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环保网获悉,安徽省环保厅发布安徽省环保厅关于发布2017年省级环保科研项目立项课题申报指南的通知,详情如下:安徽省环保厅关于发布2017年省级环保科研项目立项课题申报指南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根据《安徽省环境保护科研课题项目管理办法》,现就2017年省级环保科研项目立项课题申报工作有关事项

首页 > 大气治理 > 综合 > 政策 > 正文

注意!2017年安徽省级环保科研项目立项课题申报开始了

2017-06-08 10:01 来源: 北极星环保网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安徽省环保厅发布安徽省环保厅关于发布2017年省级环保科研项目立项课题申报指南的通知,详情如下:

安徽省环保厅关于发布2017年省级环保科研项目立项课题申报指南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安徽省环境保护科研课题项目管理办法》,现就2017年省级环保科研项目立项课题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课题情况

2017年,安徽省省级环保科研项目共立项11个课题(详见附件1)。

二、申报单位及课题负责人条件

申报单位应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原则上为省内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及机关事业单位,不受理公民个人申报。申报课题的负责人应在职在岗,且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学位),一个课题负责人原则上在同一年度只能申报一个省级环保科研课题;前一个省级环保科研课题没有结题验收的课题负责人不能参与本年度课题申报;前一个省级环保科研课题延期1年以上验收或者通过整改后验收的课题负责人,暂停1年主持或参与申报。每位科研人员最多只能同时参与2个课题的研究。

鼓励环保系统科研单位与其他科研院校或企业发挥各自优势联合申报,每个课题联合申报单位原则不能超过2家(即一家主持、一家协作)。

三、申报材料要求

申报材料应包括《安徽省省级环保科研课题项目申报书》、课题负责人职称证明、工作业绩证明。课题一应有相关市承诺配套支持该课题科研工作的证明。

申报材料应严格按照《安徽省省级环保科研课题项目申报书》的填写说明进行编制,课题资金预算遵照《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四、申报单位评审

省环保厅根据《安徽省环境保护科研课题项目管理办法》及上级科研项目管理要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评审,择优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及课题负责人。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申报材料及电子稿请于2017年6月22日17时前报省环保厅。逾期不予受理。

联 系 人:查振林

联系电话:0551—62376555

电子信箱:ahhb0822 @163.com

地 址: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怀宁路1766号702室

邮 编:230071

附件1:2017年省级环保科研项目课题申报指南.doc

附件2:申报书.doc

附件1

2017年省级环保科研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一、典型城市重污染天气研判和精准化管理对策建议

1.拟解决主要问题:

建立快速、灵敏、标准化的重污染分析研判技术指标体系,科学辨析污染来源和成因,提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措施、方案和对策,服务于大气环境精细化管理需求,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2. 研究主要目标:

(1)不同城市大气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选取不同气候分区的典型代表城市(合肥、池州和蚌埠),分析源排放、地理因素、气象条件,分析不同程度污染形成的排放内因与气象外因。

(2)重污染天气过程成因解析技术研究。基于气象条件和源排放可变组合情景的空气污染数值模拟,研究人为源和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影响;开展典型城市重污染天气的分型和聚类研究,探究不同污染类型、不同时间尺度的空气污染形成机理。

(3)研究建立安徽省典型城市重污染天气过程分析研判技术指标体系,提出协同控制精细化方案和应对策略。

3. 主要考核指标:

(1)给出重污染天气过程分析研判技术指标;

(2)提交《安徽省重污染天气成因分析和精细化管理对策建议》报告;

(3)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2篇。

4. 完成时限:1年。

5. 经费:省级财政经费 48万元。

二、基于协同控制机制的安徽省臭氧污染改善路径研究

1.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臭氧成为一些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尤其是部分时期颗粒物下降,臭氧反而上升,影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臭氧是大气复合污染的关键二次污染物,也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亚于PM2.5。为积极应对安徽省臭氧污染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广泛吸收国内外臭氧污染研究和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在系统调研和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分析安徽省臭氧污染特征及成因,提出科学的管理方案与改善路径。

2.研究的主要内容:

(1)安徽省(以合肥等城市为例)臭氧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臭氧前体物质NOx、VOCs浓度相关性研究;

(2)影响臭氧及其前体物浓度的排放源及气象因素分析;

(3)典型季节区域臭氧及其前体物非线性响应关系研究;

(4)研究臭氧、NOx、VOCs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机制,制定重点源减排途径,形成多种措施组合的最佳控制方案。

3.主要考核指标:

(1)安徽省臭氧污染及其前体物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2)臭氧浓度变化与NOx、VOCs浓度变化的响应关系;

(3)提交《臭氧污染治理的协同控制机制和实现臭氧污染改善的总体控制方案》。

4.完成时限:1年。

5. 经费:省级财政经费 30万元。

三、利用天然放射性核素研究合肥地区大气环境中颗粒物平均滞留时间

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利用大气颗粒物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手段,科学布局颗粒物收集定点,开展核素分析,进而进行数据分析,给出合肥低层大气环境中颗粒物平均滞留时间,了解合肥大气的自净能力,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2.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利用天然和宇生放射性核素分析大气环境中颗粒物平均滞留时间的方法;

