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4日,2018年第五期山东科技智库论坛——有色烟羽治理标准专题研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会议由山东科学院主办,山东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等承办,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IFCE)支持。 参与本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环科院,天津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西安交大,厦门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山东环境监测中心站,山东科学院,IFCE等机构的专家和部分特邀企业代表 30 余人。
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IFCE)会长何平博士首先介绍了我国有色烟羽治理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何博士指出,过去近两年的时间里,国际和国内机构,专家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有色烟羽含有大量可凝结颗粒物,目前没有得到监控,是雾霾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共识已基本形成。上海、浙江、天津,山西、河南、河北、江西等地相继颁布了地方环保条例,开始治理 “湿法脱硫” 带出的 “有色烟羽“,天津还推出国内首个烟气温度标准。今年4月,徐州市政府采纳IFCE 专家建议,作为城市 ”大气治理攻坚战“ 的主要手段,开始对辖区内所有电厂进行 ”除湿脱白“ 深度治理,目前治理工程已经完成,徐州市的大气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何博士指出,我国有色烟羽的治理还面临着观念的转变、治理标准不一、治理技术不完善,和行政的障碍等几大挑战。
山东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周勇研究员介绍了他对湿法脱硫引发大面积雾霾的最新研究成果。 他指出,各种数据表明,目前的雾霾消长已经和传统的污染物 (硫, 硝,尘)削减关联性很低,经过不断努力,传统污染物已经处于低位,而雾霾仍居高不下。根据 2013年的研究,湿法脱硫过程中,由于GGH (换热器)的取消,致使烟气中排出的水溶性粒子进入大气后形成的极细凝结性颗粒物浓度增加7-35倍 (按照20倍计算),再加上烟柱高度降低一半减少排放空间、用水量增加一半提高大气湿度、大量脱硝设施上马增加可溶性离子、全部在线检测避免偸排、细颗粒物落地点浓度增加一倍、极细颗粒物暴增且不沉降,由此导致大气中的极细颗粒物与2012年相比增加数百倍,以及更容易形成雾霾的气象条件,由此导致2013年雾霾大爆发,及后来雾霾天数一直在高位徘徊。2013年以来,由于湿法脱硫排出的有色烟羽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极细颗粒物不断排放,尽管我们采取各种措施,包括推行超低排放,煤改气,部分停产/限产等,雾霾仍然久治不愈。
天津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孙猛博士介绍天津制定国内首个有色烟羽温度标准的主要考虑因素。 他们在一个达标排放的一百蒸吨的燃煤锅炉做了一个研究,把烟气抽出来冷凝成水,然后把水蒸干,发现水里有很多残留物,其浓度是330毫克/每升,远高于目前的排放标准。另外他们也在实现超低排放的电厂燃煤发电机组做了同样实验,测出烟气里污染物的含量是230毫克/每升,也就是说,实现超低排放,湿烟气里面的可溶性污染物并没有像常规污染物那样同比例的减少。说明这种烟气里的污染物不是单纯的把监测到的烟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除掉,烟气里面溶解盐就会减少。我们目前的监测指标有漏洞,没有反映可溶性污染物这个问题。基于这些研究,他们认为,采取烟气冷凝脱水的方法能够减少烟气中的细颗粒物的排放,同时也能够消除一部分白烟。他们先确定降水的目标是冬天30%,夏天15%,然后根据大部分电厂的排烟温度,确定了采暖季温度48oC和非采暖季45oC这个指标。在这个标准下,可脱除烟气里相当部分的可凝结颗粒物。
中国环科院张凡研究员,西安交大谭厚章教授和参加会议的其他专家,以及企业代表,分别就污染因子,治理工艺/方法和具体案例进行了报告。专家认为,有色烟羽里含有大量可溶性颗粒物,这些污染物没有反映在目前的烟气排放标准里,导致雾霾得不到有效控制。进行烟气冷凝脱水是一个实用有效的办法,把这部分污染物降下来。但具体冷凝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工艺,得取决于地区环境容量,行业和企业具体情况。专家们同意会后根据我们对技术的了解和应用案例分析,提出一个有色烟羽治理指南,分析各种工艺路线的优缺点,以及可选择的除湿脱白标准,供政府部门和企业参考。
此次会议分析了有色烟羽里的污染因子,指出了有色烟羽治理的问题和困难,介绍了治理的技术方案和案例, 推进了有色烟羽治理标准的制定,为推进我国有色烟羽治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进程迈出了一大步。
原标题:【IFCE报道】首次有色烟羽治理标准专题研讨会在济南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