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这一简单通俗的话语再次搬上台面,令无数环保人激动。
但环保这词,虽然听上去心旷神怡,充满神圣的使命感,真正深入一线就知道,环保干的事都是脏活累活,上到大气污染,下到地下水净化,还有中间的土壤治理,全是棘手活。
而在这些林林总总的细分领域里,技术门槛要求相对较高的,一定绕不过一个领域:工业危险废物的处理。
一、危废行业,强者恒强
危废,听到这词就让人避而远之了。
的确,危废处理具有极高的难度,前段时间还有新闻曝出,危废处理不当致人死亡的新闻。
但是正因为难,能做的人少,其中才蕴藏着无尽的利润宝藏。
据环保部统计,2015年全国工业危废产生量3976万吨,综合利用处置率接近80%,看上去形势还不错。
但真的是这样吗?
早在2010年,另一份由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联合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就认为2007年全国的工业危废产生量有4575万吨。
这个数字,是当年环保部统计数据的4倍之多!
很明显,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是存在极大分歧的,不管谁对谁错,我们对这个行业的规模认知远远不足。
据业内专家的估计,2017年全国工业危废的产生量可能超过1亿吨,综合利用处置率或者仅有50%左右。
巨大的处理缺口,加之国家对环保的高度重视,机会不言而喻。
目前,在这个领域里,既有像启迪桑德、新宇环保(00436)、光大国际(00257)等老牌公司在扩大自己的版图,也有像中金环境、碧水源、瀚蓝环境等后起之秀冒出来,甚至连搞房地产的雅居乐(03383)也跨界杀入了。
但危废,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得下去的。
从项目规划、到环评、审批、实际开工,到最后的投产,这一时间跨度没个三五年搞不定。
其中需要的人才、技术、项目资源,也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积累,所以,危废的故事,遵循着强者恒强的逻辑,投机者迟早要被赶出去。
而在这个领域里,强者正在诞生——东江环保。
二、危废现状:行业集中度极低
为什么说东江是危废处理的强者,看下图的产能对比就知道了。
2016年新版《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危废共计46类479种,东江拥有其中44类危废的经营资质,仅比威立雅中国少一类。
但东江的产能在2016年底就达到了150万吨,是第二名深投环保的3倍,预计2017年底东江产能将达到175万吨左右,进一步鹤立鸡群。
但即使龙头地位已经确立,但全国一年的危废产生量可是有上亿吨,在如此庞大的需求面前,一百多万吨的产能简直连零头都不够。
这就是我国目前危废处理行业的现状,极低的行业集中度。
目前,中国排名前十的危废处理企业市占率不到10%,全行业大大小小的企业有1600多家。平均下来,每家企业的处理能力仅为2万吨。
这样的现实,映照出一个结论:我国的危废处理行业还处于极低的发展水平,群雄逐鹿,看未来鹿死谁手。
跑马圈地的时代,就看谁跑得更快。
比如东江,截至2016年年底,东江环保直接控股子公司共47家,间接控股子公司共18家,子公司遍布东部沿海各省,以及江西、湖北、新疆等地。
2017年,东江又买了三家公司,继续深度布局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
只有拼命扩大产能,抢占市场份额,才能在未来的决胜局中赢得更大的砝码。
三、跑马圈地,东江环保跑得快
虽然说跑马圈地,拼规模,是现阶段行业竞争的主旋律。
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不容易,东江之所以能够跑的足够快,跟他在这个领域耕耘了20年,持续积累的经验值有着密切关系。
公司于1999年成立,专注于工业固废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2003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9年后又在深交所上市,随后大力拓展无害化处理业务,加快全国布局。
2015年,公司内部管理层出现了一些问题,前董事长张维仰让出了第一大股东位置,接手的是国资背景的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其实国资背景入主,对东江这类前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公司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很多环保企业缺钱,现金流对公司来说就是生命,国资背景显然有利于公司在市场上快速融得资金。
目前,东江已发行了一期绿色债券,子公司虎门绿源发行了资产支持证券,2017年5月又启动了23亿的定增项目,广晟参与认购其中的33%。
这次定增募集的资金一方面投向在手项目,包括江西、南通和福建南平的危废处置中心,以及贵金属回收项目和资源化项目;
另一方面主要是参与国家环保工程项目建设,这也是东江环保工程EPC的发力方向。
延伸阅读:
强压政策逼出巨大市场潜力 危废龙头东江环保扩张步伐已停不下来?
