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80年代,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在净化石油污染土壤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多基础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我国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起步略晚,本世纪初开始在低浓度有机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中浓度有毒有机污染土壤的电动-生物强化、高浓度石油组分中温减压的热解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原创性研究。
由于石油的流动性大、渗透性强、对土壤黏附作用显著等特点,石油污染土壤具有体系复杂、范围广、治理难、周期长、危害大等特点。目前根据修复原理,石油污染的修复技术目前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三种修复技术。根据污染物的浓度,可以初步确定采用相应的处理技术。
1、物理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是指以物理手段为主的客土法、焚烧法、物理分离法、溶液淋洗法、固化稳定法、热脱附法及电动力法等污染治理技术。其中前几种方法是早期的石油污染土壤治理技术,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修复效果,但投资巨大,污染物消除不彻底,潜在危险性较大,已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热脱附法、电动修复等一批技术经济可行的新工艺。
2、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主要包括溶液淋洗萃取法、光催化氧化法和化学氧化法等。相对于其他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发展较早,也相对成熟。但其修复过程可能严重影响土壤的物理结构和生物学活性,技术成本较高,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到目前为止,化学修复技术只适宜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
3、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的生长代谢过程对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的方法,具有安全可靠、修复成本低的特点。石油污染场地土壤生物修复的基础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工程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包括关键工艺、修复制剂、配套设备等核心技术系统和指标评价、工程软件、风险评估等支撑技术系统。生物修复作为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已得到世界各国环保部门的认可。
延伸阅读:
土壤石油污染修复技术——生物通风
国内外基础研究和场地实践的结果表明:土壤生物修复效果受污染物性质、土壤介质中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水力学性质、土层中的含氧量、营养物质、湿度、pH值、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是一个复杂过程。由于石油污染土壤的特殊性及其对土壤结构和生态的严重破坏,使分析污染土壤的微生态非常困难。因此,在修复过程中需要通过利用分子生态学技术来得到更为全面和可靠的土壤微生态的信息,揭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石油烃降解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指导土壤微生物生态的构建和生物修复过程的强化。
4、联合联合技术
石油是烷烃、芳烃、环烷烃及含氮、硫、氧等非烃类组分的混合物,其中多环、杂环芳烃以及胶质、沥青质等组分生物降解性较差。石油及次生代谢产的组成特征决定了修复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单一联合技术不能很好的解决污染问题时,需要考虑联合使用各种处理技术。
存在问题
石油类污染土壤的修复是世界性难题,主要难点在于:
1、土壤系统作为石油类污染物的最终承纳体,系统内物质分布不均匀,可控性差;
2、石油类产品成分复杂,不利于单一菌种的生物修复;
3、石油产品的生物降解性随其组分的种类和大小的不同而改变;
4、重质含量较高,生物修复速度慢,修复后毒性较强;
5、污染物在系统局部形成动态相平衡及化学平衡;
6、有毒有害污染物改变了土壤—生物系统的正常生命行为;
7、石油类污染物的疏水性降低了生物反应活性;
8、影响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因子较多,研究较困难。
未来展望
目前石油类污染修复的研究方向及热点有:
1、石油类污染物在环境中的集散状况及赋存状态研究;
2、利用传统的生物学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选育高效降解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菌株及其配伍;
3、胁迫环境下,污染物组成与微生物区系内种群组成、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4、微生物降解代谢途径的调控;
5、污染条件下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及技术途径;
6、植物与专性降解菌的联合修复技术研究。
延伸阅读:
土壤石油污染修复技术——生物通风
原标题:企业技术 |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