(2)大气颗粒物的粒径采样技术研究和低水平核素的放射化学测量方法;

(3)研究和确定合肥地区低层大气环境中颗粒物平均滞留时间,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对策。

3. 主要考核指标:

(1)建立利用天然和宇生放射性核素分析大气环境中颗粒物平均滞留时间的方法;

(2)给出合肥地区底层地表大气环境中颗粒物平均滞留时间,并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对策,提供《合肥地区大气环境中关于颗粒物滞留时间的基础数据及污染防治对策的研究报告》;

(3)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2篇。

4. 完成时限:1年。

5. 经费:省级财政经费 25万元。

四、安徽省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国家“土十条”要求,“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据此,我省需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约50万亩,开展6项耕地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本研究旨在为我省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国内外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综合对比分析;

(2)国内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优秀示范场地调研;

(3)研究我省主要受污染耕地土壤污染特征;

(4)开展相关技术研发与集成;

(5)建立技术应用示范基地。

3. 主要考核指标

(1)提交《安徽省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报告;

(2)建立技术应用示范基地1个(不小于20亩);

(3)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相关专利申报1项以上。

(4)撰写研究论文1-2篇。

4. 完成时限:2年。

5. 经费:省级财政经费 30万元。

五、安徽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研究

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随着“土十条”的实施,污染场地的环境管理已成为我省各级政府一项重点任务。然而,由于相关标准的缺失和不完善,各地在具体的污染场地环境管理中存在较大困难。本项目研究提出我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旨在为我省后期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和修复工作提供重要标准依据,为我省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2. 主要研究内容:

(1)调查安徽省污染场地典型关注污染物;

(2)调查各关注污染物土壤背景值;

(3)根据不同暴露途径和相关参数,推算各关注污染物污染风险筛选值;

(4)数值对比论证分析。

3. 主要考核指标:

(1)提交《安徽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研究》研究报告;

(2)提交《安徽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标准建议稿;

(3)撰写论文1-2篇。

4. 完成时限:1年。

5. 经费:省级财政经费 20万元。

六、现场快速高灵敏检测藻毒素的纸质传感器件研制及其应用示范

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针对现有藻毒素检测存在的成本高或假阳性问题,开发针对典型水生藻毒素包括微囊藻毒素和鱼腥藻毒素进行现场快速定性/半定量/定量分析的胶体金侧向流纸质传感器检测系统,有效解决现有藻毒素检测技术方法的不足,可广泛应用于水体及水生生物的现场调查。

2. 主要研究内容:

研发高效选择性识别典型藻毒素的生物适配体(包括核酸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研制用于现场快速准确高灵敏检测的适配体胶体金侧向流纸质传感器检测系统;考察精密度与准确性,与现有的藻毒素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估;调查巢湖水体/水生生物不同水域的藻毒素类别及其含量水平现状,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开展现场应用示范。

3. 主要考核指标:

(1)研制获得识别不同藻毒素的高灵敏胶体金侧向流纸质传感器件;

(2)编制现场快速高灵敏藻毒素检测标准建议稿;完成典型湖泊藻毒素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报告;

(3)开展现场应用示范,应用次数大于100次;

(4)申报1-2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

(5)发表高影响力SCI论文1-2篇。

4. 完成时限:1年。

5. 经费:省级财政经费 23万元。

七、合肥市城市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研究

1.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城市声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何准确、及时地获取声环境监测数据,改善周边环境,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我国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本研究拟建成合肥市声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及网络系统,研究制定声环境自动监测相关标准,实现合肥市城市声环境质量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全方位监测。

2.主要研究内容:

改进现有的在线自动环境噪声监测技术及装备,使其能够在城市内方便、快捷的布设点位,构建环境噪声信息处理、统计、存储等子系统模块,对噪声进行科学处理、统计、分析,实现声环境信息全方位自动准确获取。研发数字化智能监测服务系统平台,构建多层次声环境信息数据库,实现声环境可视化、智能化、网络化监测。完成合肥市城市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研究制定城市声环境自动监测相关技术规范。

3.主要考核指标:

(1)完成合肥市城市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2)开发相关声环境分析评价和制图软件;

(3)研究制定《城市声环境自动监测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4. 完成时限:2年。

5. 经费:省级财政经费 25万元。

八、环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评估研究——以派河流域为例

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015年省政府印发的《安徽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巢湖湖体及派河等几条主要入湖支流均提出了水质要求,主要入湖支流的水质能否改善,不仅关系到支流的考核断面能否按要求达到水质目标,也关系到巢湖湖体水质能否稳定达到国家目标要求。目前派河水体达标方案已经编制完成,即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环保部也即将开展巢湖汇水区域内总氮排放控制工作。评估派河水体达标方案中各项治理工程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寻找能够针对环巢湖流域污染特点的治理方案,为全面推进环巢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研环巢湖流域水环境状况,以派河为例,分析主要入湖支流水环境现状和污染特点;

