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珠三角九市。
《纲要》指出,大湾区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要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为居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大湾区可持续发展。
大湾区的发展目标,其中包括到2022年,生态环境优美的湾区和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绿色智慧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初步确立,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更加幸福。
《纲要》第七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指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第七章第三节“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中指出,大湾区要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态,加快节能环保与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的融合。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居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垃圾分类,是构建绿色低碳生活的重要一环,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头行业。“垃圾分类是新时尚”,最高领导人的呼吁与号召,让垃圾分类进一步深入人心,也让这个行业也成为媒体、资本关注的焦点。其实,在2017年,特别是去年,国内各个层面的垃圾分类政策就已经密集出台。
2017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部署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该方案明确,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的城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城市应于2017年底前制定出台办法,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到2035年前,垃圾分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7年12月20日,住建部《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划定了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大湾区珠三角九市有广州和深圳入选其中。下面,让我们梳理一下珠三角九市涉及垃圾分类的政策措施、推进情况和相关产业布局。
广州
广州是长住人口超过1400万的特大城市,目前全市日产生活垃圾约2.5万吨,2018年上半年月均产生生活垃圾72万吨,“垃圾围城”问题不容忽视。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围城”,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目标的前提。广州对垃圾分类重视的比较早,先行探索垃圾分类多年。在2014年和2015年曾分别出台《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意见》和《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中央出台政策后,广州政府在2017年相继颁布《广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广州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广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2017—2020年)》等规定。同年,《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经广州人大通过批准,2018年7月1日起施行。
立法后,广州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健全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加大生活垃圾分类执法监督力度。2017年9月1日,广州曾在全市选取了100个垃圾强制性分类样板小区,3258家单位强制分类。2019年,广州将进一步扩大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范围,将创建600个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小区,50%的行政村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广州的垃圾分类执法,2018年以对单位处罚为主,2019年预计向不分类投放垃圾的个人开罚,垃圾不分类从“违规”升级为“违法”。
通过多年的垃圾分类经验探索,广州目前已形成六种具有示范意义、可复制、可持续的垃圾分类模式,分别是大数据支持垃圾减量的“荔湾西村”模式、宣传培养居民习惯的“番禺市桥”模式、刷卡投放获积分“海珠轻工”模式、利用绿化带遮挡转运点的“越秀白云”模式、物管助力推行分类投放的“花都花城”模式及供销社回收按吨拿补贴的“增城小楼”模式。
在住建部公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暂行办法通知》,也就是2018年第二季度垃圾分类“国家级考试”中,广州在46个重点城市排名全国第六,垃圾分类成绩名列前茅。
深圳
深圳,这片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2000多万人口,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超过2万吨,垃圾处理设施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严重威胁着城市发展。早在2000年,全国启动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深圳是首批8个试点城市之一。2013年7月1日,全国首个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专职机构——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挂牌成立。
近年来,深圳市在垃圾分类管理领域先后出台1个政府规章、3个地方标准和7个规范性文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规范标准体系。2017年6月3日深圳发布了全国首份《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2019年1月7日,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深圳市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行动方案(2019-2020)》,要求2019年底前,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场所要全面实行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0%以上。2020年底前,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基本完善,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市民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80%以上。2019年2月,《深圳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规定(草案)》公布,向公众征求意见。《规定》提出,深圳将逐步建立分类计价、计量收费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以推动垃圾减量分类,对未按照要求投放生活垃圾的个人,处500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罚款。
作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深圳坚持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双轨战略,运用大分流、细分类的推进策略,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垃圾分类创新之路。2015年起,深圳将每周六定为“资源回收日”,在全市3478个住宅小区和城中村配备了5913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形成了住宅区垃圾分类1.0版本。2017年,深圳全市日均分流分类处理生活垃圾1985吨。2018年上半年开始,深圳创新探索,通过建立集中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安排志愿者定时定点督导,使小区居民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达到 80% 以上,形成了“楼层撤桶+定时定点督导”的住宅区垃圾分类 2.0 版本。目前该模式正向全市推广。
