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南方梅雨季节的到来,各地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逐渐显现的城市内涝问题再次引发了大众对海绵城市进程的关注。近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分院资源研究所所长王家卓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ldquo;短期内,治理严重的积水点是解决内涝的办法之一。这需要尽快补上城市排水防涝

首页 > 水处理 > 综合 > 评论 > 正文

又到汛期城市看海季 海绵宝宝有话说

2017-07-08 11:17 来源:E20水网固废网 

随着南方梅雨季节的到来,各地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逐渐显现的城市内涝问题再次引发了大众对海绵城市进程的关注。近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分院资源研究所所长王家卓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短期内,治理严重的积水点是解决内涝的办法之一。这需要尽快补上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短板。”E20薛涛等专家分别接受了华夏时报和经济导报的采访,也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

“海绵城市”是让整座城市像一块会“呼吸”、有“弹性”的海绵,在涝时能吸水,在旱时能吐水,从而良性循环利用水。这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是尽力还给城市一个水系生态。“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通过源头减排削减雨水径流量、管网建设提高管渠系统标准,通过泵站、调蓄、大型排水通道建设等提高排涝除险水平。综合措施逐步消除城市易涝点。同时也需要提升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现在很多城市由于排水防涝水平还不够,可能在面对两年一遇的降雨时,就要依靠应急管理,今后的目标是逐步补上这些历史欠账,逐步减少应急措施启用的频次。”王家卓说。

为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各方的重视,前期各方媒体宣传中不免喜欢使用“建设海绵城市不让城市再看海”的标语,实际上容易误导无法理解专业复杂性的百姓的理解和诱导过高过快的期望,而当到了每年汛期之时反而带来百姓对政府投入的误解和非议。如果涉及ppp的社会资本则也要带来了不必要的民意风险。如何能讲专业的知识深入浅出的传达给民众,我们的媒体需要对此更加重视,中国水网特别刊出近期两篇文章,也是希望引导正确的宣传方向。

这需要尽快补上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短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分院资源能源所所长王家卓,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刘树坤,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及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近期分别接受了华夏时报和经济导报的采访,也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

来源:华夏时报、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马维辉、白雪

长沙学士路严重内涝,多辆汽车被困

图片来源:中新社

7月2日,湘江长沙段水位持续上涨,长沙橘子洲已被洪水贯穿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长沙大水暴露“与水争地”困局 城市何时不再“看海”?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马维辉

7月3日,湖南长沙汀湘十里别墅小区,院子里的积水已有1米多深,居民出行只能依靠撑船。有人戏称,这里已成了“水城威尼斯”。

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刘树坤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在湖南、湖北地区,“与水争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居住区原本都是蓄洪区,地势较低,一旦来了大水,就会出现“城市看海”的情况。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分院资源能源所所长王家卓表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城市的规划选址必须合理,避免在地势低洼的地方进行开发建设。其次,对于那些选址不够合理的区域,则要用海绵城市的理念来“治病”。

“与水争地”普现

6月下旬以来,湖南省遭遇强降雨袭击,至7月2日6时30分,湘江长沙站水位已达到39.21米,刷新了1998年创下的历史纪录39.18米,著名的橘子洲景区也被洪水贯穿。

长沙市河西洋湖片区的部分楼盘则成为水患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7月2日,有媒体称中海国际社区将停水停电一个月,许多业主听到消息后紧急撤离。随后,该媒体又辟谣说,此前报道错误,停水停电的其实是邦盛水岸御园小区。

而无论是中海国际社区,还是邦盛水岸御园小区,以及报道开头的“水城威尼斯”汀湘十里小区,都位于长沙市河西洋湖片区,紧邻洋湖湿地公园,三者的直线距离只有3公里左右。

公开资料显示,洋湖湿地公园东连湘江,水网密布,最低海拔仅25.5米,过去曾是水患连年之地。直到上个世纪末,这里还是湘江的泄洪区。2010年年初,《长沙洋湖垸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出台,一期投资1.7亿元,将其打造成为年接待游人达400万人次的大型综合性公园。

随后,公园周围兴建起了多个高端房地产楼盘,以汀湘十里小区为例,目前在售户型多为532-789平独栋别墅,价格从700万元/套到1650万元/套不等,其宣传语称这是一个“湖湘新中式亲水文化别墅大盘”。

刘树坤表示,在湖南、湖北地区,此类“与水争地”的现象非常普遍。由于人多地少,当地居民经常把湖围起来,将水排干,进行土地开发。

“这些地方本来就是湖的一部分,地势肯定比较低,水位一高,被淹没就是正常现象。”他表示,“20世纪50年代时,洞庭湖的面积还有6000多平方公里,而现在则不到3000平方公里,差不多一半都被围垦了。一旦来了大水,湖的容量就不够了,有的地方就会被淹。”

