才、技术、经济及社会等各种因素。主要难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回收体系不规范。区内废物产生企业均有较稳定的废物回收商来处理其一般废物,但鉴于回收商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出现了有价废物被哄抬价格,无价废物被随意丢弃的局面。
2.生产者延伸制度落实不佳。由于生产者延伸制度没有很好的落实,废物产生的企业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的要求,没有明确的内生动力参与产业共生网络。
3.商业模式尚不成熟。英国国家共生项目实施经验显示,由于废物填埋税较高,促使废物产生企业有较高经济动力参与产业共生网络,同时通过国家经费支持维持国家产业共生项目运营。相比英国的情况,天津开发区产业共生项目4年的经验显示,在中国建设并运营区域产业共生网络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内生动力。
区域产业共生网络建设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通过专职机构宣传与组织参与作用,以促进其发展及长期运行。
1.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宣讲国家有关管理规定、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共生活动的意义,使政府的号召真正变成企业的自觉行为。
2.加大废物监管力度,规范废物回收市场,提高资环综合利用效率。重点规范废电子、废矿物油、废铅酸电池的回收市场,加强对废物产生源头控制,取缔非法回收企业及非规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建立有组织、有效的回收及综合利用体系。
3.确保政策扶持,加强政府资金补贴力度和税收优惠政策兑现。通过扶持资源化企业技术开发及运转,使其发展壮大满足废物资源化需求,成为产业共生的核心力量,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原标题:互联网+资源循环利用典型案例系列 | 天津开发区产业共生网络建设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