在住建部 2018 年第二季度 46 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中,深圳在体制机制建设、分类作业、宣传工作等单项得分第一;设施建设、教育工作、公共机构等单项得分进入前两名,整体排名深圳市位居全国第二。
珠海
作为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珠海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整体城市景观入选“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有着“新型花园城市”的美誉。与深圳、广州相比,珠海的长住人口较少,,2017年末,珠海的长住人口仅176.54万人。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提出,2020年珠海常住人口将达到270万人。据《珠海城市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规定,珠海城市的终极规模是建设总用地698平方公里,可容纳的总人口规模是650万人。对于正飞快发展的珠海来说,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7年9月,珠海市正式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但尚处在小范围试点阶段,市政和林业局制定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根据《方案》,2017年下半年至2019年,珠海将用两年半时间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2017年,安排资金在10个试点示范小区共安装15台智能垃圾分类设备。2018年,珠海实现全市居民生活小区覆盖面30%的工作目标,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目标总体形象进度超74%。按照全市共有居民生活小区1904个来计算,全市完成垃圾分类试点小区581个。预计到2019年小区覆盖面达到60%,2020年全面实现生活垃圾分类100%全覆盖。
同时,珠海市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统一协调全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市分类办已编制完成《珠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建设管理指南》(试行)和《珠海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用于指导各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规范居民分类投放垃圾工作。
珠海市定期定点开展周六“资源回收日”和“家校联动”宣传活动,通过持续有效的活动宣传方式,培养居民的参与率,至今共开展100多次“资源回收日”活动。市内公交车站、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可以看到“垃圾分类、利国利民”为主题的公益宣传栏。同时,市垃圾分类办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播放垃圾分类公益宣传公告,还建立了“珠海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号,实时宣传垃圾分类工作的措施和内容。
佛山
佛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截至2017年底,全市总面积379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65.67万人。早在10多年前,佛山就曾启动垃圾分类的试点工作,近年来多方探索。顺德在2012年就提出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四化提升”计划(环境保洁专业化、前端转运机械化、中间分选减量化、终端处理无害化),并以专业垃圾分类处理为突破口,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就试点分类工作上,顺德落实了“五个五”分类试点单位(包括五个小区、五个行政机关、五个事业单位、五个企业、五所学校),并为各试点单位配置了分类垃圾桶、分类标志等。数据显示,2017年,顺德生活垃圾清运处理量达146.08万吨(日均约4000吨)。
2012年,禅城区张槎街道创新性地做起垃圾减量试验,居民分类投放垃圾可兑换现金或有机蔬菜。2013年,某金属物资回收公司在某园区设置再生资源绿色回收亭,但这些项目最后都没有成功。有专家分析,政企角色错位、企业缺乏有效盈利模式、居民嫌麻烦懒得参与,是试验没有成功的三个理由。
2018年,《佛山市城乡生活垃圾分流分类减量工作方案》正向公布。《方案》要求,2018年,以街道为单位,开展包括住宅小区在内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完成宣传发动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配置,初步建立有害垃圾分类收集、临时贮存体系;2019年,实现示范片区“三个全覆盖”,即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主体责任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类别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全覆盖;2020年在城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初步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城区范围内全部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东莞
东莞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有国家森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美誉。面积2465平方公里,人口约834.25万人目前。东莞每天的生活垃圾清运量超过13000吨,其中1.13万吨通过焚烧进行处理,但仍有近2000吨要填埋。目前,东莞的卫生填埋场基本填满了,新建面临很多困难,减少垃圾才是出路。
从2011年开始,东莞就在小区进行垃圾分类试点,至2017年底,全市已有51个试点小区、学校和4个试点社区,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2018年7月18日,东莞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东莞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东莞垃圾分类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提出东莞在巩固现有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市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
2018年9日下午,东莞市政府召开动员大会,部署推进全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计划分三年推行生活垃圾分类。2018年率先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10%;2019年逐步推广到商场、酒店、农贸市场等相关企业,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25%;2020年加以巩固、完善,实现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标准体系,形成切合东莞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方案还提出了,东莞将积极探索智能分类。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按照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通过“互联网+”等模式促进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线上平台与线下物流实体相结合,推广“互联网+垃圾分类”有效经验,促进垃圾分类的智能化、数字化管理。
总部位于东莞的小黄狗公司是垃圾分类市场的知名企业,主营的小黄狗AI智能垃圾分类回收项目,通过“有偿回收”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投递。目前东莞各个镇街都与小黄狗达成了合作,推广智能环保垃圾回收,除了东莞,小黄狗已经进驻全国33个城市,其中包括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中山等大湾区珠三角九市中的六个城市。
惠州
惠州背靠罗浮山,南临大亚湾,西湖享誉岭南,有“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誉,截止2017年底,常住人口有477.70万人。据统计,目前,惠州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达2000吨,逐年呈10%的增长趋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垃圾分类迫在眉睫。2013年11月15日,惠州政府办公室印发《惠州市惠城中心区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根据方案,2013年12月起,城区中心区全面实施垃圾分类,涉及约680个单位、480个小区、30万住户、120万人口。