“像我们经常搞水的,那个房子送给我,我都不想要,不敢去住。”他说。

呼吁“国土风险管理体制”

刘树坤表示,政府一般会有风险意识,例如在行洪区兴建堤防、桥梁等建筑,需要做防洪影响评价。但这次被淹的楼盘属于民间开发,开发商可能没有防洪的风险概念。

“特别危险的区域,经常淹的,国家会划定出来,绝对不能住人。这次淹的属于平常‘不走水’的,没有作为重点监督区域,水不是特别大的时候也没事。但这次出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水位,结果就被淹了。”刘树坤说,“这种区域国家一般不鼓励在里面大量盖房,但也没有法律禁止,风险则由居住人自己承担。”

王家卓也表示,过去城市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总强调最大程度为城市服务,占了很多低洼的地方,把水系、行洪通道、坑塘湿地都填了,结果一下雨,淹的都是这些低洼的地方。所以要转变发展方式,提倡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保护好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然后再去谈开发。

刘树坤认为,政府应该在灾害管理方面承担起责任来,“尤其是国土部门,现在是重开发利用,轻风险管理,未来国土部门一定要承担起灾害风险管理的主要责任。”

在他看来,国家需要建立一套“国土风险管理体制”:首先要摸清“家里”,哪些土地是适合开发的,哪些不适合开发,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向社会公众告知,哪些土地存在灾害风险;第三是在新建开发区时设法规避这些风险区域;第四,如果实在没有办法规避,就要尽可能地采取措施,将风险发生时产生的损失降到最小;第五,要有风险分散机制,国外有洪水保险制度,而国内目前开展这项业务的保险公司还不多。

“在国外,如果一家企业位于灾害的高风险地带,去银行贷款时就会遇到麻烦,保险公司也有可能拒绝为它保险,但这些制度中国目前都没有。”刘树坤说。

“海绵城市”的落实需要时间

在王家卓看来,选址合适的开发如同“基因好”,不容易得病。而那些选址不好的,已经“得了病的”,就需要“动手术”,用海绵城市的理念来治病。

“不该填的湖已经填了,怎么办?只有加强建设和管理,灌渠系统该提标的提标,该改造的改造;加强排涝系统建设,一旦遇到强降雨,让泵站能够应对,保持排水系统通畅;此外还要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王家卓说,“核心是地下管网,要上工程,该改造的改造。”

近年来,国家已经在一些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不过,经历了去年的武汉大水和今年的长沙大水,部分公众开始质疑海绵城市的效果,是否能像宣传的那样“让城市告别看海”?

在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看来,海绵城市对城市排涝的贡献应该是“慢工出细活”,类似于中医调理亚健康疾病,它是治本之策。但是在短期雨量较大的时候,还是得依靠排涝这样的治标之策。此前一些媒体对海绵城市的宣传也有夸大之嫌。

王家卓同样认为,海绵城市的落实需要时间,不可能短期内把所有问题都扭转。以武汉为例,虽然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但试点面积只有120平方公里,而武汉市的城区面积是600平方公里,即使试点都建好了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通过几次大水,我们要观察的是海绵城市是否对城市内涝问题有所改善,方向是否正确。”王家卓表示,“武汉和长沙的例子恰恰说明了当前继续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长时间投入,我们的历史欠账有好几十年,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解决。”王家卓说。

图片来源:荆楚网

附:另一海绵城市热文

不能解决城市内涝?海绵城市:这锅我不背!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白雪

上周,北京将迎来暴雨的消息刷爆朋友圈,北京市气象局预报“此次北京降雨过程,大部地区有暴雨,局地大暴雨,是北京今年来的最强降雨。”大家不由担心北京是否又要进入“看海”模式。

事实上,自打入夏以来,暴雨突袭致使全国不少城市陷入“看海”窘境,“逢雨必涝”仍是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大“痼疾”。而“海绵城市”被看作是城市防治涝灾的“一贴良方”,然而对于海绵城市是否能够解决城市防洪排涝的问题,公众越来越多地走到了迟疑的一方:国家投资了这么多钱建设海绵城市,为什么一到暴雨还要“看海”?

