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城市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仍不降反升,工业、扬尘、城市面源污染等仍未得到全面有效遏制。”11月15日,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最新大气污染信息。实际上,治理大气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流动检测、立体观测等新思想和新装备正在被引入治理之中。
监测大气污染要追着污染跑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有一本小说叫做《追风筝的人》;张帅则把自己比喻成一个追逐大气污染的人。
现在,他站在他的“大气环境立体走航观测车”前。这辆车的头顶,大气观测雷达正在紧张巡航,而在这辆车的内部,配合专用走航分析软件,大屏幕正实时播放大气污染特征分布结果和曲线。“目前对于大气污染环境的检测主要采用定点检测的方法。但是不知道你想过没有,污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张帅说。
因此,把对大气环境的监测设备和分析软件搬到车上去,是实际工作的需要。“走航观测,可以追着污染物跑,对一次污染过程进行连续追踪观测,你的PM2.5高这是一个结果。我们要弄明白污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才能评估外来输送、局地污染对城市区域空气质量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当空气质量监测点数据出现异常时,走航观测车可以快速出动,“为什么出现异常?机动扫描测量将提供排查手段,快速锁定污染区域,准确分析污染来源。”
立体观测大气给它“照个CT”
张帅2011年中科院博士毕业,依托中科院创新工程院,他创立合肥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环境气象综合立体观测及相关技术咨询与服务。
在张帅看来,目前国内由空气质量监测点构筑的空气污染检测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空气污染各项数据的实际需求了”。“空气质量监测点实际上提供的是一个实时评估,PM2.5多少,PM10多少。但是,这些数据太单薄,不能够立体地描述当前的空气状况,也难以为治理空气污染提供更多支撑。”
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大气环境立体组网观测系统”。“从三个层面观测大气污染。第一个层面是天,使用卫星遥感扩展观测范围;第二个层面是空,激光雷达将进行立体的垂直探测;第三个则是地,由传统的空气质量检测点和流动检测车构成。”“举个例子,传统观测系统就是给病人量个体温,知道你发烧了,但是为什么发烧不知道,因为数据太单一,我们的立体观测就是给空气照个CT,脑子的数据是什么、心脏数据是什么、肺的数据是什么,一清二楚,再分析成因和治病就容易多了。”张帅说。
瞄准“大数据”将助力大气治理
眼下,张帅和他的团队正在全国重点污染区域开展“大气环境立体组网观测系统”试用。“首先是硬件投入,每一个区域要建立四到五台激光雷达构成的观测阵列、移动观测车;此外,我们有一个平台研发团队,将卫星遥感数据、激光雷达观测数据、地面站空气质量监测点的数据,融入空气质量模式,形成大气污染四维实况分布,同时,我们有专门的数据分析团队,通过深度挖掘“大气黑盒子”,形成大气污染管控决策支持报告,报告会告诉你,该区域空气污染的症结在哪?如何着手治理。”张帅说。
而在更远的将来,张帅则把目光瞄准“大数据”。“如果这套系统在国内全面布点,我们就将进化成一家大数据平台,不仅提供国内各城市和各区域的大气污染大数据,也会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希望为环境气象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整体解决方案。”
原标题:依托中科院创新工程院技术生产:追逐大气污染的观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