2014年7月,惠州环卫局代拟的《惠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布,据了解,该规定适用于惠城中心区建成区内6个街道(桥东、桥西、江南、江北、龙丰、河南岸)内的居民住户、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幼儿园、商场、店铺、集贸市场等。
2018年12月4日,《惠州市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出台,2018年12月21日,《惠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规划(草案)》公示,计划指出,2020年底前,在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经济开发区、仲恺高新区和博罗县、惠东县、龙门县的城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年为推广阶段,在城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初步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惠州还将鼓励企业参与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工作。按照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通过“互联网+”等模式促进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线上平台与线下物流实体相结合,有序向社会开放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运输、处理等业务,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同时,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补贴机制,以鼓励企业参与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工作。
中山
中山,古称“香山”,为纪念孙中山而得名,与东莞同为不设区的地级市,面积1783.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3万人。现中山市城区日产垃圾约800吨,镇区日产垃圾约3000吨。2017年,中山率先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并采取奖励方式与智能设备相结合的做法,这走在不少城市的前头。2017年7月,全市召开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动员大会,正式开启垃圾分类工作序幕。中山市住建局与广东名城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借助“互联网+”平台,创新开发了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系统,现已在市区内三个试点和一个镇区试点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2018年6月,中山市住建局出台《中山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整改工作方案》、《中山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标准》、《中山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整改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指导全市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并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贯彻执行。根据相关文件,2018年,中山各镇区配套建设相应垃圾分类设施,基本建立起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2019年底,城市生活垃圾将得到有效分类,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公众基本接受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典型模式。
2018年6月13日,西区召开垃圾分类动员会,并发布《西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实施方案》。2018年在辖区内责任主体明确的公共机构(市属、区属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等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国有企业及市属和区属集体企业,强制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并在试点社区推行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19年在全区范围内全面铺开试点工作;2020年以后,西区将根据上一阶段的成果,探索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区全覆盖模式,实现垃圾分类精细化、成熟化。
肇庆
肇庆面积1.5万平方公里,长住人口408.6万人。2015年,肇庆市将农村垃圾分类收运清理纳入“惠民实事”之一,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共有逾90个镇列入试点。
2018年2月,肇庆住建局和发改局共同印发《肇庆市城乡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在全市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2018年6月7日,端州区制定《重庆市端州区2018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为垃圾分类列出了相关分类标准及规定,定下力争到2021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体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的目标。2018年6月27日,端州区召开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动员会,会上公布了城区首批14处垃圾试点单位名单。
江门
江门市总面积950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56.17万人。2018年11月,江门市蓬江区印发了《江门市蓬江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根据《方案》,2018年至2020年,蓬江区将逐步在全区公共机构、相关企业、居民小区、行政村等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其中,2018年为启动阶段,在全区所有公共机构启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2019年为攻坚阶段,复制扩大范围至相关企业、有物业管理的居民小区。镇(街)增加垃圾分类试点行政村(居)数量达到50%;2020年为推广阶段,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即城区实现所有公共机构、相关企业、住宅小区垃圾分类,结合“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初步建成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所有行政村。
结论
2017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该方案要求,至2020年底,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珠三角城市和韶关、梅州等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城市应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方案选取的城市名单与后来大湾区划定的珠三角九市不谋而合,这说明,这九个城市不但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广东省垃圾分类的先行地和示范区。
综上所述,大湾区珠三角九市垃圾分类工作成绩显著,但各市之间还有差距,广州、深圳已经成为全国领先了垃圾分类典范城市,其他城市基本制定了覆盖全市的强制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东莞、惠州、珠海等市通过“互联网+”等模式,推动促进垃圾分类的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取得卓越成效。
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珠三角九市应该加大垃圾分类推进力度,从源头进行垃圾减量,着力解决垃圾围城问题,让大湾区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让居民早日过上绿色智慧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大湾区可持续发展。