我国自2015年启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2017年4月,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已开工建设738公里,完成投资约400亿元;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5年和2016年,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综合考虑我国东、中、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南北方的气候不同,分两批确定了30个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涵盖大、中、小不同规模的城市。

如此力度地建设海绵城市,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还没有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能否解决?需要多久?海绵城市到底有没有必要建设?针对这些问题,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海绵城市建设极其必要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过去3年内我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今年以来,已经有41座城镇因暴雨内涝受淹,因暴雨洪水已经直接造成了约353亿元的经济损失。目前,“逢雨必涝”已经成为我国城市重大灾害之一。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然而,自2010年以来,5年中有4年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1998年(2551亿元),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正比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

如今,在谈及治理城市内涝的办法时,很多人会想到建设海绵城市。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得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一座城市应对雨水最好的办法就是“小雨蓄起来,中雨排出去,大雨别成灾”,将蓄存的水充分加以利用让城市更加安全、生态和清洁,因此,“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海绵城市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城市迅速扩张,城镇化从无到有,导致硬化地面和广场较多,由此带来的热岛效应、城市内涝、雨水渗透等问题凸显,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更科学地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海绵城市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必要性。”

海绵城市解决“逢雨必涝”需时间

据了解,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逢雨必涝”的难题。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薛涛看来,“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和它在短期内能够达到防洪排涝的目标是两码事儿。”

事实上,我们低估了防洪排涝的难度,高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在推动海绵城市的时候过于乐观,也过于期待其显著效果。薛涛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目前我国城市面积已经变得非常大了,所以即使我们投了很多钱,但在有些方面的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

“这就像是减肥。”薛涛给我们举了一个浅显的例子,“一种是西医方法:通过抽脂立刻到达减肥的效果。比如这两年北京排水集团增设了很多设备,在淹水点进行重点值守,直接应对防洪排涝。当然,这只是一个应急措施,对于城市的健康没有任何帮助。”

“另外一种就是中医方法:通过食疗、运动等达到健康的减肥效果——这就是建设海绵城市,通过城市‘海绵体’(即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逐步地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薛涛表示。

对此,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也表示,“海绵城市并不是一天就建成的,海绵城市可能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解决。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次水淹了,就说海绵城市的试点失败了。这些海绵城市试点,都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是,这个示范意义大多是局部性的。”

当然,海绵城市也并非公众所想的那么悲观,其在治理城市内涝方面也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年汛期,我国一些流域和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部分城市的建设成果在应对汛期强降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虽然海绵城市试点已取得些许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

多推广与黑臭水体治理“捆绑”的海绵城市

“城市经过相对粗暴的扩张以后,我们开始注意精细化的城市规划建设,甚至是改造的需求。但是,在原有基础上改造成海绵城市或者是建设海绵城市,难度都是非常大的。”薛涛坦言。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对于一个城市,海绵城市投资确实非常巨大。中国海绵城市联合会相关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不考虑雨水回用的前提下,投资差不多是5000万~1亿元/每平方公里,这还是绿地系统本来就比较好,城市水系比较发达的城市。如果本来城市绿地就很少,而且水系不发达,那么投资上涨非常非常快。”

不过上述专家也提到细化到某个地块:如果该地块本身条件很好,比如,平坦,且绿化面积大,并且稍微高于周围道路等,这样的地块做海绵城市试点,事半功倍。但是这种地块,现在城市里要么稀缺,要么就是荒郊野外了。

不只是资金的问题,在薛涛看来,“海绵城市的建设有点儿像‘运动战’,尤其是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参与进来之后。”

对此,薛涛解释说:“PPP本身是一个快速进入快速商务成交的过程,因为这其中有很多商务合同和规则的约束,所以PPP对于海绵城市来讲,就无法进行详细的磋商和调整。”比如说,如果是政府的投融资平台或者排水集团来做海绵城市,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后期的变更,但是PPP通过竞争拿到项目,由于招标采购的规定,优化空间就变得很小,买卖关系明显,这个时候海绵城市就像是先列出一个菜单,公司按照要求完成任务拿到钱,项目就结束。

薛涛认为,“这种情况就恶化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不注重后期积累、调整和评估。”

“同时,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缺乏数据的跟踪和积累,在国外,都会有专业院校及其他研究机构对相关数据进行积累和分析,比如它的改善值、投入和产出、环境绩效和硬件铺设的供应关系,并且会评估投资的有效性以及后期的调整。”薛涛坦言,“这是我们所欠缺的,而这极有可能带来投资的浪费。”

“当然,考核指标也是建设海绵城市中的一大问题。”薛涛表示,“海绵城市有两种,一种是海绵城市与黑臭水体治理‘捆绑式’进行的,另一种是单独的海绵城市。”前者只要黑臭水体水质有所改善,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到海绵城市的效果。而后期缺乏一个综合集成的效果来约束,指标分散到每一项,这样很容易变成一个操作说明书式的指标。

“比如目前池州在海绵城市和黑臭水体治理结合的方面做得不错。”薛涛认为,未来,各地区之间应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借鉴,大力推广这种模式。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