四、东江环保的播种与果实
看了这么多项目,那么哪些才是最重要的呢?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从危废处理的业务特点说起。
危废处理可以分成两类,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简单来说,无害化处理就是将有害的物质消灭掉;资源化利用就是将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从有害物中提取出来,加工成化学工业品再次销售,实现变废为宝。
无害化处理
无害化处理包括物化、填埋和焚烧,其主要技术原理和优缺点可参照下表。
预计到2018年底,公司无害化处理的产能将达到116万吨左右,比资源化利用产能略高几万吨。
其中,物化产能最高,达到67万吨,焚烧和填埋产也将分别达到34万吨和15万吨。
虽然物化产能高,但由于很多项目仍在建,所以它的产能利用率是三项处理方法中最低的,目前在50%以下。
焚烧和填埋的产能虽然供不应求,但由于这两项占比低,所以平均一下,目前东江无害化的整体产能利用率只有60%左右。
资源化利用
资源化利用是这么一种商业模式:东江从企业里回收工业废料,比如PCB企业的废弃铜板和铜液,然后提取出铜盐等工业原料,比如硫酸铜,最终向下游企业二次销售。
所以,这一块业务的增长,一要看产能利用情况,二要看工业原料的价格变化情况。
2017年铜价上涨,铜盐等产品销售就比较理想,2017年上半年资源化利用业务的营收增幅达到了50.78%。
两块业务比较,资源化利用的周期性更强,门槛相对偏低,毛利率只有27.19%;
相对来说,无害化处理的门槛更高,毛利率可以做到47.34%,潜力也大,于是成为了东江近年来强攻的主要方向。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次要的小业务:
市政废物处理,主要针对的是城市餐厨垃圾处理;
再生能源及CDM碳减排,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
贸易,主要指资源化产品的境外销售;
电子废弃物拆解,这项业务曾在2015年占比很高,其营收源自前子公司湖北东江和清远东江。但由于毛利率很低,不到5%,回款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所以在2016年底,公司开始剥离此项业务。
其中以下这块,环境工程及服务,值得重点说一下,这也是东江目前大力推进的业务。
在上述的定增中,环保工程也是募集资金的重点投入方向,特别是EPC工程总包,其含义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环保工程的包工头。
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2017年上半年环境工程业务的营收已经超过了2016年全年,速度惊人。
从整体毛利率来看,东江近年来的数字是35%左右,略有小幅下降。
主要原因是近期危废行业有大量企业涌入,竞争加剧,加上公司目前处于急速扩张时期,很多在建项目仍需投入大量成本,产能还未完全释放,所以毛利率的下行也是能够理解的。
相比起来,我们更关注现金流。
环保行业的特点是前期投入巨大,一旦产能建设完成,后期就是坐地收金的事情,但是那么多企业都看中了这里面的机会,一定会导致产能过剩,所以谁能活下来才是关键。
活在当下,现金流是核心指标。
尤其是“净利润现金含量”这一指标,它是经营现金流与净利润的比值,代表一个公司账上净利润中有多少是实实在在收到的钱。
2014年和2015年,东江这一比例分别是66%和68%,说明公司的回款能力还不错;
2016年和2017年三季报,这一指标超过了100%,说明公司前期确定的利润也开始有实际的现金流入公司了,看来公司之前打下的江山已经产生效益了。
企业有稳定的现金流,才能在日后发展中游刃有余,这个法则对任何公司都有效,对环保这类需要大量前期投入的行业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我们欣喜地看到,东江一方面在播种,另一方面已经收获前期投入结出的果实了,真是快哉!
五、政策利好,行业迎新一轮春天
2018年1月,《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实施,其中规定,若产废企业利用危废不符合标准,每吨危废将缴纳环境税1000元。
这一法规的出台,无疑将让危废处理行业迎来新一轮的春天。
东江坐拥危废龙头宝座,虽然目前处于急速扩张期,但公司审慎的风险管理带来的稳定现金流,依然能让他在行业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
更早之前的2017年12月6日,东江环保与海螺创业达成了一项关于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的业务合作。
这项合作值得关注的点在于,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危废处理技术,具有处置特定范围危废成本低、二次废物量少等优势,前景广阔。
合作方海螺创业,是水泥巨头海螺集团旗下的公司,在水泥窑危废处理领域有着很深的积累。
自2013年港股上市以来,海螺创业的主营业务净利润连续保持了50%的复合增长率,可见这块领域的发展前景。
海螺创业虽然在技术和业务上都很强,但在华南地区的发展依然欠点火候,这正是东江环保的强项,于是两家一拍即合。
他们都看到了一个机会,2017年11月9日,广东省发布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征求意见稿)。
规划表示,将以江门、惠州、阳江、韶关、云浮、梅州、清远等地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固体废物项目,力争到2020年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工业固体废物达到500万吨/年以上。
这项政策的出台,背后一定会涌现大量的市场机会,如今强强联手,提前卡位,自然是要牢牢的掌控局面。
当然,环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靠国家、企业、个人的持续付出和耐心坚守,在这守护青山绿水的伟大事业中既能贡献一份力量,又能获得投资收益,岂不是一件人生乐事?
延伸阅读:
强压政策逼出巨大市场潜力 危废龙头东江环保扩张步伐已停不下来?
原标题:东江环保:危废首席刽子手,他当老二没人敢称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