(2)梳理派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情况,包括已建、在建和待建工程情况等;

(4)针对派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项目进行成效评估,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研究如何有效开展入巢湖河流总氮排放控制工作,最终为环巢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 主要考核指标

(1)提交《环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情况调研报告——以派河为例》;

(2)提交《环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评估研究报告——以派河为例》;

(3)发表学术论文:1-2篇。

4. 完成时限:1年。

5. 经费:省级财政经费 15万元。

九、巢湖流域城镇污水厂环境激素类物质的迁移规律研究和生态风险评估

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环境激素类物质(EDCs)干扰生物体内分泌的原本机制,影响生物体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严重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已引起环保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同行业EDCs化学品生产使用情况的全面调查正在积极开展中。目前,巢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虽已全部提标至一级A排放标准,且按照2016年底出台的《巢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新地方标准执行排放管理,但其中EDCs的来源和排放浓度尚未得到关注,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效果和出水中的残留风险尚未得到评估。

2. 主要研究内容:

(1)巢湖流域城镇污水厂EDCs(包括PAHs、邻苯二甲酸酯PAEs、烷基酚、双酚A BPA、PCBs等)的污染现状研究;

(2)巢湖流域城镇污水厂EDCs的去除效果研究;

(3)巢湖流域EDCs在水体中的迁移规律研究;

(4)巢湖流域城镇污水厂EDCs的生态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

3. 主要考核指标:

(1)完成《巢湖流域城镇污水厂环境激素类物质的迁移规律和生态风险研究报告》;

(2)提交巢湖流域环境激素类化学品淘汰、限制、替代等管理措施及意见建议;

(3)发表论文1-2篇。

4. 完成时限:1年。

5. 经费:省级财政经费 24万元。

十、安徽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及其生态风险评估——以鹞落坪自然保护区为例

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针对安徽省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因基础建设、旅游管理、治污欠缺等问题,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对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进行生态风险评估, 保证生态环境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得到可持续的保护与利用。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构建鹞落坪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生态旅游概况。通过相关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对安徽省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概况进行相关分析,阐释生态旅游过程中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主要原因,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和潜在风险。

(2)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调查。利用实地调查及数据资料收集的方式,对鹞落坪自然保护区进行详细探查,分析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自然生态效益,了解保护区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状况在近年来的变化情况及原因,剖析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关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敏感物种的栖息环境、迁地保护意识、保护区分区问题、管理机制等方面。

(3)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风险评估。利用ArcGIS软件分析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的生态风险源,构建基于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生态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

(4)提出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根据上述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并借鉴国内外较好的生态旅游经验,提出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促进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3. 主要考核指标:

(1)构建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2)完成《安徽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及其生态风险评估-以鹞落坪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报告;

(3)发表学术论文1-2篇。

4. 完成时限:1年。

5. 经费:省级财政经费 20万元。

十一、典型黑色金属矿区流域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及示范——以马鞍山市慈湖河流域为例

1.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次研究通过在马鞍山慈湖河典型断面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点位和人工监测点位对多因子实施监测,结合监测结果和水文参数,选取合适的水质模型和情景模拟,分析上游矿山开采和各类废水对慈湖河水质变化、污染程度、污染因素等在时间、空间分布的关系,通过对慈湖河流域各类污染源的系统分析,建立马鞍山市慈湖河水质预测预警机制,为慈湖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结合水污染源项分析和慈湖河流域及上游铁矿区的全面深入调查,找出矿区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因素,以及潜在的环境威胁,提出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和环境预警技术,并且为恢复慈湖河上游矿山地区生态系统和改善慈湖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提出应对之策;同时为其他城市内河小流域治理和黑色金属矿山综合治理提供示范作用;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2.主要研究内容:

(1)对影响慈湖河流域水质的生活、生产、矿山开采活动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分析预测,识别重点污染源及污染源项并分析相互时空关系,分析流域上游铁矿矿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出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及综合治理、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环境预警和监督管理方案等防治技术措施。

(2)通过对慈湖河水质开展多因子自动监测和人工监测,解析污染物的来源,进而通过建立有效水质预测模型,为环境预警系统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3)对比省内其他矿山,为省内同类型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借鉴,建成典型黑色金属矿区流域水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工程。

3. 主要考核指标:

(1)完成《典型黑色金属矿区流域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及示范》报告,提出有效的污染防治技术、管理措施;

(2)建立慈湖河干流的水质分析模型,并结合模型提出环境预警机制;

(3)形成典型黑色金属矿区流域污染防治技术,建成示范工程;

(4)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3篇。

4. 完成时限:1年。

5. 经费:省级财政经费 20万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